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了,讀繪本太幼稚……關於繪本你的一個誤區
經常會有讀者反映,她們家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買了整整兩個小書櫃的繪本給孩子讀,可是孩子上三年級之後,她們就把所有的繪本都送人了,因為孩子再也不用讀這種“幼稚的書”了。
這位讀者對繪本的態度,是非常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我們並不能説這種態度是錯誤的,只能説,這種對繪本的認識,還是比較狹窄的。
優秀的繪本通過圖書與文字的組合為孩子搭建起了想象的天地,培養了孩子們閲讀故事的興趣,並且對於孩子們的早期閲讀習慣養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當這些孩子們升入小學低年級,繪本其實還能為孩子提供一些更為實用性的指導:比如,
如何通過繪本閲讀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
所以我們邀請到了青棠老師,青棠老師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也是一個繪本愛好者。在她的理念中,
繪本除了給孩子讀,還可以用。
讀繪本,可以有年齡段的區分,用繪本,卻完全可以打破年齡的限制。
當然這裏所説的“用繪本”,不是把繪本作為識字材料,或者在讀繪本的過程中不停地提出問題,打斷孩子。這裏説的用繪本,是一種閲讀之後的分析
,一切的使用,都建立在前期完整的閲讀體驗之上。
那麼讓我們跟隨青棠老師來看看,如何將繪本與孩子們的寫作進行連接呢?
我目前的實踐,是把繪本閲讀和作文掛鈎,讓繪本成為作文課的支撐,讓孩子們從繪本中學習到寫作的方法。那這樣做,有沒有降低孩子們對繪本的興趣呢?沒有!繪本作文課成了孩子們最受歡迎的課。
所以,基於我自己的實踐。今天晚上我會用伍德太太的繪本,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一講繪本和作文的連接。
凱迪克大獎得主伍德夫婦作品
奧黛莉·伍德 唐·伍德 著/繪
王斌 /譯
內含《像蟋蟀一樣快》《小老鼠和大餓熊》《牙仙來訪》《氣球國》《小貓怕怕》《魔法鞋帶》《姐弟魔術師》《當公主遇到龍》
01
你喜歡誰?討厭誰?
聊聊故事裏的人,寫寫身邊的人
孩子們在讀故事書和以故事為主的繪本的時候,總會有一些自己的意見。而他們最常發表的意見,都是圍繞着書裏的人物展開的。最簡單、直接的表達就是喜歡誰,討厭誰。我記得我有個學生讀了羅爾德達爾的《瑪蒂爾達》之後,就被瑪蒂爾達給迷住了,四處給人講瑪蒂爾達有多厲害,如果別人對此表示感興趣,她馬上就會給別人講書裏的故事情節,來證明瑪蒂爾達有多厲害。
▲圖片來源《瑪蒂爾達》劇照,英國著名奇幻文學大師羅爾德·達爾經典作品
所以,你看,她沒有告訴別人創造了瑪蒂爾達的作者有多厲害,也沒有説這本書有多好看,她的關注點僅僅在主人公的身上。這其實是非常符合小孩子讀故事的關注點的。我曾經聽我的學生們聊他們看綜藝節目和電視劇的體會,他們的談話基本上都是圍繞着喜歡誰和討厭誰展開的,比如“我喜歡鹿晗,因為什麼什麼”“我討厭古力娜扎,因為什麼什麼”。
可以説,評價人物,是孩子讀故事書的天然反應,也是我們可以用來培養孩子讀書能力的第一個借力點。
孩子們讀完故事之後,往往只會簡單粗暴地説喜歡誰或者不喜歡誰。這時候,我們就要幫助孩子去發掘為什麼喜歡和討厭。
比如在《當公主遇到龍》這本繪本中,作者塑造了一個粗魯無理的公主形象,也塑造了一個優雅有禮的龍的形象。
▲圖片來源於《公主與龍》:公主簡直一點兒都不像個公主,她任性、沒禮貌、不愛乾淨,而且還喜歡捉弄保護她的老騎士。大家都不喜歡她,父母們告誡孩子千萬不要和她一樣。
為了表現公主的粗魯無理,作者用了三個正面的例子,分別是“公主不講衞生”、“公主挑食”和“喜歡惡作劇”,又用了一個側面烘托,寫出王國裏所有人對公主的討厭。
這其實是非常常用的寫人的方法,即:
抓住人物的特點,圍繞特點舉事例,從而讓人物形象變得鮮活生動。
看起來很簡單對吧?但是很多孩子就算到了高年級,寫人的時候都還是僵化和散亂的。往往是先寫一段人物外貌,然後隨便寫幾件這個人的事情交差了事。讀了這樣的文章,人物的面貌還是模糊的。不要説小孩了,很多大人在寫人的時候,都還不會抓住人物特點,圍繞特點舉例子。所以,這項技能其實是值得家長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着手培養的。
讀繪本或者讀其他故事書的時候,問一問孩子最喜歡誰,讓孩子説一説喜歡那個人的理由。比較小的孩子這時一般只會舉例子,那麼家長就可以幫孩子總結這些例子所透露出來的人物的特點,然後幫助去書中多找幾個相同或相似的例子。
三年級以上的孩子,慢慢就會歸納人物的特點了,比如你問他為什麼喜歡這個人,他可能會回答説“這個人很聰明。”那這時我們就可以請孩子給我們講講能表現這個人“很聰明”的例子有哪些。這樣和孩子聊書裏的人物,堅持一段時間,孩子自然就懂得如何去欣賞故事中的人物了。
同時,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找一找自己的身邊有沒有和書裏相同或者相似的人物,然後説一説這個身邊人的相關事情。這樣,孩子如果再碰到寫人的作文,就不用愁了。
02
寫大事?寫小事?
看看書裏的事,發現身邊的事。
孩子寫作文,除了不知道怎麼寫之外,還有一個發愁的就是,不知道寫什麼。
很多人都認為,能寫進文章裏的,一定是一些特別的事。這個觀點也會影響到孩子,所以有些孩子就會跟大人叫板:“我天天就上課、下課、上培訓班、做作業,生活這麼枯燥,我哪裏有素材寫呢?”大人聽了也很內疚。
其實我們大可放寬心,因為,就算忙忙碌碌,生活中也到處是可以寫的素材。只是這些素材孩子們都沒有注意到,或者就算注意到了,也根本沒有放到心上去。這時,繪本就可以充當嚮導,把孩子們的目光引導到那些被忽略的素材上去。
奧黛莉·伍德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她真正瞭解,什麼事情是兒童世界的大事。系不好鞋帶,在大人看來是小事,但是給孩子造成的困擾卻很大,它可能讓孩子走路不舒服,遭受同伴的嘲笑,受到大人的批評。所以,奧黛莉·伍德把繫鞋帶這件事,加一點魔法,變成了《魔法鞋帶》這本繪本。
▲圖片來源《魔法鞋帶》:馬修總是系不好自己的鞋帶,但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雙不會鬆開的魔法鞋帶。鬆不開的鞋帶雖然解決了原來的問題,但卻惹出了更多的麻煩!
和兄弟姐妹或者同學、夥伴一起玩遊戲,發生爭執,在大人看來是小事,但是這是孩子的社交,孩子通過遊戲、爭吵、和好,學會了與人相處的道理,所以,這對孩子來説,也是大事。而《姐弟魔術師》,寫的就是孩子之間的爭執與協作。
▲圖片來源《姐弟魔術師》:姐姐傑西卡和弟弟馬修要表演變魔術了!巴里巴布!馬修從帽子裏變出了花朵!傑西卡也不甘示弱,表演了中國環,但馬修卻嘲笑傑西卡在吹噓。
而且,這幾本繪本的故事還有一個共同的寫作結構,那就是先寫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以及這件小事帶來的煩惱,然後魔法出現煩惱解決,煩惱解決之後,當然會有一段快樂時光,可是快樂並不長久,因為新的麻煩馬上就會接踵而至,最後,麻煩會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解決掉。
那這其實就是文章的起承轉合,對於小學中高年段的孩子來説,我們完全可以帶着他們分析故事的結構,並讓他們利用這種結構來寫屬於自己的故事。在分析和寫作的過程中,他們不但學到了什麼是起承轉合,也學到了如何運用起承轉合。
唐代詩僧皎然在他的詩論著作《詩式》中説“詩有三同”,後人又説成“詩有三偷”,即“偷語”“偷意”和“偷勢”。“偷語”即照搬別人的語言,“偷意”就是把別人的文章稍微變換詞語,但是意象和結構幾乎完全相同。“偷勢”就是學習借鑑前人詩歌作品的體勢和法度,也就是是模仿別人的結構佈局。
皎然認為“偷語”“最為鈍賊”,即最是笨拙有害。我們現在最反感的八股套路作文,大多就是偷語。“偷意”雖然無可厚非,但是也不能總是這樣做。而“偷勢”卻具有創造性,無可非議。
我們在帶着孩子讀書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分析故事的結構,並借鑑這種結構進行習作,借鑑得好呢,就是“偷勢”,借鑑得稍微差一些呢,就是“偷意”,但是“偷意”多多練習,運用靈活之後,自然就進步到了“偷勢”。所以這種借鑑,對於孩子的寫作能力,是隻有幫助而沒有害處的。
不過,可能有人會擔心,這些小事因為被奧黛莉·伍德加入了魔法,鍍上了一層童話色彩,所以才這麼好看。那去掉魔法之後,這些小事還能不能寫成作文呢?當然能寫,甚至設置、結構都不用有太大的變動。因為,這些小事帶來的困擾,克服這些困擾所做的努力,在魔法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中,都是一樣的。孩子們只要老老實實地把這些經歷記錄下來,就是好文章。
平平淡淡的生活之中,鑲嵌着小小的煩惱、幸福和憂愁,我們會因此而做出相應的反應,這些,都是值得記錄和珍藏的寶石,雖然小,但是過後再看,卻能照亮我們的回憶。讓孩子從小就有意識地用自己的筆記錄下這些小事,等他們成年後再來看,想必會更多一番驚喜和感慨。
台灣作家陳致元創作過一部繪本,叫做《小魚散步》。繪本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出門買雞蛋,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小女孩經歷的,都是一些平平淡淡的小事,比如在路上踩影子玩兒啦,撿到一顆玻璃珠啦,摘了一朵小花啦,這樣一些小事。可是,就是這樣一本由小事組成的繪本,卻獲獎無數,廣受好評。因為,小事,才正是我們應該寫到文章裏面的事。
03
向外看?向裏看?
跟着書裏的感覺走,抓住讓自己心理起伏的事。
小朋友在寫作文的時候除了忽略小事之外,另外一個特別容易忽略的,就是自己的心理。他們的注意力往往放在外在的事情或者事物上,很少去探究自己的心理。説到自己的感受,也往往就用高興、傷心等概括的詞語一筆帶過。而實際上他們的心理活動要複雜得多。我們需要描寫書中人物的心理過程的書籍,來幫助孩子們挖掘自己的心理起伏。
比如,小貓怕怕,就是以心理起伏作為文章線索的一本繪本。
貓媽媽要選兩隻小貓到城裏去寄一封信。最小的兩隻小貓落選了,傷心得哭起來,要求媽媽派他們倆去送信。哥哥姐姐們都笑起來,因為這兩隻小貓最膽小,平時連老鼠都捉不到。可是兩隻小貓不服氣,還是爭取到了送信的機會,自豪地接過媽媽遞給他們的信和硬幣,信心滿滿地出發往城裏走去。
▲圖片來源《小貓怕怕》內頁圖
可是,剛上路,兩隻小貓就開始胡思亂想了。他們先是擔心把硬幣給丟掉,找不到了怎麼辦?嚇得倆人摟在一起走路,一人伸出一隻手,緊緊地抓住硬幣。
▲圖片來源《小貓怕怕》內頁圖
來到一座橋邊,他們又擔心水下會跳出來一隻大貓怪,可能會吃掉他們,可能會搶走他們的硬幣,兩個人被自己的想象嚇得毛髮倒豎,飛一般地衝過了小橋。
▲圖片來源《小貓怕怕》內頁圖
接着,他們走到了森林,又擔心在森林裏丟了信封,倆人找到頭髮鬍子都白了,還找不到。
總之,他們一路上每走過一個地方,就擔心得不得了,因為太擔心,就胡思亂想出來很多怪物,這讓他們在擔心之外,又多了一重害怕。整個故事就在他們的擔心、幻想之中一路展開,充滿了幽默。但是幽默之後反映出來的孩子第一次做一件事的心理活動,卻是非常真實的。
以第一次經歷為主題的繪本非常多,《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第一次騎自行車》、《第一次自己睡覺》等等等等。為什麼第一次這麼值得寫呢?因為她的心理體驗最鮮活,只要把這些體驗仔仔細細地記下來,就是一篇打動人的好文章。
所以,孩子的擔心、孩子的悲傷、孩子的歡樂、孩子的憤怒,都是值得挖掘的寫作寶藏。
有一本繪本叫做《小糖果》,整本繪本就是由一個小姑娘的內心獨白組成。
小姑娘在睡覺前,發現了一塊糖果。第一反應是,糖果應該到自己的嘴裏來才對。可接着又推翻了自己,因為要保護自己又白又亮的牙齒,決定還是明天再吃。可是,一個小姑娘怎麼能抵擋一顆糖果的誘惑呢?小姑娘又覺得糖果躺在地上肯定很冷啊,就想呵氣讓糖果暖和暖和,可是想到爸爸和牙仙都會因此而生氣,她又決定還是睡覺吧。
▲圖片來源《小糖果》內頁圖
就這樣,小姑娘不斷給自己找吃掉糖果的理由,又不斷地推翻自己。經過多個回合的掙扎與矛盾,她當然還是吃掉了這顆糖果。
我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很懂孩子,所以才能把孩子的心聲刻畫得這麼清晰。其實,我們藉助繪本的力量幫助孩子挖掘心理活動,不僅僅可以幫助孩子們找到寫作素材,寫好作文,也能夠讓我們能聽到孩子的內心,更加了解他們。
搭起繪本與作文橋樑的書單
1、看看故事裏的人
我會讀 恐龍爺爺悉德·霍夫作品
好人還是壞蛋系列
2.瞧瞧書裏的事
鴿子大偵探
那不是河馬
3、感受故事裏人物的心情起伏
不要叫我小淘氣
小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