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人,普高教育再添新景
半月談記者 柯高陽
“正是高中時代的航海特色課程,激發了我對航海事業的興趣。” 4年前,畢業於上海海事大學附屬北蔡高級中學的高婷考入自己心儀的上海海事大學。大學畢業後,她選擇從事船舶安全管理工作。
包括特色化課程在內的教育改革,成為普通高中發展的新景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普通高中教育在完善政策保障、擴大教育資源、提升育人質量等方面重點發力,整體辦學水平邁上新台階。
更普及,辦學硬件軟件雙提升
嶄新的高標準塑膠運動場取代磨損嚴重的水泥籃球場,外牆斑駁的學生宿舍樓改造一新……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第一中學校長賈鎮南的辦公室裏,一本從2012年起開始拍攝的相冊記錄了學校的發展變遷。10年間,當地先後投入4000餘萬元,學校師資和教育質量不斷提升,成功入選甘肅省“普通高中特色實驗學校”。
肅南一中的變遷,是我國普通高中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縮影。10年來,國家連續實施了普通高中改造計劃和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建設項目,中央財政累計投入711.86億元,帶動地方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學校建設投入,顯著改善學校辦學條件。
高中學生在課餘打籃球 季春鵬 攝
“其中,中西部地區普及提升幅度最大。”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介紹。例如,雲南省以滇西邊境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為重點,從2019年起採取集約高效方式實施完成普通高中建設項目;廣西着力破解普通高中學校“學位”“牀位”“餐位”不足的問題,將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標準提高至每生每年1000元……
以教育基礎薄弱地區為重點,着力補齊教育資源短板,高中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改善,教育資源不斷擴大。截至2021年,全國普通高中總數達1.46萬所,在校生達到2605.03萬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進一步提高到91.4%,比2012年提高6.4個百分點,為更多適齡學生提供了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機會。
與硬件改善同步的,還有師資質量的提升。10年來,普通高中專任教師由159.5萬人增加到202.83萬人,有效緩解了高考綜合改革實施選課走班面臨的師資緊張問題。教師學歷結構不斷優化,碩士及以上學歷教師佔比由5%提高到12.4%,增長近1.5倍。
更均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過去兩年,參加重慶市“雛鷹計劃”的高中生趙晨皓,週末大多去大學實驗室,在博導指導下做實驗、搞研究……今年高考,他考入四川大學,繼續自己喜愛的科研事業。面向普通高中生培養創新人才的“雛鷹計劃”實施10年來,累計培養學員3000餘人,讓熱愛科研和創新的“種子”在更多少年的心中萌芽。
10年來,普通高中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方面進行着一場深刻探索。各地不斷加強普通高中課程體系建設,通過豐富學校選修課程、培育學校優勢學科,努力打造學校辦學特色,推動學校由分層發展轉向分類發展,更好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
2022 年北京市高中校際聯賽 吳壯 攝
在內蒙古赤峯市,當地提出分層次辦好優質精品高中、學科特色高中、品牌職業高中。作為二類高中的寧城縣八里罕中學大力開發體育、藝術等多樣化課程,近3年來有近200名學生被體育和藝術類高校錄取,在拓寬學生升學途徑的同時,也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從城鄉教育發展的現實情況來看,高中教育質量提升的薄弱環節和難點在縣域高中。2021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目前,“振興縣中”的努力正陸續落地。
在重慶奉節中學的“雙師課堂”上,同學們藉助互聯網技術,通過屏幕與400多公里外的重慶八中學生同上一堂課,共享優質教學資源。
今年秋季開始,教育部還啓動了部屬高校縣中託管幫扶項目,由復旦大學對奉節中學在教學管理、教研指導、教師培訓等方面給予幫扶支持。
更科學,考試評價改革不斷完善
10年來,圍繞實現科學選才和促進教育公平,普通高中的考試招生制度不斷得到完善。
作為首批高考改革試點省市,上海以高考改革和評價改革,全面撬動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在高中學校全面開設生涯課程和生涯規劃指導服務也由此起步。
在上海市市西中學,每位新生在報到時配備的“生涯導師”,引導學生髮現自己在某一專業領域的志趣,並通過學術講壇、學術探究日、學術節等形式,幫助學生髮現職業方向。
“新高考,新評價”正帶動高中學生全面發展。面對“3+1+2”新高考模式,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探索出“行政班與教學班同在、選科組班與選課走班並行、線下選課與線上走班互補”的選課走班模式,可以便捷實現 12 種模式的組合,在不額外增加管理成本的情況下,充分滿足學生選擇需求。
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説,近年來學校畢業生的職業意向明顯轉變,臨牀醫學從入學時只有 3% 左右提高到畢業時的 14%,工程科技類由不足 15% 提高到 42% 以上。
“考試評價改革是推動普通高中發展的強大動力。”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認為,在一系列制度設計下,我國普通高中教育進入新高考、新課程、新教材改革和質量評價改革同步實施、協同推進的“黃金期”。
(刊於《半月談》202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