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二代”們開起了國際學校…
*來源:頂思(idingsi),作者Kimberly
提起“二代”,人們不由會想到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等,二代一詞往往伴隨着很多吸睛的標題,也被標籤化為紈絝子弟的代名詞。但在國際學校這個市場,我們卻看到了一羣特立獨行的二代—他們在自身接受了多年國際教育後,成為了國際教育的發起者與直接參與者,如創辦學校及教育集團等。我們驚喜地發現,憑藉遠見卓識,這些二代們作為新鮮血液,正在積極地做出教育變革,並使國際教育生態變得愈發多元化。
一般而言,一所民辦國際化學校得以發起的原因無外乎五點:
投資人有資金,想通過辦校營利
地產商想通過地產+教育的經營模式,進一步擴大自身產業
當地政府亟須提高本地教育水平、改善教育生態, 與知名學校或集團牽線,支持建校
一些先驅者在有資本(支持)或先進教育理念的基礎上,發現國內並無適合自己子女的學校,遂決定自己辦校
“家大業大”的二代們從相對容易上手且為藍籌股的教育領域入手,開辦家業中的教育板塊業務
以第一種原因辦校的比例無疑是最高的,這也與以這樣理由辦校的投資人無懼曝光有極大關係,甚至,在籌建初期這些投資人們便已大肆宣揚自己的辦校計劃,力爭為學校刷出存在感;
第二種則是當下最熱、也最受關注的辦學方式。作為一個高投入、長週期的行業,教育行業非常考驗企業是否有足夠的資本和完善的戰略在教育界精耕細作。
而地產與教育的結合,無疑是最佳選擇之一。該辦學模式下,地產集團通過自身業務優勢為國際學校的建設提供土地和建築資產,教育集團則負責對學校進行整體運營,兩者在合作中分別發揮自身的優勢。
此外,教育集團為地產的業主就讀國際學校提供學費抵扣,地產集團則為教育集團減免學校資產租金,既保證了生源,又提高了房地產的關注度和吸引力,實現了互利共贏, “1+1>2”的作用。
博實樂(碧桂園旗下)、德英樂(萬科旗下)、卓雅教育(雅居樂旗下)、綠城育華、法政集團、融僑集團和金融街集團等都是靠地產起家,隨後進軍教育領域的地產集團代表。
博實樂集團旗下學校
其中,成立於2014年、已經率先上市,且擁有7所國際學校、15所雙語學校、58所幼兒園(數據截止至2020年1月17日,根據官網資料統計)的博實樂,無疑是資歷最深、最具知名度的“地產基因”教育集團,緊隨其後的依次為綠城育華教育集團(22所學校及幼兒園)、德英樂(16所學校及幼兒園)、法政集團(7所幼兒園及小學)、融僑集團(獨立運營一所融僑賽德伯學校)和金融街集團(獨立運營北京市潤澤學校)。
德英樂集團旗下學校
基於吸引人才、發展當地經濟的策略,近年來,愈來愈多亟待發展的省份或城市政府牽頭投資人或教育集團,鼓勵開辦國際學校,並承諾給予該校不同程度上的資源及政策傾斜,如在學校真正開始運營之後,通過與當地名校“結對子”的方式幫助其發展,如派遣名師短期任教、共享部分課程等,典型的例子包含上海集團化、學區化辦學政策下的各民辦學校,如被平和雙語學校託管的築橋實驗小學、世外教育集團託管的上海世外教育附屬臨港外國語學校等。
因對居住城市現有的學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滿意、無法為自己的子女找到合適的學校,而自己開辦學校,這樣一種聽上去頗具浪漫主義情懷的辦學方式,雖然不多見,卻也依然可以找出一二。
譬如因此機緣而建立惠靈頓(中國)國際教育集團的喬英女士;開辦了一土學校的李一諾女士和青島銀河學校的創始人韓昀臻女士都是這一辦學模式下的典型人物。(頗為有趣的一點是,這三位創校者均為女士,且都是跨行業從零開始做教育。)
一土學校
第五種的比例看似最低,但這是在於,很少有學校/集團會大張旗鼓宣揚自己是某某富商的子女。
一來是出於對自己家底的保護;二來也不想因為自己的父母搶去了本該屬於學校的光芒,造成本末倒置;三來也是在於,很多這樣的二代,是想潛心鑽研教育、做出成績的,他們不認為自己或者學校的成功需要父輩的支撐加持。這三個主要因素作用下,富二代的低調建校也就愈發可以理解。
在整理這篇文章的素材時,我們發現,儘管都屬於富二代創校,但箇中情況依然存在一些不同。比如有些二代出身於教育世家,或父輩已經建立了一所學校,為其日後走進教育界市場打下了基礎;而有些二代的父輩則是在教育之外的行業有所成就。因此,本文接下來的盤點,也是依據這兩種不同的情況展開。
“一條路走到黑”,集合資源開枝散葉耀華國際教育機構
根據官網資料顯示,早在1932年,本着“光耀中華”的信念,16歲的曾楚珩女士就創辦了耀中幼兒園暨小學,立校使命是通過教育使中國更加強大。
深受其影響,她的女兒陳保瓊博士選擇赴美攻讀幼兒教育專業並獲取教育學士、碩士學位,並於1970年代回到香港。
本着革新教育理念,推動香港幼兒教育發展的理念,陳博士繼承了母親曾楚珩女士創辦的招收外藉學生的耀中教育機構,在香港、上海、北京、重慶、青島及美國硅谷成立了多所耀中國際學校,並同時在上海、北京、煙台、深圳、重慶、桐鄉成立了多所耀華國際教育學校,使更多莘莘學子能夠享受到優質的國際教育。
2002年,她又與葉國華教授在美國矽谷開辦了正規學制的耀中國際學校,首次向海外輸出耀中結合東西文化精粹的國際教育。如今,耀華國際教育機構已成為全中國赫赫有名的教育機構,培養出一個又一個傑出的國際人才。
如果按世俗的眼光來看,陳保瓊博士算不上是一位標準的富二代,她的母親不是一位億萬富翁,也並沒有坐擁幾多房產,但與此同時,我們又看到,由於母親給予的豐富精神財產,使得她得以有機會在喜歡的領域越做越專,並逐漸做到行業頂尖水平。
上海包玉剛學校
如果要選出上海最難進的幾所民辦學校,包玉剛學校一定可以連年在榜。無論從師資水平還是從畢業生去向來看,包玉剛都是最受家長與學生青睞的提供小學至高中十二年制教育的民辦學校之一。
很多對這所學校不瞭解的人或許會以為它的校名即是它的創始人,實則不然。這所創辦於2007年的非營利雙語學校,其實是由包氏家族為紀念愛國愛鄉的企業家、政治家、慈善家,已故船王包玉剛先生而創建。主要牽頭人則是包玉剛先生的外孫蘇文駿先生。
回顧蘇文駿先生的求學之路,不難發現,從幼時起他接受到的便是最頂尖的教育——13歲入讀伊頓公學、在牛津大學接受完本科教育後又在斯坦福大學攻讀碩士,並取得學位。
然而14年前,本想在美國大展鴻圖的他毅然放棄了美國的高薪工作,和母親包培慶(1983年在香港創立漢基國際學校)一起來到上海辦起一所新校,並將自己過去20多年來在海外學習到的種種運用到包校的創辦和運營中來。
漢基國際學校
這一切的契機來源於一件小事:有一年暑期,蘇文駿在新加坡機場轉機,看到有一個小孩在某名牌專賣店一口氣買了三雙運動鞋後大肆炫耀。這一幕讓蘇文駿感觸頗深,他開始為國內年輕一代的教育問題和價值觀擔憂。
後來,回到中國後,他便着手包玉剛學校的創設,立志將包括“全人教育”等一系列國外教育中做得好的理念都引入國內。
上海包玉剛學校歷史
如今,正如我們所見,已經成為IB學校的上海包玉剛學校,儼然成為上海民辦教育的金字招牌,有超過1000名中外籍學生選擇來此就讀。
小白身份進入教育圈,是優是劣還無統一答案合一教育集團
成立於2016年的合一教育集團,儘管成立時間只有短短四年,卻已多次在國際教育領域嶄露頭角,包括收購英國聖比斯公學、普林斯學院、劍橋英文書院、Our World English Schools,並與杜倫大學教育學院達成合作,在英國擁有眾多資源。
合一教育董事總經理王德志與聖比斯公學在中英商業論壇上完成簽約
與上文三位或多或少家裏有些教育基因的人不同,創始人王德志先生的父親王明均先生所創立的深圳冠利達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香精香料、海洋農業養殖及食品加工為主要業務的綜合性集團公司。
而王德志先生本人,在英國劍橋大學所攻讀的也是克萊爾學院土地經濟系本科和碩士學位,與教育本身並無直接聯繫。
畢業後,本着內心對教育行業的熱愛,他選擇從國際教育領域起步。目前他參與管理的學校包括:深圳石巖公學,英國聖比斯公學,劍橋英文書院、Our World English Schools,並且今年9月,聖比斯公學的兩所雙校區正式開學,分別位於石家莊和東莞。
此外,王德志先生還於2014年成立了冒險教育慈善組織,在全世界範圍內,為貧困地區有需要的人提供國際教育。
聖比斯公學(石家莊)2020年開學典禮
聖比斯公學落户中國的第一年,並且在疫情影響之下,還能夠成功開辦東莞和石家莊兩所分校,並呈現出非常好的發展態勢。例如與培生愛德思達成戰略合作,聖比斯(東莞)也成功獲得愛德思考點授權。有了今年良好的開端,合一教育集團在中國的戰略發展將進一步成為現實。
蘇州英國劍橋德佩斯學校
去年9月,英國劍橋The Perse School項目在蘇州舉行簽約儀式,宣佈正式進入中國教育市場,創立蘇州英國劍橋德佩斯學校。
英國劍橋德佩斯學校項目簽約儀式
而其中國的合作方,則是香港的張氏控股集團,主要負責人為該集團主席張肯尼先生之子張肇桓先生,現任公司執行董事。
實際上,成立於1998年的張氏控股集團並非以教育產業出家,其主營業務為房地產、金融和投資。可以説,教育行業算是張肇桓先生接手公司業務的“練手”之作。
不過,雖然年紀輕輕,但作為張氏家族的第二代領導者,他在19歲那年便開始了第一個商業投資:Prime Mandarin 有限公司。當時正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就讀大學二年級的他發現了一個潛在商機---通過B2B模式為公立學校(包括中學和大學)提供有償中文教學指導。根據英國政府公告,2020年修讀中國文學的學生應該是目前的兩倍。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公立大學用有限的經費通過Prime Mandarin有限公司引入兼職中文老師及課程,賺得人生第一筆金,並在2017年開啓了第二次創業——創辦肇才教育,為學生提供補習及升學資訊服務。
肇才教育的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張肇桓先生在開幕典禮上致開幕詞
次年8月,在其領導下,張氏控股集團與The Perse簽署了獨家排他性協議,獲得了The Perse在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的獨家創辦和經營權。至此,張氏控股集團的教育板塊正式打開。
不過,張肇桓是否能做出一番成績,如今看來仍然存在一定變數。一是在於原定於今年開學的蘇州英國劍橋德佩斯學校由於疫情原因未能按期開學,失去了一定先行優勢;二也是在於,學校是否辦得好,最重要的依然是師資和生源,而就目前來看,似乎也難以完全得到保證。
據瞭解,張氏家族控股在未來10年,將聯手The Perse於大中華區主要城市開辦至少3家學校,旨在為3至18歲的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全方位的培養計劃。
英國劍橋The Perse School
實際上,除了上述已經將教育事業發展到一定地步的“二代”,還有一些目前正在籌劃建校但學校尚未成型的 “二代們”,包括即將執掌萬象蒙泰學校(暫定名)的汪韜瑜,她的父親為曾擔任郎酒副董,現任成都萬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都萬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都萬象盒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的汪俊剛;
全面負責希平雙語學校運營的柯嵐嵐,她的父親則是“廈門首富”、廈門恆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柯希平。據廈門市工程項目報建表顯示,該校為一所十五年一貫制的民辦國際化雙語學校。學校辦學規模為4710人,其中雙語幼兒園15個班、小學60個班、初中30個班、高中30個班,總投約20億。
希平雙語學校報建信息
縱觀這幾位“二代”的創業史,我們可以發現,家底雖然成為了他們可以開創個人事業的一個前提條件,但真正的修煉依然靠個人。五位“二代”本身均具備優秀的教育背景,且具有一定的教育理念,立志發展本土教育,並非一時興起步入教育行業。
不過,若想將學校或集團辦得更大、更好、更具影響力,他們仍然需要具備舉賢薦能的能力,並搭建一隻足夠強大的團隊為其助力。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頂思”。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