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寶劍孤臣淚”不是李鴻章的絕命詩
中文知識界長期流傳一種説法,稱李鴻章1901年去世前夕,留有“絕命詩”一首,內容如下:
勞勞車馬未離鞍,
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
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
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
諸君莫作等閒看。
因該詩極為凝練地概括總結了李鴻章一生的事功與成敗,故流傳極廣,已成為署名李鴻章的詩作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許多歷史愛好者甚至只知曉有這麼一首“李鴻章的詩”——畢竟,在涉及李鴻章的當代通俗歷史讀物中,這首詩的引用率,遠遠超出了李鴻章其他的詩作,且多以肯定的語氣稱該詩是李鴻章的臨終絕命詩。
比如,《流放紫禁城:庚子國變》一書説,“知道自己要死了,李鴻章留下了遺折……他還老淚縱橫地吟成一詩:勞勞車馬未離鞍……”《李鴻章畫傳》一書説,“臨終前,李鴻章口述遺詩一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勞勞車馬未離鞍……”《國運1909:清帝國的改革突圍》則説,“李鴻章……積勞成疾,死在工作崗位上,留下‘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的淒涼自挽”……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圖:李鴻章,1896年,引自《Li Hung-Chang: His Life and Times》(1903年)
相較之下,史學界對這首“李鴻章絕命詩”的真偽,始終多少存有一些疑慮。原因是由李鴻章的後人與好友編纂的李鴻章文集中,從未收錄此詩。事實上,李鴻章去世時並不孤獨,相反,“纏綿病榻,死前那些日子時刻都有親人和部屬陪侍左右,乃至他在彌留之際的具體情態細節、片言隻語都有人做了詳細記錄”,所以他給清廷留下了一封遺折,也給遠在上海的友人盛宣懷寫了一封訣別的遺書。如果李鴻章臨終寫有“秋風寶劍孤臣淚”一詩,不被親友收錄,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許多涉及李鴻章的學術著作,在提及此詩時,常以“據説”二字加以限定。如董叢林《刀鋒下的外交:李鴻章在1870-1901》稱,此詩“據説是他臨死前吟成”;苑書義《李鴻章傳》稱,“據説,李鴻章死前惓念危局,還老淚縱橫地吟成一詩:勞勞車馬未離鞍……”
學術界之所以用“據説”,自然是因為沒有確鑿的材料可以證實該詩是李鴻章所寫。該詩被當成李鴻章的作品而被廣泛傳播,大約始於1960年代——1965年出版的《北洋軍閥史話》,將該詩説成李鴻章在前往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時,遭日本刺客狙擊後所寫的“馬關紀事詩”。掌故學家高拜石同年出版的《南湖錄憶(一)》,則稱該詩是李鴻章“嘔血死於燕都之賢良祠”時“老淚縱橫”所吟。
圖:甲午年前後的李鴻章,引自小川一真《日清戰爭寫真圖》。
以上,是李鴻章“臨終絕命詩疑案”的大致情況。筆者近日於《申報》中檢索得到一條線索,似可為這一疑案略做新論。
1919年11月10日,《申報》“自由談”欄目刊有一首題為《李鴻章》的詩作,內容是:
威威車馬據徵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二百年來傷國亂,八千里內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寒。
海外干戈猶未息,英雄莫作等閒看。
圖:《申報》1919年刊登的“秋風寶劍孤臣淚”一詩
這是迄今為止,筆者所能找到的關於所謂“李鴻章臨終絕命詩”的最早版本,此時距離李鴻章去世,已過去了18年。據報紙的介紹,該詩來自一位叫做“仙籟氏”的投稿人,但他並非作者,筆者也未查到他的真實身份。欄目編輯在11月7日,對“仙籟氏”及其投稿的詩歌,有這樣一段介紹:
“仙籟氏囊存《古詩錄》一卷,興來翻閲,詩骨清雋可誦,惜未註明何代人作,茲特選其最妙者,投自由談,以博閲者之一歡。”
意即,這位“仙籟氏”手中收藏有一卷名為《古詩錄》的書籍,其中有不少好詩,可惜沒有留下作者信息。
其實,《申報》所選《古詩錄》詩作,有部分是可以查到原作者的。如《洗耳池》一首,即明代人趙璧的《洗耳芳池》;《九日遊蜀山》一首,即清代人李天馥的《九日遊蜀山》;《金山寺遊客》一首,則與傳言中乾隆所寫的《遊中嶽嵩山》詩極為相近(也不知道是誰在抄襲誰)。
如此,也就可以知道:(1)“秋風寶劍孤臣淚”一詩,原題為《李鴻章》;(2)該詩並非李鴻章所寫絕命詩,而是後人在李鴻章去世後,所寫的追悼之作。(3)與流行的所謂“李鴻章絕命詩”相比,《申報》刊載的《李鴻章》一詩,遣詞造句上有諸多不同,如勞勞車馬-威威車馬、傷國步-傷國亂、大將壇-大將寒、海外塵氛-海外干戈、諸君-英雄。其中“傷國亂”、“大將寒”兩句,明顯比流行的所謂“李鴻章絕命詩”更優。
圖:《申報》對“仙籟氏選詩”的介紹
由《申報》的介紹還可以知道,在“仙籟氏”的《古詩錄》之前,《李鴻章》一詩必有更原始的出處,只是限於史料,今人已不得而知。
不過,也並非毫無線索可查。前文提到,李鴻章臨終前夕,寫過一封遺書,給遠在上海的好友盛宣懷。內中附有這樣一首詩:
四十年來百戰身,幾回此地息風塵。
經營庶富羞言我,紐握機權恥授人。
盡一分心酬聖主,收方寸效作賢臣。
諸君努力艱難日,莫誤龍華會里因。
李在遺書中解釋了自己為何要寫這首詩:
“鴻章又拈句諫海上官商寅友,並謝拳拳,乞弟代為一一致意。願諸君努力共濟時艱,鴻章雖死猶生。頓首,頓首。”
一個“諫”字,顯示李鴻章的目的,是想對包括盛宣懷在內的上海官場、商場的好朋友有所勸説。將“願諸君努力共濟時艱,鴻章雖死猶生”一句,與“盡一分心酬聖主,收方寸效作賢臣”放在一起閲讀,可以清晰知道,李鴻章的勸説內容,是希望眾友人不要因1900年的事情而放棄清廷,希望他們繼續在艱難時局裏,努力為清廷維繫國運。
再來看“海外干戈猶未息,英雄莫作等閒看”(申報版)這兩句,抑或“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流行版)這兩句,它們恰與李鴻章這封遺書中“諫”的內容,構成了一種非常直接的呼應。説後者是前者的用典所在,當不算過度解讀。
也就是説:(1)“秋風寶劍孤臣淚”並非李鴻章所作絕命詩,而是一首針對李鴻章之死的輓歌;(2)它的作者,很有可能是盛宣懷圈子裏那些李鴻章的“海上官商寅友”,也就是可以讀到李鴻章致盛宣懷臨終遺書之人。
註釋
張建偉:《流放紫禁城:庚子國變》,新世界出版社1997年版,第526-527頁。許昭堂編著:《李鴻章畫傳》,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05頁。雪珥:《國運1909:清帝國的改革突圍》,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7頁。王壘:《李鴻章“臨終詩”辨偽》,《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董叢林:《刀鋒下的外交:李鴻章在1870-1901》,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289頁。苑書義:《李鴻章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03頁。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 ,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37頁。丁書所錄詩作,文字略有差異:“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寰海塵氛紛未已,諸君莫作等閒看”。高拜石:《南湖錄憶(一)》,(台北)達昌出版社1965年版,第332-333頁。《仙籟氏在古詩錄又選詩章十餘闋投自山談再博閲者之一粲》,《申報》1919年11月10日。仙籟氏選《古詩錄》,《申報》1919年11月7日。《致盛杏蓀府丞》。《李鴻章全集36·信函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73頁。感謝吾友李夏恩兄為本文提供的諸多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