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起義,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
黃巢起義因為採用流動作戰方式,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雖然導致唐朝末年國力大衰,但最終卻淪為後梁的嫁衣。
今天, 我們就來説説關於黃巢起義的故事。
一。官逼民反,不得不反
黃巢出身於一個鹽商家庭,他善於騎射,粗通筆墨,五歲時就能代父親與一老者對詩,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記載了有關故事:“黃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連句,翁思索未至,巢隨口應曰:‘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巢父怪,欲擊巢。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巢應之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但成年後的黃巢卻數次科舉考試不中,心灰意冷的他萌生了投筆從戎的想法。恰巧此時關東發生了大旱,官吏們還強迫百姓繳租税、服差役,逼得百姓們走投無路,還與朝廷官吏進行過多次武裝衝突。
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起兵。黃巢在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與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率領聚集在他們周圍的災民,起兵響應王仙芝。共同踏上了起義反唐的歷程。
二。轉戰南北,稱帝長安
起義軍開始在山東、河南、湖北等省戰鬥,王、黃兩支起義軍時分時合,雖然曾經攻克一些城池,但是由於當時唐軍過於強大,起義軍剛剛組建,實力有限,造成不僅戰果不能進一步擴大,王仙芝又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兵敗被曾元裕部斬殺。從此,只有黃巢起義軍一支主力了。
然而,黃巢沒有氣餒,他收容王仙芝餘部,自稱“沖天大將軍”,並率軍渡江南下,與舊部王重隱相呼應,繼攻下饒、信等州後;進入福州(今屬福建),轉入廣東。乾符六年(879年)10月,農民起義軍攻克廣州,活捉節度使李迢。起義軍在廣州休整兩個月後,補充了人員和武裝。
這時黃巢以“百萬都統”的名義發表了北伐的政治宣言,提出了“禁止刺史殖(聚斂)財產,縣令犯贓者族(滅族)”的具體政治主張。然後又回頭揮師北上。
終於在中和元年(881年),黃巢軍進入長安,有百萬羣眾迎接黃巢大軍進城,大軍入城後,軍紀嚴明,公告於民:“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他還向貧民散發財物,受到百姓列席歡迎。廣明元年十一月(881年1月16日),黃巢即位建立了大齊政權,年號金統。
三.軍紀不嚴,戰術不當,最終敗亡
建立大齊政權後,黃巢軍認為功德圓滿了,其部屬開始“殺人滿街,巢不能禁”,讓唐宗室留在長安者幾無遺留,造成唐室官員惶惶不可終日,他們還沒收富家財產,號稱“淘物”,嚇得宮室、富豪家人都赤腳而行。
中和二年(882年),唐軍曾一度攻入長安,讓黃巢軍損兵折將,可是他們卻錯怪城民協助官軍,於是居然縱兵屠殺百姓,城內血流成河,謂之“洗城”。另外,黃巢軍因未派大軍追擊逃跑的唐僖宗,這讓唐軍有喘息的機會。
之後,已經逃到四川的唐僖宗開始反攻,齊軍將領朱温在同州(今陜西大荔)與王重榮交戰中,投降唐軍,被任命為右金吾大將軍,賜名全忠。正是這個朱温,竊取了起義軍成果,最終成為了梁太祖。(詳見筆者後續文章)
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春天,唐朝官兵五萬人,自河中南渡,連敗齊軍於太康、汴河、王滿渡。黃巢只好轉戰山東。同年三月,朱温大敗黃巢於王滿渡(今河南中牟北),後來,黃巢手下有很多官兵投降了,他自己也被叛軍殺死於泰山。至此,轟轟烈烈的黃巢起義宣告失敗。
四.失敗原因分析
曾經轟轟烈烈的黃巢起義,雖然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十餘年),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起義軍轉戰了近半個唐朝江山,還導致了唐末國力大衰。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而且淪為後梁的嫁衣,分析其中原因如下:
黃巢起義的作戰方略不正確,他們採取了長期流動作戰的方式,走遍今天山東、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陝西等省廣大地區,雖然動搖了唐朝的統治,但因為沒有穩定的後方,而且缺乏經濟上的保障以及羣眾基礎,故而造成起義最後失敗。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原來的將領朱温,奸詐狡猾,他看到起義軍勢頭不好時,卑鄙地投靠了唐軍,而起義軍警惕性不高,被他麻痹利用,最後讓起義軍成果變成了後梁的嫁衣。
黃巢起義失敗的教訓告誡我們:推翻一個腐敗政權,建立一個新的朝代,必須要有完善的政治體系與明確的行動綱領,還要建立必要的根據地,加上得到人民的擁護與支持,才有可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總之,黃巢起義,因為採用流動作戰方式,雖然導致唐朝末年國力大衰,但最終卻淪為後梁的嫁衣。這一教訓我們要好好吸取。
本文由“老wu侃國學今用”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