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中間的土堆到底有何作用,為何至今還無人敢挖?
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其陪葬坑之多、內涵之豐富,更是彌補了中國雕塑秦朝的空白。
相信很多親眼見過兵馬俑的朋友都會感嘆,兵馬俑不僅壯觀又那麼的栩栩如生。雖然秦始皇陵還並未全部挖掘,但把兵馬俑給挖掘出來了也是一大奇蹟了!
不過不知道您注意到了沒有,在兵馬俑之間還存留着一列列未經挖掘的土堆,看到這些土堆想必很多人的心中都會產生疑問,為什麼這些土堆還沒有挖開呢?這些土堆下面到底埋藏的是什麼?今天咱們就一起來揭秘兵馬俑中間的土堆,為何不敢動?
眾所周知,建造兵馬俑的時候那可是個大工程,而在建造過程中,要注意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避免坑體坍塌,確保不會損壞兵馬俑,讓這些人俑完好的保存下來呢?不然辛辛苦苦建了半天,一坍塌那可就什麼都沒有了。
並且當時是為天下第一個皇帝建設陵墓,要做到越隱蔽越好,所以泥土的運輸也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挖了這麼多坑,挖出來的泥土該往哪兒運才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呢?這時候,古人們最終想到了這樣一個好辦法,就是把泥土做為承重牆,既達到承重的作用,又節約了人力物力,又可以做到隱蔽性!
於是,古人便憑藉自己的智慧想出了建承重牆的解決辦法,這就有了咱們看到的兵馬俑之間的土堆。
兵馬俑坑每隔3米便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將兵馬俑排列在兩牆中間部分,然後上面用棚木覆蓋,再在棚木上蓋上席,然後以土填之。這種處理方式廣泛運用於古代帝王的陵園中。
古人們用這種鑄造方式使得整個兵馬俑坑處於一個相對密閉,但處於壓力均勻的狀態,也就意味着不會出現突然坍塌,從而毀壞內部結構,這樣也就可以最大的保留住兵馬俑的原樣。
當年考古工作者挖掘的時候,有的兵馬俑居然還是站着的,要知道他們已經站在這些坑裏幾千年了。
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如果當年在建造的時候不採用這種方式,估計兵馬俑在被挖掘的時候已經成為數以萬計的瓦片了,畢竟秦始皇陵曾經遭到過惡意的破壞,一旦那些兵馬俑被破壞,考古工作者再想要修復都難了!
根據文獻記載,項羽曾經路過秦始皇陵,由於太恨秦始皇,便一氣之下就放了一把大火,現在隔牆上有明顯人為的火燒痕跡,證明秦陵地宮確實曾遭到焚燒。
您想想,如果當時沒有這些不起眼的土堆,項羽的那一把火或許會毀壞了那些兵馬俑,想必現在也看不到如此栩栩如生的兵馬俑了。所以,這些土堆不僅僅是承重牆還是歷史饋贈的瑰寶,是秦始皇陵兵馬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以説土堆作為兵馬俑發掘中原貌最高的存在,一直被原樣保留下來,自然是不能隨意挖掘的。況且現有的保護水平還不能確保文物完好度,更是不敢輕易挖。四十多年前,當兵馬俑剛開挖出來時,色彩鮮豔,但由於當時的技術能力有限,兵馬俑接觸到空氣之後便迅速氧化,開始褪色,喪失了很多本身具有的獨特又稀有的魅力。
當然,現在有很多人也認為,這些土堆除了當承重牆,還有可能是為了區分兵馬俑兵種,這道牆其實就是個隔離不同兵種的分界線。這樣看起來兵馬俑也會井然有序。
其實兵馬俑保留這些土堆,保存原貌,也可以讓現在的我們更好的感受和了解當時秦朝時的人文地貌,這是先人對我們最好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