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現代人根據自己受教育的程度,準確來説就是自己上學的層級,可以分別出不同的學歷,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不等。
同樣,在我國的古代也有着一套類似的學歷體系,只不過他們的學歷不叫現在的名,獲取的方式也不一樣。
古代的學歷等級從低到高大致有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幾個層級。
在以前,讀書人要通過縣試、府試的考核,才能被稱為童生,也只有成為童生之後,才有資格參加接下來的考試,獲得功名。如果按照現在的學歷來看,童生大致相當於初中學歷。但是這並不是説童生的年紀一定很低,在封建時代,從少年考到垂垂老矣的考生可多如牛毛呢。
秀才指的是通過了院試考核,並且成績優異的童生。成為了秀才就意味着自己已經擁有功名了,此時的他們就可以擁有一些普通人沒有的特權,像是免徭役、知縣以下不必跪拜、打官司不可用刑等。按照現在的學歷來説,秀才就相當於高中畢業。
通過鄉試的秀才便可成為舉人。在那個文盲遍地的封建時代,成為舉人已是了不起的事情了,因此其無論是學識還是社會地位都會更上一個台階,他們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本科。
古代在中央一級的會試考核中優秀的學子便可成為貢士,到達了貢士,再通過最後的殿試便可成為進士,古代的貢士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碩士研究生畢業。
通過封建時代最後一級的考試殿試的考生,便被稱為進士。進士中的前三名便是我們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他們的學歷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最高學歷博士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