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皇后這個角色,在劇中戲份頗重。最初出場時的太子妃身份,一步一步熬到皇后,再熬成太后,最後變成太皇太后。劇中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非常豐富立體的形象。有搞笑,有潑辣,也有很多感動。
而在正史上,這位只做了一年皇后,卻做了十年太后和七年太皇太后的女子,在明朝的歷史上,曾經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甚至在長達八年的時間裏,她才是大明朝真正的無冕君王!
在很多後宮影視劇當中,總是會將女子在後宮的攀爬,作為故事的節奏亮點。但和這類影視劇裏的故事相比,張氏的升級經歷當中,新手期的時間,明顯有些過長了。
從嫁給當時還是世子的朱高熾開始,到真正受封皇后,張氏等了整整三十年的時間!
張氏生年不詳,為指揮使張麟之女。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同時封張氏為燕世子妃。
雖然我們並不知道,這位張皇后生於何年,但根據朱高熾的年齡,我們也可以推算出一個大致的範圍:張氏嫁給朱高熾的時候,朱高熾才僅僅17歲。而以古人的習慣,女子一般要比男子稍小。也就是説,當時張氏最大也就是十六七歲的樣子。
剛剛嫁給朱高熾的時候,張氏大概也從來都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整個大明權力最大的女人。
因為這個時候,朱元璋還在世,朱棣也沒有發動靖難之役。這時的張皇后,也只是一個世子妃而已。
但是,在這個時候,看似平靜鼎盛的大明朝,水面下已經暗流湧動了。
在張氏嫁給朱高熾三年之前,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已經因病去世。朱標的去世,給這個龐大的新興帝國,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問題:立儲問題。
在後世史書上,很多人都認為,如果不是太子朱標早亡,朱棣是絕對不敢謀反的。但隨着朱標的去世,朱元璋選擇了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繼承人,也為幾年後的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
張氏嫁給朱高熾這一年,朱元璋為了讓朱允炆順利接班,已經開始大肆屠戮功臣。比如著名的開國六公爵之役的馮勝,就是在這一年被朱元璋賜死的。又過了半年之後,朱元璋以謀反為藉口,製造了所謂的藍玉案,將軍方當時的少壯派將領幾乎屠戮一空。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朱棣當時之所以選擇,和張氏的父親張麟結為親家,已經開始在為幾年後的靖難之役佈局了。
公元1398年,在張氏嫁給朱高熾三年之後,明太祖朱元璋逝世。第二年,靖難之役爆發。
也正是在靖難之役爆發的這一年,張氏生下了第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
這也就是在電視劇當中,為什麼朱高熾會和朱棣説,‘正是因為這個孩子的出生,您才決定造反’的原因。
靖難之役持續了整整四年,這四年當中,張氏的日子,應該是過的提心吊膽的。畢竟,當時朱棣乾的是謀反的工作。朱棣當時在前線打仗,朱高熾奉命在北京留守監國。好在,這種提心吊膽的日子,在持續了四年之後,總算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公元1403年,朱棣攻入南京城內,宣佈即位。次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張氏晉升為太子妃。
然後,便是長達二十年的太子妃生涯。
朱棣登基的時候,才僅僅四十三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在朱棣的領導下,剛剛經過靖難之役摧殘的明朝,非但沒有衰敗,反倒是蒸蒸日上,開啓了歷史上著名的永樂盛世。
而作為太子妃,張氏顯然是一個很合格的兒媳婦,頗受朱棣和婆婆徐皇后的喜歡。不過,張氏的這位婆婆徐皇后,命卻不是很長。在永樂五年,也就是張氏晉升太子妃三年之後,徐皇后去世。從這時開始,張氏以太子妃的身份,開始奉命幫助朱棣打理後宮。
這就是為什麼在電視劇《大明風華》當中,張氏明明是太子妃,卻可以插手後宮事務的原因。
在太子妃的位置上,張氏待了整整二十年。
公元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伐草原途中,病逝於榆木川地區。消息傳回北京後,太子朱高熾登基,成為明朝歷史上的第四位皇帝。
張氏也一同晉升為皇后。
從一個正三品武將的女兒,一步一步走到一國之母的位置,張氏花了整整三十年。
但皇后這個位置,張氏卻只佔了一年。
因為明仁宗朱高熾,登上皇位後,僅僅一年時間,便去世了。
隨着明宣宗朱高熾的離世,張氏的位置再進一步,成了這個國家的太后。而在明宣宗之後,即位做皇帝的,正是張氏的長子朱瞻基。
儘管做了太后,張氏依然保持着賢明的態度。在政事上,儘量保證後宮不得干政的傳統,但又經常勸誡兒子朱瞻基。在民間,已經可以被稱作張太后的張氏,更是名聲頗佳。
最為難得的是,張氏雖然已是一國太后,但在對待自己孃家人的時候,卻並未給孃家人爭取過多的地位。反倒是出於害怕外戚黨派過大的心思,嚴格約束張氏族人,不允許她這邊的外戚插手國家大事。
如果中國古代的皇后太后,都有這樣的覺悟。那歷史的很多外戚之禍,大概也就不會存在了。
在歷史上,張皇后的丈夫和兒子,一共在位十一年。這段時期,上啓永樂盛世,而且國家相對太平,造就了歷史上著名的仁宣盛世。
唯一可惜的是,這段盛世時間太短。父子兩代人的時代,才僅僅十一年而已。
而在仁宣盛世的背後,張氏作為兩位皇帝身後的女人,顯然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是,在做了十年太后之後,張氏卻再次升級了。
因為,明宣宗朱瞻基早逝,死時只有三十六歲。
真正的英年早逝。
在後世的史書上,很多史學家都公認,如果朱瞻基能夠活的更長一點,明朝絕對可以更加強大,更不會出現後面的土木堡事變。
宣宗的去世,對於張氏而言,肯定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但是在悲痛的同時,張氏卻不得不面對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國家繼承人的問題。
因為朱瞻基英年早逝,留下的太子朱祁鎮,僅僅只有九歲。九歲的孩子,想要做好一國皇帝,肯定是不可能的。反倒是張氏自己,還有兩個兒子,而且都非常賢德。
但是最終,張太后還是決定,扶保孫子朱祁鎮上位。
公元1435年,年僅九歲的朱祁鎮即位。從朱祁鎮登基的那一天開始,直到生命的盡頭,在接下來這八年當中,張氏竭盡全力,輔助自己的這個年幼孫兒坐穩了皇位,並且保證國家繼續穩定繁榮。
在這八年當中,張氏其實就是大明朝的無冕女皇!
和電視劇當中演的不太一樣,在輔政一事上,張氏極有分寸,而且權柄極重。在朝堂上,繼續任用三楊和張輔、胡濙及更早時的蹇義、夏元吉等賢臣名將。自身對於不懂的政務,堅決不插手。
雖然是幼主當政,但在張氏輔政這八年當中,明朝非但沒有衰落,反倒是更加的蒸蒸日上。
如果四百多年以後,某個位置和張氏一樣的女人,也能有這份自知之明的話,大概中國近代也不會那麼窩囊了。
然而可惜的是,正統七年,這位整個大明朝當時權柄最重的女人,歷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之後,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公元1442年11月20日,張氏病逝於北京,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啓聖昭皇后”,與朱高熾合葬於獻陵。
張氏的死,對於明朝來説,並不是什麼好事。
缺少一位精於政事的奶奶幫忙,當時年僅十六歲的朱瞻基,開始徹底放飛自我。對內,開始信任宦官,導致宦官王振開始掌權;在朝堂上,當年張氏留下的這批老臣,也因為年齡或者被宦官排擠,逐步退出朝堂。
正統年間初期的幾年,張氏留下的這份安定局面,逐漸被破壞殆盡。
僅僅七年之後,明朝便因為朱瞻基的愚蠢,遭遇了著名的土木堡事變。自永樂一朝留下來的強大軍隊,幾乎被一下子全殲。明朝也是從這裏開始,由盛轉衰。
如果張氏能夠再多活幾年的話,肯定不會允許王振那樣的人上位。後來的土木堡事變,肯定也就不會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