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做不到,而是還沒有做到
之前有次在公交車上,旁邊的孩子問媽媽他什麼時候才可以像媽媽一樣認識很多字,然後可以自己讀故事。媽媽笑着回答説:“再等等吧,慢慢就會了。”孩子有點沮喪的説:“我會不會一直都不認識字。”媽媽看着他認真的説道:“不會啊,你只是還沒有學會而已。”
當時坐在旁邊的我突然就想到了成長性思維這個詞語。
成長性思維是什麼?
這個概念最先是由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杜維克提出。她用了數十年的時間,研究並定義了“成長型思維”的概念:智力及其他素質、能力和才華,是可以通過努力學習、堅持不懈、良好的策略和他人的指導而發展提高的。
在杜維克的研究中,成長型思維是和定型化思維相對的。“定型化思維”指的是智力及其他素質、能力和才華都是天生的特質,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很多時候造成孩子們表現差異的,並不是天賦和智力因素,而是孩子自己形成的不同思維模式。
定型化思維模式的孩子容易自設圍牆,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孩子的自主感下降,受控感增加了。這會削弱孩子主觀能動性,導致他們喪失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會認為,這些難題可以發展自己的新技能,自己在解決難題時可以學到新的東西,滿足了他們心理的內在需要,孩子在活動中體會到自主感和勝任感,從而更能勇敢嘗試。
幫助孩子習慣成長型思維
父母的鼓勵對於孩子非常重要,當孩子產生自我懷疑的時候,父母要給予最大的支持,不要一味的貶低孩子或者放大孩子的錯誤,要幫助孩子恢復信心。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尋找在事情的過程中出現了什麼失敗因素?比如孩子沒有搭好積木,要讓他自己發現是因為沒有固定好積木,並且總結下次要再認真一些。這就是成長型思維。如果孩子説不清,我們也可以引導式的告訴孩子“我看到了什麼?”
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明白,遇到了困難,他首先應該是總結錯誤,而不是否定自己。
幫助孩子掌握技能
接下來,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如何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或者目標。
我們可以把問題拆解,以達到最終的目的。
亦或者是把目標做成分階段完成,把複雜的目標拆分成不同階段。
每完成一個階段就可以把箭頭移動一次,尤其對於年幼的孩子,這樣子做有利於孩子學會“拆解目標”,讓他明白,自己不僅可以做到很多事情,而且還可以一步一步去做。
這其實也是一種學習上的體驗式旅行。蝸牛走得慢沒關係,但爸爸媽媽一直都陪着孩子去感受整個旅行的過程,才是我們最終對孩子產生持久影響的關鍵因素。
鼓勵孩子先走出第一步,邁出第一個台階很重要,行動的過程就是尋找機會的開始。
孩子只有在探索、行動中才能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獨有的思路,並一步一步成長。而這個過程離不開我們細緻入微的包容和理解,因為愛才是孩子釋放可能性的最大容器。
牆裂推薦
“兒童成長心理課堂”
快速瞭解孩子心理特徵和教育方法
助力孩子成長
你點的每個點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