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場戰役,明軍將領幾乎全軍覆沒,一向吝嗇的萬曆皇帝下了血本

由 公羊易綠 發佈於 經典

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率領二萬八旗軍進攻撫順城。撫順守將李永芳棄城投降,努爾哈赤俘獲人口、牲畜30餘萬。兩月後,努爾哈赤又攻克清河,又一次大肆掠奪,《滿洲實錄》記載:“將周圍之糧運盡,方班師。”這是滿洲興起以來擄掠遼東數量最多的一次。
此時的明王朝雖然腐敗叢生、危機四伏,但是在涉及江山根基穩固的問題上卻從來都不含糊,深居後宮的萬曆皇帝終於坐不住了。他下令要將這些造反的女真人趕盡殺絕。朝廷終於開始忙碌了,目的只有一個,調兵遣將,從全國各地徵調的兵馬星夜趕赴遼東。九個月後,明軍已經在遼東聚齊了近十萬兵馬。此外,朝鮮國王也派遣了一萬三千人的援軍,與建州素有仇怨的葉赫部也出兵二千,一同加入到征剿後金的大軍。

這在對女真的用兵上,兵數之多,軍費之巨,規模之大,都是空前的。萬曆皇帝對努爾哈赤是如此的痛恨,以至於一向吝嗇的他規定了很高的“擒奴賞格”,“賞格”規定:能擒獲、斬殺努爾哈赤者,賞銀一萬兩,升都指揮世襲。擒獲、斬殺努爾哈赤子孫、親屬者也各有賞銀和封官。甚至,連努爾哈赤的大將、書記、所有大小頭目,都榜上有名,在劫難逃。
經過了十個月的準備,公元1619年新年剛過,遼東大地一片白雪皚皚。明朝政府從各地調來的援軍已經齊聚遼陽,楊鎬被任命為遼東經略,也就是遼東軍區總司令。萬曆皇帝賜予他尚方寶劍,讓他坐鎮瀋陽全權指揮此次對後金的軍事行動。
楊鎬的戰略是兵分四路,分進合擊。南路由清河出鴉鶻關進攻赫圖阿拉,主將是原遼東總兵官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柏。西路由原山海關總兵杜松率領,從瀋陽出撫順關進兵。東路由號稱“常勝將軍”的老將劉鋌率領,並督率朝鮮軍兵,從寬甸進發。北路則以總兵官馬林為主帥,率領本部兩萬餘人,加上助攻的葉赫兵2000人,出開原、鐵嶺,從北面進攻赫圖阿拉。四路兵馬從東西南北四個方面蜂擁而來,楊鎬意圖很簡單,他要將赫圖阿拉團團圍住,寧可錯殺一百,絕不放過一個。剛剛立國第四個年頭的後金,已是危在旦夕。
在赫圖阿拉城中,貝勒大臣們焦急萬分,他們知道這一次明朝是下了決心要蕩平赫圖阿拉,然而,努爾哈赤只是輕鬆的説了一句話,“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這是明朝降將李永芳的主意,而他的這個想法最終成就了努爾哈赤一生之中最為輝煌的戰功,讓明王朝從此失去對女真地區的控制權。一個默默無聞的守邊小官,卻最終能改變一個朝代的命運。其實李永芳也並無什麼特別之處,只是因為他了解明朝的軍隊,瞭解這些征討努爾哈赤的將領。

薩爾滸山位於撫順東面,赫圖阿拉以西。薩爾滸,是滿語“木櫥”的意思,這裏的森林非常繁茂,是伏擊對手的理想場所。此次明軍與後金大決戰的第一場戰鬥就是在這裏打響。明西路主將杜松雖然身經百戰,屢立戰功,卻只是一個勇猛有餘而謀略不足的武夫。他驕傲輕敵,貪功冒進,西路三萬人馬在杜松的帶領下一路狂奔,早早的來到薩爾滸山,這裏離赫圖阿拉城僅有60裏。
在薩爾滸的密林之中,杜松讓部隊停下來休整一番,然後第二天進攻努爾哈赤的大本營,夜裏,藉着皚皚白雪的微光,努爾哈赤帶領四萬八旗軍悄然而至。夜色之中,明軍亂作一團,根本來不及反抗,就被八旗軍衝破了防線。短兵相接之後,戰鬥就成了一場屠殺。
主將杜松雖奮勇拼殺,但終究無法殺出重圍,最終被八旗軍一箭射死。戰鬥的結果是三萬明軍在這場寡不敵眾的戰鬥中全軍覆沒。整個戰場屍橫遍野,血流成渠。薩爾滸山,最終成為了明軍的一場惡夢。

殲滅西路杜松軍的第二天,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折而向北,迎擊從開原進發的北路軍。此時由總兵官馬林指揮的一萬多北路軍已經開進至薩爾滸西北三十餘里的尚間崖。聽到杜松兵敗的消息,馬林急忙讓部隊就地安營紮寨,轉攻為守。
為了對付努爾哈赤的騎兵衝擊,他還把部隊分成三部,分別在尚間崖的左右結營列陣,佈下“牛頭陣”。努爾哈赤集中所有兵力,先砍向“牛頭陣”的一隻犄角。挾第一戰之威的八旗精兵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幾乎只是一瞬間便突破了明軍的防線,大敗明軍。取勝之後,努爾哈赤躍馬急馳尚間崖,撲向了“牛頭陣”的“牛頭”——馬林的大營。
在尚間崖,兩軍展開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戰。面對洪水般不斷湧來的八旗兵,在血肉橫飛的酣戰之際,主將馬林害怕了,他竟然丟下軍隊,偷偷地逃跑了。失去指揮的明軍頓時崩潰,又一次全軍覆沒。史書記載在尚間崖“死者遍山谷間,血流尚間崖下,河水為之盡赤”。

攻下尚間崖的馬林營後,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馬不停蹄地殺向了“牛頭陣”的另一隻犄角,也是北路明軍的最後一股部隊——潘宗顏營。八旗軍在絕對的優勢下,輕鬆地將潘宗顏部擊潰,至此明朝北路軍也全軍覆沒。前來支援明朝軍隊的兩千葉赫兵此時剛剛行進到開原附近,聽到明軍戰敗,大為震驚,立刻扭頭就撤。
接二連三的失敗,讓坐鎮瀋陽的遼東經略楊鎬目瞪口呆,兩日之內兩路人馬灰飛煙滅,這仗沒法打了,於是他傳令另兩路明軍緊急撤退回師。然而,迅如風雷的努爾哈赤沒有給明軍機會。他的重拳已經砸向了劉鋌率領的東路軍。
劉鋌帶領着2萬多人的東路軍從寬甸向赫圖阿拉挺進,一路上風雪大作,無法辨認道路,行軍相當遲緩,行軍10天后,2萬人馬才推進至赫圖阿拉城七十里外的阿布達裏岡。劉鋌也算得上是一員猛將,他曾經在朝鮮將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他的武器是一口120斤的鑌鐵刀,人稱劉大刀。杜松軍和馬林軍的慘敗,劉鋌竟然全然不知。因為報信的人沒找到他。
皇太極讓一名奸細化妝成明軍杜松部士兵,跑來給劉鋌報信,説杜松大軍已經到達阿布達裏岡一帶,希望劉鋌快速行軍與之會合,劉鋌起初不信,後來見阿布達裏岡方向有信炮發射,這是明軍會師的信號,他終於上了皇太極的當。命令兵馬單列急進與杜松會合。
而當劉鋌行至阿布達裏岡時,兩側山崗上早已埋伏好的八旗精兵突然出擊,將劉鋌的軍隊分成幾段。四面山上的八旗兵從上往下衝殺,猶如山洪爆發,頃刻間,明軍已是死傷過半。劉鋌左臂中箭後仍拼死奮戰,在面部又被砍了一刀削去半邊面頰後,仍然左右衝殺,最終力竭戰死。2萬明軍再一次重蹈覆轍,片甲不留。

一萬三千名隨東路軍出戰的朝鮮兵“欲走則歸路斷絕,欲戰則士心崩潰”,無可奈何之下,都元帥姜弘立率領部眾向後金投降。
明朝精心謀劃的分進合擊,只分未合,如今只剩下了李如柏的南路軍。 李如柏是李成梁的第二子。然而,將門未必出虎子。身為總兵官的李如柏膽小怯懦、貪生怕死。他率領的南路軍出師就很晚,行動更慢,當接到楊鎬回師的命令時,他的兩萬人馬剛出鴉鶻關。正遲疑不前的李如柏急忙撤退。回軍途中,明軍風聲鶴唳,在遭到二十名後金巡邏哨騎的追擾襲擊時,軍心大亂,各自奔命,人踩馬踏,竟然死傷不少。
李如柏退師後,朝廷上下亂成一鍋粥。因為李如柏的小妾是努爾哈赤的侄女。朝廷有人懷疑他念着與努爾哈赤的香火之情,所以行軍緩慢,而努爾哈赤對他也是網開一面。於是,有“努酋女婿做鎮守,未知遼東落誰手”的説法。因膽小而僥倖逃回的李如柏不久就被彈劾下獄,最終難逃一死。至此,在明朝與後金決戰中,兵力雖三倍於後金,但結果是十日之內就慘遭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