新京報與中國傳媒大學共建就業育人基地

為進一步加強學習與社會的聯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為國家輸送更多有用人才,5月26日,新京報社與中國傳媒大學正式簽署《中國傳媒大學“就業育人基地”合作意向書》(以下簡稱《意向書》)。

今後,兩家單位將本着資源共享、相互協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在人才培養、就業指導、人才輸送等各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新京報與中國傳媒大學共建就業育人基地

今後,新京報將成為中國傳媒大學的就業育人基地。 圖/修巖 拍攝

新京報攜手中傳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

根據雙方簽署的《意向書》,雙方的合作內容共有五個部分。首先,雙方將開展供需對接合作。進一步暢通供需渠道,新京報將與中國傳媒大學充分溝通崗位需求、業務需求及人才需求,制定招聘計劃;中國傳媒大學將匹配新京報的需求,優先精準推薦人才,並做好後續供需跟蹤調研。

其次,雙方將開展校外就業導師聘用等就業指導合作。中國傳媒大學將邀請新京報人員擔任“中國傳媒大學校外就業導師”,參與該校組織的就業指導活動。

第三,雙方將共同探索“量身定製”的聯合培養、定向輸送育人新模式,共商人才培養方案。其中,新京報根據發展戰略提出中長期人才需求,攜手中國傳媒大學共同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

第四,雙方將加強協同育人交流。中國傳媒大學將聘請新京報成果豐碩、行業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擔任“研究生導師”,聚合人才優勢,開展協同育人, 助益學校提升育人質量,助益新京報提前鎖定人才。

今後,雙方將探索共建日常互訪交流等長效合作機制,致力於在人才培養與輸送、成果轉化、科學研究人員交流等方面達成長期友好合作關係。

新京報發起“職引未來”行動 為就業掃清障礙

雙方此次的合作是新京報發起的“職引未來——我幫畢業生找工作”特別行動中的重要一環。5月31日,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共青團北京市委等單位多方指導下,新京報發起這一特別行動,以期有效地利用媒體資源,在企業、高校及社會資源之間搭建就業服務平台,盡最大努力為畢業生“職引未來”。

在此次行動中,新京報將提供就業信息、推介畢業生、建立企業和高校的紐帶,為就業助力;新京報將舉辦線上線下各種就業活動,為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答疑解惑;還將建立溝通渠道,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掃出就業困難和障礙。

據介紹,“就業育人”項目是教育部為落實“穩就業”“保就業”而組織開展的項目,旨在深化產教融合和校社合作,推動人才培養與就業有機聯動,為人才供需提供有效對接。

新京報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報社正處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關鍵階段,在此次行動中,中國傳媒大學積極參與、拓展畢業生就業渠道。報社歡迎廣大中傳學子到新京報施展才華,將與傳媒大學加強協同育人合作,暢通供需渠道、加強崗位需求、業務需求及人才需求溝通,並開展校外就業導師聘用等就業指導合作,探索“量身定製”的聯合培養、定向輸送育人新模式,共同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並不斷共同探索校社聯合新模式,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和報社高質量發展,成為雙方合作共贏的典範。

校企合作、生涯規劃 中傳多舉措拓展就業

今年疫情以來,中國傳媒大學也多方拓展就業舉措。在校領導開展訪企拓崗的同時,打造“訪企拓崗-校企合作-企業導師-校友助力-選拔輸送”的人才培養“外循環”,與用人單位加強就業育人合作,推動人才供需對接,建立長期的合作機制。此外,該校還推進實施“就業助推工程”,將學生細分為三大類11小類求職類型和幫扶需求,校院兩級共同開展分羣體就業指導,將畢業生實習就業與思想政治教育、就業觀教育相結合,幫助畢業生找準定位。

中國傳媒大學學工部就業科欒天天告訴新京報記者,學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參與,開展了大量就業觀前置的活動,“就業是一個過程化的管理,它不是最終的結果。”比如舉辦職業生涯嘉年華,在學生入學不知如何規劃職業生涯時,通過就業觀前置,撒下思考的種子。

此外,中國傳媒大學還開發了一套就業系統,可對學生求職意向、求職行為和最終的求職結果進行追蹤,學校會對進展遲緩的就業困難羣體給予幫助。在學生提交就業意向後,系統會對崗位進行精準化篩選,打包學生感興趣的崗位信息並推送到手機。經過審核,企業也可在這套系統中發佈招聘信息,預約線上宣講會和招聘會。

5月5日,中國傳媒大學學工部微信公眾號刊發了《中國傳媒大學致用人單位的一封信》。信中寫道:“懇請各位夥伴多多理解和支持我們的學生,通過線上方式,給學生們提供實習崗位或面試機會,相信中傳學子會給大家帶來更多的驚喜”“我們還有大量的學生因疫情暫留京外,他們響應號召、居家學習,默默為抗擊疫情奉獻着自己的力量,也歡迎京內外的夥伴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給他們,中傳學子們都是好樣的!”

對於此次與中國傳媒大學的合作,新京報亦充滿期待,這也是報社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關係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這場就業大考,不僅是對大學生們的考驗,也是高校、企業及社會面臨的一道必答題。新京報發起的“職引未來”行動,對接中國傳媒大學人才培養“外循環”和“就業助推工程”,也將為廣大青年創造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和舞台。

新一輪疫情之下,北京高校要求嚴格師生員工進出管理,校內住宿師生員工原則上不再出校。“這種情況下,我們覺得應該主動和用人單位溝通協調,幫助學生們去表達他們的合理訴求,獲得單位的理解和支持”,中國傳媒大學學工部部長郭婧娜説道。而這,也是當下新京報所致力於推進的事業。

新京報記者 劉洋 杜寒三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柳寶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14 字。

轉載請註明: 新京報與中國傳媒大學共建就業育人基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