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大清敗於英國,英國卻敗於該窮國,損兵3萬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經典

1842年,英國取得了對清王朝鴉片戰爭的勝利,迫使清廷簽訂屈辱的《南京條約》。在遠東得勝的英國,距離建立“世界帝國”的目標又近了一步。此時英國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沒有閒着,就在《南京條約》宣告生效的時刻,英國正在集中優勢兵力,攻打和清王朝接壤的中亞山國——阿富汗。

阿富汗位於亞歐大陸的腹地,其境內地形崎嶇、環境惡劣,生活在這裏的居民相當尚武。糟糕的環境,剽悍的居民,讓阿富汗獲得了“帝國墳場”的外號,歷代佔領阿富汗的強國中,只有伊朗波斯帝國稍微成功,其他無一例外都遭遇了失敗。不過阿富汗人在波斯的統治下,也從波斯人那裏獲得了先進的經驗,最終於1747年徹底趕走波斯人,並模仿波斯的體制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19世紀,英國正在為自己的“世界帝國”做長遠打算。在英國人的戰略中,中亞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控制中亞,就可以威脅整個亞歐大陸,而若想控制中亞,就必須先佔領阿富汗。此時英國國力強盛,在亞洲有印度作為大後方,投送兵力與物資不成問題。而俄國對中亞的虎視眈眈,也促使英國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在內外因素的交替影響之下,英國發動了對阿戰爭。

1838年12月,英國首先派遣2萬軍隊,從印度出發,向阿富汗發起進攻。英軍準備充分,而阿軍倉促應戰,加之英軍為近代化軍隊,而阿軍為傳統的古代軍隊+部族軍閥武裝。故而在早期戰鬥中,英軍取得了極大的勝利,不僅以較小的代價佔領坎大哈、加茲尼等阿富汗重鎮,還迫使阿富汗統治者棄位逃亡。英國得以對阿富汗實施控制。

然而令英軍始料未及的是,阿富汗人並沒有因為失去君主而放棄抵抗。英軍佔領阿富汗後,各地的阿富汗軍隊化整為零,進入崇山峻嶺,利用熟悉地理的優勢,與英軍打起了游擊戰。英軍被阿軍打的疲如奔命,被迫增加更多的駐軍。但英軍的增多反而令阿富汗人更加憤怒,各地阿軍對英軍的襲擊有增無減。在這場持久戰中,英軍傷亡慘重,諸多要塞也被阿軍佔領。

1842年1月,阿軍開始發起戰略性反攻。這年,數萬阿富汗戰士從山區傾巢而出,相繼收復被英軍佔領的加茲尼、喀布爾等要塞。英軍做夢也沒想到,一羣落後的部落士兵居然敢向武裝精良的大英戰士發起反擊,一時間竟手無足措,紛紛戰敗後退。一支從喀布爾撤離的英軍在半路上遭到阿軍的圍殲,官兵加家屬共計16000人全軍覆沒,只有一個軍醫逃了出去。

大英帝國自然無法容忍這樣恥辱的失敗。1842年9月,英國調集重兵,重新向阿富汗發起了進攻。和往常一樣,阿軍在正面戰場上不是英軍的對手,但他們採用游擊戰術,堅壁清野,一點點消耗英軍的力量。而英軍雖然佔領了阿富汗都城,但也已經意識到這場戰爭得不償失。最終,英軍在付出沉重的代價後,被迫於1842年10月12日撤出阿富汗,阿富汗的抗英戰爭取得重大勝利。

在此次戰爭中,英國損兵3萬餘人,耗資1.5億英鎊,最終還是輸掉了戰爭。而同時期的鴉片戰爭呢?英軍只付出了500餘人的傷亡,就迫使清廷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這是多麼鮮明的對比啊。倘若清王朝有阿富汗一半的鬥志,沿海抗英軍民有阿富汗人一半的決心,鴉片戰爭或許就不會落得如此屈辱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