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亞五國有“斯坦”, 他們和西域古國有啥關係?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經典

作者:班布爾汗

“中亞”這個地理概念最早由德國地理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在1843年提出的,一般來説,其範圍便是今天的六個國家,即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不過,中國對於中亞的範圍界定是取自當時蘇聯官方的定義,並不把阿富汗算在內,而只説“五大斯坦”。

這五個國家中,有兩個國家的主體民族與蒙古民族關係緊密,可説是蒙古民族的衍生,這便是烏茲別克和哈薩克。

烏茲別克斯坦——藍帳汗國的殘餘

蒙古帝國鼎盛時期,在歐亞大陸建立了“四大汗國”,而烏茲別克與哈薩克便來源於四大汗國之一的金帳汗國。

金帳汗國的實際建立者是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次子拔都,公元1235年,他領導的“長子西征”先後征服保加爾王國、突厥欽察諸部、羅斯諸公國,殺入東歐,佔領波蘭、匈牙利,從而將由成吉思汗賜封的“朮赤兀魯思”的疆域急速擴大,成為了“金帳汗國”。

金帳汗國疆域 綠色部分為沙俄城邦藩屬

拔都對自己的兄弟們進行了冊封,將十三個兄弟全部賜予大小不等的封地,而在西征中立功最大的長兄斡兒達和五弟昔班的封地最大,斡爾達被賜封爾加河下游左岸起,北至烏拉爾山南麓,東北至額爾齊斯河流域的地區,建立了白帳汗國。昔班的封地則在烏拉爾山以東和東南,鹹海北邊的大部分地區,建立了藍帳汗國。

白帳汗國、藍帳汗國還有羅斯諸城邦,便成為金帳汗國最重要的三大藩屬國,也是金帳汗國防衞外敵和穩定內部的重要力量。

金帳汗國強盛了百餘年,最終於1360年開始陷入內亂,雖然中間有脱脱迷失汗的短暫統一中興,卻又敗於帖木兒帝國之手,徹底退出強國之林。在這大亂之世,藍帳汗國的眾多部落不願深陷其中,他們選擇了離開故土,南下另找出路。

雖然藍帳汗國的可汗本是昔班家族世襲,但是隨着他們進入原白帳汗國的土地,和白帳汗國的一些部落結合,加之一些突厥部落也參與其中,便不再能夠維持世襲,可汗需要各部落首領選舉。

1423年,白帳汗國系貴族博拉克在眾多首領的推舉下成為藍帳汗國可汗。在他的帶領下,藍帳汗國開始逐步南下,向中亞方向擴展勢力。

南下的藍帳汗國因為實力不濟,初期向帖木兒帝國稱臣,逐漸在錫爾河沿岸站住了腳。而此時,藍帳汗國的部落開始自稱“烏茲別克人”。

“烏茲別克”是金帳汗國鼎盛時期可汗的名字,這個名字還有一種譯法是“月即別”。之所以會用這個名稱,是因為在月即別可汗在位時,“當時的人們曾將月即別汗的軍隊稱作‘月即別軍’,將他的整個國家稱為‘月即別國’。……後來‘月即別軍’這個名詞逐漸被‘月即別人’一詞所代替,後來成了代表阿黑·斡耳朵(即白帳汗國)許多突厥蒙古部落的集合名詞。”

待到實力逐漸強大起來後,烏茲別克人便不再服從帖木兒帝國,反而開始侵奪其土地。1426年,其可汗博拉克大敗帖木兒帝國東部統治者兀魯伯,正式脱離帖木兒帝國獨立發展。

博拉克也是個不幸的人物,他給自己的部族奠定了強大的基礎,但自己卻沒能享受多少好日子。擊敗兀魯伯不過兩年,他便被自己的部下暗殺,匆匆謝幕。他的兩個兒子克烈和賈尼別年紀都很小,無力繼承父親的基業。各大首領集會,選舉出了新的可汗,這便是昔班家族的成員,昔班的六世孫阿布勒海爾。

阿布勒海爾汗很有作為,他繼續博拉克的事業,在中亞擴展勢力,最終通過參與帖木兒帝國內部爭位之戰,將帖木兒帝國變成自己的臣屬國,成為中亞霸主。然而,正在烏茲別克人在中亞不可一世之時,篡奪了北元帝位的也先,派自己的長子斡失帖木兒於1455年西征,一舉擊垮了烏茲別克汗國。

直到1459年,斡失帖木兒得知自己的父親被臣下弒殺,北元正統派復辟了黃金家族的汗位,這才率大軍東返。雖然強敵退卻,但阿布勒海爾汗再也沒能重建汗國。

烏茲別克汗國後來在阿布勒海爾汗的孫子默罕默德·昔班尼的努力下重新振興,統一了中亞。雖然昔班尼汗後來在與伊朗薩法維王朝的作戰中戰死,但汗國並未解體,最後形成了以布哈拉為首都的布哈拉汗國和以希瓦為首都的希瓦汗國,後又從布哈拉汗國分裂出浩罕汗國,烏茲別克人徹底成為河中地區、花剌子模地區的主人。

布哈拉、希瓦兩汗國與中國的交往只是時斷時續的商業往來,而浩罕汗國則與中國關係緊密。其地在費爾幹納盆地,由烏茲別克人的明格部落建立。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浩罕統治者伊爾達娜·比·額爾德尼女王向清朝稱臣,從此成為清朝藩屬國。但清朝對於這個中亞小國並不看重,只承認其統治者為“伯克”,而不允許其稱“汗”。

浩罕汗國的歷任統治者倒很自強,一直厲兵秣馬,四處攻掠。到奧馬爾汗(1809-1822在位)和馬達裏汗(1822-1842在位)統治時期,汗國勢力達到鼎盛。疆域西北臨鹹海,包括錫爾河下游附近的哈薩克草原;東北擴展到巴爾喀什湖以南中國地區;南達喀拉提錦等山區領地。

於是,他們對於清朝不再臣服,公然對清朝皇帝自稱為“汗”,表示不再接受清朝的“伯克”冊封。馬達裏汗不但多次侵犯喀什噶爾地區,還支持該地和卓後裔對清朝掀起反旗。著名的張格爾之亂,就是在他的支持下發動的。

馬達裏汗在關注如何從清朝奪取領土時,在他背後的布哈拉汗國作了捕蟬螳螂身後的黃雀。1842年,布哈拉汗國攻陷浩罕城,馬達裏汗被殺,雖然不久明格家族成員希爾·拉里(1842-1845在位)起兵趕走布哈拉人,光復了國家,但汗國從此逐漸衰落。

然而,已經衰落的浩罕汗國對於中國新疆的領土仍沒有放棄覬覦之心。1864年,新疆爆發反清暴動,執掌浩罕汗國實權的阿力木庫爾派自己手下大將穆罕默德·雅霍甫率兵扶持和卓後裔布蘇魯克進入新疆,迅速消滅了新疆各地割據勢力,建立了“洪福汗國”,自稱“畢杜勒特”(洪福無量的人)。這位穆罕默德·雅霍甫,便是著名的阿古柏竊取。十餘年後,清朝名將左宗棠擊敗阿古柏,收復新疆。

而就在阿古柏征服新疆的同時。烏茲別克三汗國卻先後被沙俄所征服。1866 年,布哈拉汗國被迫淪為沙俄的保護國。1873年,希瓦汗國成為俄國保護國。1876年,浩罕汗國被沙俄吞併。

蘇聯成立後,布哈拉、希瓦兩汗國的王室被廢黜。1924年10月,蘇聯將原布哈拉汗國的一部分和希瓦汗國的一部分以及浩罕汗國部分領土合併,成立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加入蘇聯。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烏茲別克才復國,成立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

哈薩克斯坦——白帳汗國的逃亡者

前文説道,當烏茲別克汗國被北元軍擊垮之時,可汗阿布勒海爾的實力和威望都直落谷底,其他勢力紛紛崛起。最重要的一股勢力,是博拉克的兩個兒子克烈和賈尼別,當初他們因為年幼而不得不臣服於阿布勒海爾汗,如今有能力爭奪父親的遺產了。他們在1456 年帶領眾多部族叛離了烏茲別克汗國,向東邊的東察合台汗國也先不花汗尋求保護,且得到了也先不花的贈禮——楚河盆地。

哈薩克斯坦地形圖

這一部分逃亡的烏茲別克人被稱為“哈薩克人”,哈薩克是突厥語,意為“逃離者”“逃亡者”“自由的人”。

這部分西遷的哈薩克人在巴爾喀什湖南部一帶越聚越多,甚至連那些由阿布勒海爾汗統治的牧民們也逃到這一帶定居,察哈台汗國的蒙古人也遷向這一帶。這樣,哈薩克人口增至20多萬。

阿布勒海爾汗為了重興汗國,於1468年出兵進攻哈薩克人,但自己卻戰死疆場。哈薩克人終於徹底擺脱了烏茲別克人的挾制,建立了哈薩克汗國。

當初帶領哈薩克人叛離烏茲別克的兩位首領克烈和賈尼別去世後,克烈的兒子巴蘭都黑,賈尼別的兒子哈斯木分別繼承父親的位置,哈薩克汗國以巴蘭都黑為汗,但哈斯木也擁有汗號,而且是汗國實際的掌權人。

哈薩克汗國在哈斯木汗時期發展成為人口逾100萬,軍隊士兵已達30萬的強盛國家。《哈斯木汗法典》成為汗國的第一部國家法典。哈斯木汗去世之後,汗國陷入割據的局面,形成了最初三個玉茲分治的格局(被稱為烏魯克玉茲的大玉茲,被稱為鄂圖爾玉茲的中玉茲和被稱為奇琪克玉茲的小玉茲)。

1640 年,衞拉特蒙古的準噶爾部建立了準噶爾汗國,開始頻頻西侵,哈薩克汗國與之交戰,敗多勝少。哈薩克汗國最後一個能維持三玉茲統一的可汗,是1680年至1718年在位的頭克汗,他雖然擊敗過準噶爾汗國鼎盛時期的可汗噶爾丹,但也未能最終扭轉局勢。

1718年,頭克汗去世,大、中、小三玉茲分立的局面最終確立,力量的分散使哈薩克汗國更加難以抵禦外部的入侵。

1723年至1728年,是外敵侵入哈薩克草原的“大災大難之年”,準噶爾軍隊的進攻深入到哈薩克草原腹地,從大玉茲延伸到中玉茲、小玉茲,最終控制了大玉茲的領地。與此同時,沙皇俄國也加大了從西、北兩個方向對哈薩克汗國的入侵。位於西部的小玉茲被沙皇俄國兼併,南部的大玉茲臣屬了準噶爾汗國,東北部的中玉茲則受到沙皇俄國與準噶爾汗國的“雙重控制”。

準噶爾汗國一度非常強大

直到1751年,準噶爾汗國發生內訌,哈薩克人才翻過身來,反而成為準噶爾內部各派勢力爭相爭取的靠山。中玉茲的統治者阿布賚蘇丹便積極參與到準噶爾內訌之中。1755年,清朝乾隆皇帝發兵西征,滅亡了已經在內訌中元氣喪盡的準噶爾汗國。後雖有準噶爾貴族阿睦爾撒納起兵打算重建汗國,但也被清軍擊敗。

隨着準噶爾汗國的滅亡,清朝與哈薩克汗國接壤,哈薩克的首領們不得不考慮與清朝的交往。

1757年7月,中玉茲的阿布勒蘇丹正式表示“願以哈薩克全部歸順”,並派遣使節亨集噶爾等七人前往北京入覲乾隆皇帝。中玉茲遂成為清朝藩屬,稱為左部哈薩克。緊隨其後,1758年10月,哈薩克大玉茲首領圖列比“奉馬進表以降”。大玉茲遂與中玉茲同期列為清朝藩屬,稱為右部哈薩克。

清廷最初在籌議哈薩克管理辦法時,多以為其既歸降,應加封號,並查明遊牧,實施具體管理。但乾隆認為:哈薩克僻處遐方,非可與喀爾喀諸部比。對哈薩克的管理“不必過拘”,由此確立了對哈薩克人寬鬆的羈縻從屬政策。諭稱:“哈薩克越在萬里之外,荒遠寥廓。今未嘗遣使招徠,乃稱臣奉書,貢獻馬匹,自出所願。所謂歸斯受之,不過羈縻從屬,如安南、琉球、暹羅諸國,俾通天朝聲教而已。並非欲郡縣其地,張官置吏;亦非如喀爾喀之分旗編設佐領。”

隨着哈薩克中玉茲、大玉茲的歸附,大量哈薩克牧民也進入到新疆遊牧,清朝初期還實行“私行遊牧,立行驅逐出界”的政策,後因為跨境遊牧者越來越多,清政府認為伊犁等處沿邊“土地遼闊,人煙愈多愈善”,採取了來者不拒,妥善安置的政策,“哈薩克如不得遊牧地方,或是懼劫掠,情願內附者,即行收留。”從而形成了哈薩克人成為跨境民族的格局。

當哈薩克的中玉茲、大玉茲臣服於清朝的時候,小玉茲則被沙俄所控制。待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清朝已經衰落,無力再經略中亞,大、中兩玉茲於是也被沙俄所控制。

1822年,沙俄頒佈《西西伯利亞吉爾吉斯人條例》(這裏的吉爾吉斯即指哈薩克。在18—19世紀時歐洲人普遍把哈薩克人稱為吉爾吉斯,而把今天的吉爾吉斯人稱為吉科卡門吉爾吉斯),宣佈廢除哈薩克汗國原有的政治制度,把哈薩克汗國劃分為若干行政區,一切按照沙俄的政治制度,由沙俄政府派遣的官員統治。到1860年,沙俄已經完全征服了哈薩克汗國各部並實現了對哈薩克草原地區的軍政統治和經濟控制。哈薩克汗國徹底滅亡。

蘇聯成立後,哈薩克地區於1920年成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25年,中亞各國按民族劃界,改稱“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蘇聯解體後,哈薩克發表主權宣言,成立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吉爾吉斯斯坦——西遷的突厥系民族

烏茲別克、哈薩克雖然都是蒙古人衍生出來的民族,但從其出現在世界舞台之初,蒙古人便只佔很少比例,只是上層貴族保有血統,而其民族主體都是北亞、中亞的突厥部落。因此在立國之後,基本上已經突厥化了,算是新興突厥系民族。

而另一箇中亞民族吉爾吉斯人,則屬於較為古老的突厥語系民族。

吉爾吉斯人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將其族名譯作“鬲昆”。班固所撰的《漢書·匈奴傳》以“隔昆”“堅昆”等漢字表示該族的族名。其後在漢文文獻中又相繼出現了“紇骨”“契骨”“紇扢斯”“黠戛斯”“轄戛斯”“乞兒吉思”“吉利吉思”等諸多稱謂。雖然名稱不同,漢字譯寫也存在差異,但這些族名均指代不同時期的吉爾吉斯人,已為學界公認。

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北匈奴被迫向西遷徙,一部分臣屬於匈奴的“堅昆”人自然被遷到了中亞天山一帶。這就是在天山地區出現的最早的吉爾吉斯人。據《三國志·魏志》記載,匈奴之北有“鬲昆”,康居西北又有“堅昆”,而康居在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因此這裏康居西北的“堅昆”部落應是天山吉爾吉斯部落。

到了突厥興起之時,吉爾吉斯人被稱為“契骨”,先後臣服於突厥汗國和回鶻汗國,自己的語言習俗也逐漸突厥化。公元840年,吉爾吉斯人滅亡了回鶻汗國,建立汗國,此時他們被唐朝稱為“黠戛斯”,其汗國也就被稱為“黠戛斯汗國”。

黠戛斯一度與唐朝聯手消滅回鶻

儘管後來大部分吉爾吉斯人返回了漠北,但仍有一部分留在了七河地區。儘管他們的人數很少,但卻為後來的遷徙奠定了基礎,具備了對後來吉爾吉斯人西遷的吸引力。

10世紀至16世紀期間,吉爾吉斯人再次西遷。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曾於公元1128年大舉進攻葉尼塞吉爾吉斯地區,迫使一些部落遷至安哥拉河流域。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征服了乞爾吉斯、謙謙州地區,吉爾吉斯人遂成為蒙古帝國屬民。至1225年,成吉思汗將乞兒吉思之地封與其子拖雷,拖雷之妻唆魯禾帖尼的封地,稱為別吉大營盤。乞兒吉思才真正成為屬於大蒙古國的一部分。忽必烈時代開始至元末,這裏是阿里不哥系的封地。

元朝滅亡後,元室北遁成為北元,阿里不哥系趁着北元汗室衰微之際,聯合衞拉特部一度奪取汗位,吉爾吉斯人遂與衞拉特人聯繫緊密。後隨着衞拉特部日趨強大,吉爾吉斯人成為衞拉特的臣屬。

16世紀,東蒙古正統派復興,向衞拉特大舉進攻,迫使其西遷。一部分吉爾吉斯人被遷到天山南北的伊塞克湖和阿克蘇、喀什噶爾一帶。

1514年,東察合台汗國王子賽義德建立葉爾羌汗國,並征服了吉爾吉斯人。葉爾羌汗國內部主要信奉伊斯蘭教蘇菲派的納克什班底教派,而此教派在葉爾羌汗國又分裂成白山、黑山兩派,互相敵視。

吉爾吉斯人大多支持黑山派,而在眾多次內鬥中,白山派戰勝了黑山派,於是喀什、烏什一帶的吉爾吉斯人大批逃往伊塞克湖、塔拉斯河、楚河一帶。

待到準噶爾汗國的崛起,滅亡葉爾羌汗國,進而向西擴張,吉爾吉斯人又成為準噶爾汗國臣屬。而此時,沙俄也在步步東侵,為了爭奪吉爾吉斯人的控制權,沙俄與準噶爾汗國多次發生摩擦乃至戰爭。而葉尼塞地區的吉爾吉斯人也大量遷到河中地區,使得這裏的吉爾吉斯人成為其民族主體。

準噶爾汗國被清朝滅亡後,吉爾吉斯人大部分臣服於清朝,小部分臣服於浩罕汗國。1864年,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邊記》,割走44萬平方公里領土,其中就包括現今吉爾吉斯斯坦的大部分土地,之後沙俄又於1876年滅亡浩罕汗國,吉爾吉斯主體遂成為沙俄屬民,只有極少數留在中國境內,成為跨境民族。

十月革命後,吉爾吉斯地區成為“卡拉-吉爾吉斯自治州”。1926年改為“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36年12月5日成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蘇聯解體後,宣佈獨立,改國名為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

吉爾吉斯斯坦地形圖

土庫曼斯坦——輝煌的塞爾柱帝國的後裔

中亞另一個突厥語系的民族是土庫曼人,土庫曼在我國古代史料中稱為古思或烏古思,屬於突厥的“九姓部落”之一。

突厥汗國解體後,烏古思人被迫西遷。七世紀末後,烏古思人遊牧於額爾齊斯河到伏爾加河的廣大草原地帶,並融合了大量當地遊牧部落。十世紀中葉,烏古思奇尼克部首領杜卡克及其子塞爾柱克,率部遷往錫爾河,成為當時統治中亞的薩曼王朝的邊防軍。也就在進入薩曼王朝後,他們接受了伊斯蘭教,被稱為土庫曼人,意思是“像突厥的人”。

從塞爾柱克開始,土庫曼人勢力日益做大,到其孫子圖格里爾時期,終於強勢崛起,於1040年建立了塞爾柱帝國。經過三代人數十年的努力,塞爾柱帝國的版圖東起中亞內陸地區並與中國西北部的新疆地區接壤,西至敍利亞及小亞細亞,南達阿拉伯海,北至基輔羅斯邊境,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帝國。

塞爾柱帝國最大版圖

但在1092年,第三任蘇丹馬克裏·沙去世後,帝國分裂,難續輝煌。到1118年馬克裏·沙之子桑賈爾奪得蘇丹之位,重新四處擴張,屢屢獲勝,幾乎要重興塞爾柱帝國。

但此時,金朝崛起滅亡遼朝,遼朝皇室耶律大石率部西遷,建立西遼。1141年,在卡特萬草原,耶律大石大敗桑賈爾,從此奠定西遼在中亞的霸主地位。而桑賈爾重興塞爾柱帝國的夢想破滅,1157年桑賈爾死後,塞爾柱帝國在中亞的統治徹底結束。

十三世紀,蒙古帝國崛起,佔領中亞地區,土庫曼人接受蒙古統治。先後是察合台汗國、帖木兒帝國的臣民。帖木兒帝國崩潰後,土庫曼人又成為烏茲別克汗國的臣屬,分別隸屬於烏茲別克系的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以及伊朗的薩法維王朝。

從16世紀末、17世紀初開始,許多原居住在土庫曼斯坦北部的土庫曼部族開始了向南部的大規模遷徙。這次持續近一個多世紀的民族大遷徙對於近現代土庫曼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

土庫曼人雖然在烏茲別克人的統治之下,但其人口超過烏茲別克人,因此烏茲別克統治者一方面要利用土庫曼人穩定統治,一方面也對其多有防範壓制。

土庫曼人大部處於希瓦汗國的統治之下。1622年,希瓦王子伊斯芬迪亞(1622一1642在位)依靠土庫曼諸部力量的支持登上汗位,在其執政時期採取了借用土庫曼貴族勢力壓制和打擊烏茲別克王族內部政敵的策略,不僅使大部分土庫曼人的社會地位提高,而且讓部分土庫曼上層人物掌握了國家的賦税徵收大權,甚至介入汗王的軍事決策的核心。

伊斯芬迪亞的做法使這一時期的希瓦汗國部分統治權實際上落入土庫曼諸部貴族的手中。由此,引起了以其兄弟阿布爾·加茲為首的烏茲別克貴族階層的極大不滿。1643年,阿布爾·加茲繼承了汗位之後,便馬上開始了在汗國的政權中和領土上對土庫曼人的清洗、驅趕和屠殺。

在嚴厲、殘酷的排斥政策下,土庫曼諸部被迫遠離希瓦汗國的統治中心。另外,原遊牧於伏爾加河下游的土爾扈特汗國這一時期繞過裏海北岸,沿東岸南下,趁土庫曼人力量受到削弱時,時常掠奪和襲擊居住在曼基什拉克原地和烏斯丘爾特原地上的土庫曼人。

在這種處境下,土庫曼諸部的社會經濟也由此遭到很大的打擊。正常的遊牧生活難以維持,尤其是薩雷卡梅什湖畔綠洲的灌溉農業,由於烏茲別克貴族強行關閉了溝通阿姆河和薩雷卡梅什湖的達利雅雷克乾渠,使湖水位下降,烏孜伯依河干涸,原以阿姆河、薩雷卡梅什湖、烏孜伯依河為基本水源的灌溉系統荒廢,土庫曼人經營多年的綠洲農業區開始被卡拉庫姆大沙漠所吞噬。

由於以上原因,居住在土庫曼斯坦北部的大部分土庫曼人,不得不向南去尋找和開發適合於其生存和發展的新的牧業區和農業區。

從16世紀末、17世紀初開始,許多原居住在土庫曼斯坦北部的土庫曼部族開始了向南部的大規模遷徙。南遷後的土庫曼諸部與當地土著的其他土庫曼和非土庫曼的中、小部族逐漸融合,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現代土庫曼人的主體。

遷徙後使更多的土庫曼人口在綠洲定居,開始從事灌溉農業和家庭畜牧業生產。生產方式的改變使土庫曼社會經濟和文化得到了相當的發展。到19世紀上半葉,土庫曼人口約有20萬帳,計100萬人之多。

十九世紀初,沙俄開始向土庫曼地區滲透,到七十年代,沙俄先後征服了烏茲別克三汗國,然後集中兵力征服土庫曼地區。土庫曼人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使俄軍付出慘重的傷亡,但終因武器落後,土庫曼各部先後被沙俄戰敗。到1881年,土庫曼核心城市阿什哈巴德被攻陷,標誌着土庫曼被沙俄吞併。

土庫曼斯坦地形圖

蘇聯成立後,土庫曼地區於1924年建立“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加入蘇聯。1991年,土庫曼宣佈獨立,成立土庫曼斯坦共和國。

塔吉克斯坦——土生土長的波斯系原住民

上述四個民族都屬於突厥語系民族,而中亞五斯坦中還有一個伊朗語系民族,這便是塔吉克人。

塔吉克人的祖先是中亞地區最古老的原住民,但初期並未形成統一的語言文字和族羣意識。直到阿拉伯帝國東侵,佔領中亞,為了維持在中亞的統治,扶持利用本土貴族,從而使這些貴族成為了中亞的統治者,先後建立了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和薩曼王朝,逐漸形成了統一的語言文字和族羣意識。尤其是薩曼王朝時期,中亞地區經濟、文化突飛猛進,塔吉克民族也在這一時期最終成型。

東伊朗最後的輝煌——薩曼王朝

塔吉克人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東伊朗的民族成分和伊朗語,與西伊朗人,也就是波斯帝國的祖先雖有人種上和語言上的親緣關係,但卻是獨立發展的。

“塔吉克”這一族名的含義,有眾多推測。按照塔吉克人自己的説法,是居住在中亞、帕米爾、阿富汗的操伊朗語、定居、信仰伊斯蘭教的居民。居住在撒馬爾罕、布哈拉、赫拉特、巴爾赫等地的稱為“平原塔吉克人”,生活在帕米爾、興都庫什山一代的稱為“高山塔吉克人”。

薩曼王朝被塞爾柱帝國所滅亡,之後塞爾柱帝國又被西遼帝國趕出了中亞,待到蒙古帝國崛起,中亞又在蒙古統治下數百年,塔吉克人一直是中亞人口最多的民族。

帖木兒帝國崩潰後,烏茲別克人成為中亞霸主,先後建立了布哈拉、希瓦、浩罕三個汗國。塔吉克人在這一歷史時期沒有建立自己的國家,他們大部分居住在澤拉夫善河流域的布哈拉和費爾干納的浩罕汗國各地,一部分居住在希瓦汗國和哈薩克汗國的齊木肯特等地。在今天塔吉克斯坦境內的吉薩爾、喀拉提錦等地,存在着一些半獨立的小公國,都是布哈拉等汗國的的附庸。

在這一時期前,中亞居民的身份劃分,一般分為“突厥人和塔吉克人”,而在此之後,便開始分為“烏茲別克人和塔吉克人”了。

十九世紀,沙俄征服中亞,布哈拉、希瓦汗國先後成為沙俄的保護國。沙俄保留這兩個汗國的原有格局,因此在今塔吉克斯坦境內的吉薩爾、庫利亞布、喀拉提錦、達爾瓦茲等塔吉克人封建自治領,仍是向布哈拉汗國宣誓效忠。

此時的塔吉克人受到沙俄貴族和布哈拉的烏茲別克貴族的壓榨,因此負擔極重,生活困苦。在十九世紀末,爆發過多起塔吉克人針對布哈拉的人民起義,但都在布哈拉和沙俄的聯合剿殺下歸於失敗。

1924年,塔吉克地區建立“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隸屬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9年,成立“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加入蘇聯。

1991年,塔吉克宣佈獨立,成立“塔吉克斯坦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