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新皇帝上任後,需要有一個專屬年號這個皇帝卻是一個例外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經典

年號發起於中國古代新君即位時為了區別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計算在位年數之制。至西漢武帝即位,在年數之前加上有紀念意義的名號,是為中國古代年號之始。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
都知道,朱棣是明朝時期的第三個皇帝,在他執政期間,其吃穿用度都非常的節儉,哪裏發生旱災或是澇災,剛得到消息,他都能及時將款項下撥到地方賑災。其執政多年,朝廷上的弊病也整治了很多,他重用賢能,讓有才學的人能在朝堂之上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朱棣明事理,在武學和兵法上也有着很高的造詣,六次出征,平復戰亂。最後,隨着他年歲的增長,他的威望和名氣也越來越高,四面八方的臣民都敬佩且臣服於他。僅僅是像明朝繳納貢品的小國家就有三十個,大明疆域的廣闊,絲毫不輸給漢唐時期。
可以説,他是明朝最英明最有謀略的皇帝之一,他在歷史上的貢獻,也絲毫不亞於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但是,如此有賢能的皇帝,只因為在一件事情上處理的不夠細緻,直到今天,都被人們議論紛紛,也因此,影響了他的美名。
在古代,帝王的年號是那個時期用來記錄時間的一種名號,可以説,在當時包括對後世的史學研究都是很重要的,可是,朱棣偏偏在這件事情上粗心大意了,竟然,選擇了一個別的皇帝已經用過的年號:永樂。
從這個年號我們可以看出,朱棣是希望明朝的江山可以永遠的安樂,也是寄託了朱棣對於明朝未來發展的希望。但不巧的是,這個年號已經被之前的皇帝用過了,而且,還不止一個皇帝,而是三個皇帝。
前涼是五胡十六國的時候,在北方佔有一小片地方的小政權。那個時候,中原地區已經陷落,皇帝移步到江左一帶,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了前涼這個小國。雖然,張軌趁着朝局動盪,佔據了一方土地,但是,他始終臣服於當時的皇帝。
最終,他只是被封為校尉,並沒有在這片土地上稱王。之後,他的兒子繼承他的爵位被封為了涼王,多年後,他的侄子張駿又繼承了這一位置。並在張駿去世後,由次子張重華繼位,雖然,他仍臣服於當今聖上,但是,卻改元永樂。
從這我們也能看出,張重華的內心並不願永遠居於人下。本可以有一番作為的他,卻在二十七歲那年因病去世,又過了二十多年,前涼就徹底覆滅了。
張遇賢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縣令,有一天,這個縣裏的一户農家突然來了一個神仙。這位仙人和人説話時,人們只能聽到他的聲音,看不到他的樣貌。很快這個事情就被傳開了,人們都紛紛前往這户農家占卜問卦,據説,非常的靈驗。
張遇賢知道這件事後,也跑去問卦,對神仙也是非常的恭敬。當時,這個地方有很多的盜賊,大大小小的起義也接連不斷,有的領頭者就向神仙占卜,問自己的前程如何。神仙告訴他們,張遇賢將是他們的君王。
於是,起義的人們都開始擁戴他,他也稱自己的年號為永樂,並且,在其地盤上設立了文武百官,攻打了沿海一帶。可是,這種靠鬼神發動起義奪來的勝利註定不能長久,最終,他的政權只存在了一年就結束了。
都知道,北宋四位很有名的反臣,其中一位便是方臘,這個人因為一部《水滸傳》,在中國名氣很大。
他趁着百姓生活疾苦,利用教會發動了起義,自己稱為“聖公”,取年號就為永樂。並且,還設置了官職,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最終,他的起義也得到了百姓的響應,起義軍很快就擴充到了幾十萬人,並攻佔下五個州府和五十二個縣區,這讓當時沉迷於藝術的宋徽宗很是吃驚。
於是,他便下令讓童貫率領軍隊前去鎮壓,起義軍在朝廷的十五萬大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第二年,方臘就率領他的殘餘部隊退回到原地,隨後,被朝廷重重包圍住。沒多久,他就被朝廷擒獲,隨後,被押送到京城,這也宣告了方臘起義的失敗。
從上面可以看出,歷史一共出現過三次“永樂”的年號,可惜,他們使用的時間都不長,最長的也就幾年時光,最短的也就一年。不過,根據統計,歷史上一共有八百多個年號,這其中,有一小部分是重複的。
古代是很迷信的,古人認為:如果使用了一個曾經很短命的年號,那麼,則會是不吉利的。可是,明成祖為什麼還要用這樣一個短命的年號呢?
他雖不是一位昏庸的皇帝,但卻也有皇帝應有的威嚴。他很強勢,又十分的聰明,政治能力又強,讓大臣們每天都過得小心翼翼,生怕一個不小心就開罪了皇帝,最終,遭殃了自己及家人。所以,當他選擇以永樂為年號時,大臣們也沒有一個人敢出來反對。
另外,皇上對自己可謂是自信心爆棚,認為:自己既然是受命於天的天子,再加上,有着過人的才能,所以,就不把這種“二手年號”所需的忌諱放在心上。後來的歷史也證實了他的自信,“永樂”存在了二十二年。
此時的國家在朱棣的統治下日漸富裕,綜合國力也是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各個方面都得到了發展,甚至,被稱為:永樂盛世。漸漸的,人們也就淡忘了那些短命的“永樂時期”,這個年號也就成為了他的專屬年號。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廢除年號紀年,而改用民國紀年。雖然在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洪憲”的年號,而愛新覺羅·溥儀在擔任滿洲國執政和皇帝時分別使用過大同和康德的年號,但是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而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歷代帝王年號》、《二十二史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