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往事:讀《出師表》不流淚者不忠,讀《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

在魏晉的歷史上,因有兩篇出色的文章而留下了一個有趣的説法:“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説法呢?
關於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們都很熟悉,諸葛亮在該文中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劉禪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諸葛亮的忠君愛國之心讓人讀罷不由得落淚。
《陳情表》的作者是李密(224—287年),注意,他並不是我們熟知的那個隋朝末年瓦崗寨的李密,而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裏的一個官員,後來蜀漢被魏國所滅,他也就做了魏國的降臣。
晉朝往事:讀《出師表》不流淚者不忠,讀《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

鹹熙二年(265年)十二月,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建立晉朝,並改元泰始。
晉朝開國後,晉武帝司馬懿為了安撫蜀漢舊臣,穩定天下局勢,同時也為了使東吳士臣歸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口號,推崇孝道,用孝來維持君臣關係,以期天下安定,並減少滅吳的阻力。
晉武帝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其實也很簡單,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説,就是:“魏晉為什麼要以孝治天下呢?因為天位從禪讓,即巧取豪奪而來,若主張以忠治天下,他們的立腳點便不穩,辦事便棘手,立論也難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
寫《陳情表》的李密就是魏晉時期一個以孝而著稱的名士,他本名李虔,字令伯,犍為武陽(今四川省彭山縣)人。
李密是一個苦命的孩子,在他出生時,他曾任太守的祖父李光早已去世多年,他出生後剛六個月,父親又病逝了。在他四歲時,其母又迫於孃家的巨大壓力,不得已而改嫁了。
晉朝往事:讀《出師表》不流淚者不忠,讀《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

李密是這樣的不幸,但同時又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位偉大的祖母,在他出生時,他的祖母已經52歲了,李密的幼年生活不幸,更是他祖母的大不幸,這位年近六旬的老婦人,為了延續李家的唯一子孫,不得不忍住丈夫的離世、兒子的早逝、兒媳的改嫁、幼孫病弱等重重打擊,平靜樂觀地撫養孫兒長大成人。
在祖母的認真培養下,李密長大後才華出眾,又很盡孝道,尤其是在出仕蜀國後,家境條件大有好轉,但他的祖母卻因年事已高,操勞過度而常常卧牀不起,據《晉書·李密傳》記載:“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湯藥、必親自口嘗然後進獻。”
蜀漢被魏晉滅亡之後,李密也成了亡國之臣。晉武帝為了籠絡人心,顯示自己的寬厚胸懷,屢次徵召以孝道聞名於世的李密。
面對晉武帝的連續徵召,李密為了安心侍奉祖母,多次予以拒絕。但是,晉武帝欲樹立以孝治國的標杆,你越是孝順,我就越要你出來做我晉朝的官員;而李密則是你要我出來做官,我如何盡孝?我不盡孝,你又哪來的標杆?
晉朝往事:讀《出師表》不流淚者不忠,讀《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

這似乎成了一個無法選擇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李密寫了歷史上那篇讓老天也為之動容的《陳情表》,要不然,在歷史的潮流下,“李密”這個名字恐怕只會成為瓦崗寨裏的那個李密專屬了。
《陳情表》全文如下: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牀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鑑。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晉朝往事:讀《出師表》不流淚者不忠,讀《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

在這不足六百字的文章裏,李密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説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敍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在文章的最後,李密希望晉武帝能夠憐憫自己完成對祖母的養老送終。
晉武帝看完這篇奏章後,也是深為感動,説道:“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一方面,晉武帝確實被李密的拳拳孝心所打動了,另一方面,假如強徵李密,也確實與自己“以孝治天下”的綱領相違背,於是,晉武帝“乃停詔”,允許其不仕,並且“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
但是,晉武帝如此開恩還是有條件的:那就等你盡孝之後再出來做官吧,我等你(畢竟李密的祖母已經96歲了,還能活幾年呢)。
晉朝往事:讀《出師表》不流淚者不忠,讀《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

於是,在李密的日夜陪伴下,一年後,他的祖母安詳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後歲月,這位辛苦而又堅強了一生的偉大祖母,在近百歲的高齡終於告別了人世,這對祖孫二人,也成了後人所仰慕的一道永恆的風景。
李密又為祖母服喪了兩年後,遵守諾言應徵到了洛陽,但是,晉武帝此時已經穩固了政權,也就沒有重用李密,只是給了他一個小官做而已。
李密因一篇《陳情表》而名垂後世,他在盡孝與盡忠之間,進行了一次艱難的抉擇,留給後代無盡的回味和思考。
南宋文學家趙與時(1172-1228年)在其著作《賓退錄》中曾引用安子順(1158—1227年)的言論:“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本文參考自:《晉諍:解讀晉王朝那些決定國運民生的話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74 字。

轉載請註明: 晉朝往事:讀《出師表》不流淚者不忠,讀《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