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八路軍的各級指戰員,在五五授銜時分別是啥軍銜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經典

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人民軍隊分別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實際上各級指戰員都是降級使用的,八路軍初期的團長,基本上相當於紅軍時期的師長了。到了抗戰後期,因為不再用115師的番號,山東軍區部隊直接稱為師,這個時期的師長,當然與抗戰初期的師長不可同日而語了。那麼八路軍各個時期的指戰員們,在五五授銜時分別是什麼軍銜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

抗戰初期,八路軍改編為115、120、129三個師,每個師設一位師長,一位副師長。這六位師長在建國後的軍銜分別是這樣的:115師師長林帥,赫赫戰功彪炳史冊,解放戰爭時期指揮東北民主聯軍一飛沖天,從東北打到海南島,五五授銜時自然是元帥軍銜了。另外幾位師長副師長,除了120師副師長蕭克外,其餘幾位都是開國元帥,他們是:聶帥、劉帥、徐帥、賀老總。

在抗戰初期,八路軍每個師下轄兩個旅,共計六個旅,旅長分別為:陳光、徐海東、張宗遜、陳伯鈞、王宏坤、陳賡。陳光因為在授銜前因故去世,未能獲得軍銜,其餘幾位元勳都參加了五五授銜儀式。其中,陳賡和徐海東被授予大將軍銜,其餘三人全部授予上將軍銜。

陳賡和徐海東被授予上將,原因又各不相同。徐海東靠的是紅軍時期的戰功,陳賡靠的則是解放戰爭時期的戰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徐海東作為鄂豫皖蘇區的一員虎將,前後指揮了上百次戰鬥,未嘗敗績,是鄂豫皖蘇區赫赫有名的常勝將軍。而陳賡在解放戰爭中指揮的太嶽縱隊,從聞喜打到昆明,橫穿大半個中國,縱隊戰史在軍史上單列,赫赫戰功令人側目。授予大將軍銜,自然是毫無爭議的。

除了這六位抗日戰爭初期的旅長外,王震、楊得志等人在抗戰爆發不久後也都升任旅長,而到了抗日戰爭後期,隨着人民軍隊的迅速發展壯大,各種新編旅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華北大地,旅長已經多達數十人了,這個時期的旅長級別,自然不可與抗日戰爭時期和中期的旅長同日而語了。

後期的旅長眾多,團長更是算不上高級指揮官了,所以筆者在這裏就只介紹抗戰初期八路軍剛組建時的幾位團長吧。115師下轄兩個旅,每旅轄兩個團,再加上獨立團,一共有五個團,團長分別是楊得志、李天佑、張紹東、陳錦繡、楊成武。

楊得志、李天佑、楊成武三人在紅軍時期就是戰功赫赫的虎將了,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更是戰功卓著,最終都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陳錦繡犧牲於1938年的温塘戰鬥中,實在是非常可惜,而張紹東作為徐海東信任的部下,卻在日後叛變革命,當了可恥的叛徒,實在是令人不齒。

120師四位團長分別是王尚榮、宋時輪、劉轉連、文年生。其中,宋時輪在解放戰爭中率領華野十縱打出了王牌部隊的戰績,做到了兵團司令的位置,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王尚榮、劉轉連雖然前期資歷很高(紅軍時期師長、抗戰初期團長),但解放戰爭時期級別不高,只做到了副軍長,他在五五授銜中被授予中將軍銜,靠的其實主要還是前期的資歷。

文年生後期的級別要高一些,解放戰爭時期做過縱隊司令、軍長、兵團副司令員,但因為戰功不算特別突出,最終也只被授予了中將軍銜。以文年生的資歷來説,紅軍時期的師長、抗戰初期八路軍主力團長,解放戰爭時期兵團副司令員,授予中將軍銜,確實是低了點。

129師除了四個獨立團外,還成立了一個補充團,五個團的團長分別是陳錫聯、張才千、徐深吉、葉成煥、韓東山。其中,陳錫聯無論是在紅軍時期,還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軍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解放戰爭後期做到了二野的兵團司令員,最終被授予上將軍銜,可謂是毫無爭議的。

張才千、徐深吉都是紅軍時期的師級幹部,算得上是紅軍中的高級將領了,抗日戰爭時期的表現也是非常不錯,但他們解放戰爭時期的級別相對較低,並沒有升到兵團級,最終只被授予了中將軍銜,基本上符合級別。葉成煥是386旅赫赫有名的名將,也是陳賡帳下的頭號大將,只可惜犧牲於神樂村之戰中,令人十分惋惜,若不犧牲,在建國後應該也是上將的級別。

韓東山抗戰初期擔任副團長,後來做補充團團長的時間比其他四人都晚,又並非正式編制的團長,他在抗日戰爭時期最高級別只是副旅長,解放戰爭時期做過12縱隊副司令員、湖北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無論級別還是戰功都遠遠不如其他四人,最終只被授予了少將軍銜。

感謝您的閲讀,敬請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