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朝廷動盪,宦官和外戚擾亂朝政,董卓挾持天子為人質。諸侯為了最高權利無休止地鬥爭。無數的英雄誕生在動盪的紛爭中,也許是為了全世界的人民,也許是為了載入史冊,他們都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後人眼裏,諸葛孔明已經是接近完美的男人,但是這世上終究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諸葛亮的這五個錯誤,也間接導致了蜀國的覆滅!
一丶不該殺魏延
魏延在三國時期可以説是比較悲劇的英雄之一了。他原本是劉表手下的一名將軍,魏延武藝高超,足智多謀,但從未受到重視。劉表重視水軍作戰,並十分重視蔡瑁和張允這兩位熟悉水戰的將領。而魏延恰恰是擅長在陸上作戰,所以很少引起劉表的重視。之後魏延聽説蜀兵愛才,非常想投身於蜀營,但是始終沒有這個機會。
劉備吃敗仗撤退襄陽時,被張允等人打了回去。魏延冒着生命危險殺死了看門守衞,在接劉備回城的路上,他被文聘攔住了。劉備只能繞道娶了江陵。而魏延殺了文聘後,發現劉備已經走了,此時的魏延不能再回到劉表的陣營,所以只好去投靠了長沙的太守韓玄。
之後劉備帶軍進攻長沙,此時的韓玄認為黃忠與蜀軍有染,想借此機會除掉他。魏延卻意外得知這個消息,救了黃忠。之後,魏延成功地跳槽道劉備營裏。
時間到了公元234年,蜀兵討伐魏國,此時的諸葛亮病重已久,在其瀕死之前叫來眾將領召開會議商量撤退的事情,但是魏延卻沒能參與。會議結束後諸葛亮命名魏延斷後,而沒能參會的原因卻是諸葛亮不看好他,對他心存偏見。
在北伐失利後,楊儀等人率領大軍撤退。魏延見此情景,怒不可遏,衝在蜀軍前面,燒了所有的退路。隨後,他和魏延都去找了劉禪,聲稱對方想造反,兩人便開始了激烈的爭辯,最後魏延卻被楊儀的人殺死了。
魏延的死與諸葛亮有分不開的關聯。孔明有辨別人才的能力。他知道魏延的魯莽會與楊儀之間必定會發生不快。所以病逝才讓魏延去斷後,真正的目的便是殺掉魏延。要是魏延這個大將沒有這麼早就被殺,蜀可能還會再多活個幾年。
二丶不該留下楊儀
此人原本是荊州的一個小官員。之後投靠劉備,見到劉備後,兩人聊得十分開心。劉備掌權後還升任其為尚書。諸葛亮死後,楊儀認為他會是諸葛亮的接班人,因為他對朝廷的貢獻很大。
但諸葛亮死後,蔣琬卻接替他的位置,楊儀只做了中軍師,這就讓他的心中很不舒服。在他看來,他經常幹營中繁重的事情,自認為他的才能超過了蔣琬,所以他才應該是接班人。事情發生之後,他還時不時的發發牢騷,甚而還有投靠魏國這樣大逆的想法。
後來被朝廷知道,他也被貶為庶民,但即便如此,他還是出言不遜。當他被流放時,又寫了一封誹謗信,內容非常的不友好。朝廷隨後派人逮捕了他。當到他家的時候,楊儀已經自己了結了。這樣心胸狹隘品行敗壞的人怎麼能做大事呢?他活着只會影響朝廷的安定。
三丶太過信任馬謖
馬謖從小就熟悉兵法。入蜀後,諸葛亮看中其才華橫溢,且精通軍事策略。然而,劉備知道這個人只會紙上談兵,不應該被委以重任。因此,臨終前,他告訴孔明,馬謖萬萬不可重用,但孔明卻不這樣認為,反而讓馬謖帶兵參軍,並經常與他討論軍事事務。
著名的街亭戰役就已經證明了一切,由於他的驕傲自大,自己違反了諸葛亮的軍事計劃,把水源給放棄了,之後魏軍從水路進攻,打敗了馬謖帶領的蜀軍。
諸葛亮回到軍中後,所有參與街亭之戰的將軍,包括馬謖,都被斬首。諸葛亮對於馬謖還感到萬分可惜,親自去參加了他的追悼會。
四丶高看了姜維
姜維是儒學大師鄭玄的徒弟。姜維的老爸是天水郡功曹,死於羌亂。因此,姜維被授予參軍資格。之後,天水郡太守馬遵懷疑姜維不忠,想把他給處死。還好姜維提前獲得了消失,之後便馬不停蹄的投靠了蜀國。
到了蜀國之後,他很受諸葛亮的器重。對於諸葛亮來説,北伐是他的心結,但現在的諸葛亮又老又虛弱,北伐只能是他一生都無法完成的夢想。諸葛亮在姜維身上看到了自己過去的影子,因此非常賞識他,並專門培養他為接班人。諸葛亮死後,姜維多次率領蜀軍北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姜維卻還是姜維,長期的對外軍事使用大大削弱了蜀的國力。作為北伐的骨幹,他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政治關係。面對黃皓的誹謗,他無能為力,最後屯田避禍。雖然姜維是個驍勇無畏的武將,但在政治方面還是和諸葛亮相差太多。
五丶急於北伐
北伐中原是諸葛亮這輩子最想實現的理想,但是第六次北伐確實是一次失敗的決策。當時荊州已經被孫權奪取,這下實力又減一半。在荊州之戰中,蜀與吳的關係已經破裂,所以別想什麼一起抵抗魏國了,他們兩國能和平相處已經很不錯了。最後,在諸葛亮的精心經營下,蜀國經濟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漲,但仍難以支撐大規模的戰爭消費。由於缺乏這些條件,第六次北伐不但沒有完成諸葛亮實現大統的心願,反到讓蜀早早滅亡了。
諸葛亮的一生充滿傳奇和悲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後人對他最好的評價,雖沒能扶大廈之將傾,但已經是歷史當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