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巨資批發東南亞博士,四線城市高校走不出的怪圈?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經典

花費1900萬元,從一所名不見經傳的菲律賓高校引入23名哲學博士。湖南邵陽學院近期的一則博士引進公告,不但讓菲律賓亞當森大學“火”遍全網,也把自己推向風口浪尖。

用如此高昂的經費,只是為了引進了一批本校出國讀博的“老”教師?這些博士學歷的含金量如何?人才引進的效果如何?公眾質疑聲不斷。無獨有偶,河北邢台學院近期也被曝出疑似存在批量引進“速成博士”的情況,涉及的13人均為韓國高校博士,有網友根據名單發現,這批博士此前或為邢台學院在職教師。

7月24日晚,湖南省教育廳發佈情況通報,認為邵陽學院沒有結合學院發展實際科學制訂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在博士人才引進等方面存在不當做法。省教育廳已責成邵陽學院糾正不當做法。邵陽學院黨委書記彭希林被免職。

至此,事件似乎告一段落,但其背後暴露出的問題值得我們長期關注。觀察者網邀請教育觀察員常松就此進行解讀。

常松認為,真正具有挑戰的是,人們很難從根本上來破除“五唯”,它們之間已經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榮譽體系。而邵陽學院作為一個四線城市二本高校的縮影,肩負着當地高等教育發展大業,但其人才吸引力有限,在國內博士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投資小、見效快”的亞當森大學們,就必然成為“理想之選”。

常松指出,此事給正在飛速發展的中國高校敲響了三聲警鐘:警惕教師為了“帽子”搞學歷注水;警惕學校搞突擊式衝業績;警惕學歷提升背後的利益輸送。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家、教育觀察員常松】

人才引進,國內博士比不過海歸?

根據邵陽學院人事處7月7日發佈的《出國攻讀博士畢業返校與同類型擬引進博士名單待遇公示》,此次引進的23名菲律賓亞當森大學哲學(教育學)博士中有22名為“畢業返校”,每人引進費35萬元、科研啓動費15萬元、過渡性租房補貼14.4萬元、不需解決配偶工作增加引進費20萬元,合計84.4萬元。還有一人為外校引進。

據上述公示,本次人才引進總經費合計約1900萬元,公示期為7月7日-7月13日。目前此文件已被刪除。

邵陽學院7月7日發佈的公示  圖源:網絡

很多媒體沒有注意到的是,這其實並不是此輪人才引進的全部人員。在此前的一週,即6月29日,邵陽學院人事處還公佈了一則高層次人才名單待遇公示,共計11人。畢業院校均為國內大學,其中不乏中國科學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名校,引進費、科研啓動費均高於7月公示的這一批人才。

再往前,還可以看到,2022年每個月都會有人才引進的公示名單,每次約十餘人。學歷絕大多數均為國內博士,其中雙一流大學佔一半以上引進費在35-70萬之間。此次引起爭議的菲律賓博士們的引進費用,是引進費的最低值。在其他批次的人才引進中,也不乏與此次菲律賓博士們的情況類似者。

從此可以看出,邵陽大學的人才引進工作在2022年是持續性、高頻率、規模化的。且該校在國內外博士的引進政策上,國內名校博士的經費支持普遍高於東南亞國家的海歸博士。

由此可見,在2022年邵陽學院人才引進的政策落實上,並不存在部分媒體所説的國內博士比不過海歸博士。

實際上,當媒體關注到此事件時,公示期已經結束。兩個人才引進均為二級單位黨政聯席會議同意,有關部門審核,黨委會會議審議通過。如無異議,按照學校程序,此次人才引進就已經通過公示生效。這也就意味着,如果在上級主管部門和相關紀檢部門未查到違法違規操作的情況下,社會輿論熱議恐怕也難以推翻邵陽學院黨委的決議。

指標化考核下,突擊批量引進已成高校“基操”

真正令公眾不解的是,如此集中地引進20多名亞當森大學博士,是否真的具備相應的教學科研水平?這些返校職工取得博士學位後即被人才引進,是否早就安排好了路線?

這一連串的疑問,也讓我們在審視新聞事件時,不得不警惕:

一:教師學歷提升是否存在注水,難以引進人才教學研究水平?

二:學校搞突擊式衝指標,是否忽視辦學水平的切實提高?

三:教師學歷提升與學校業績達成的“雙贏”背後,是否存在利益輸送?

不得不説,邵陽學院事件確實讓亞當森大學成功出圈。這所創立於1932年的私立大學,是菲律賓一所規模中等卻有着全面教育的私立大學。1964年學校由家族企業轉變為一所由天主教開辦的非股份制教會學校,更名為亞當森教育機構有限公司。亞當森大學受中國教育部認證。2021年11月被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列入“學歷學位認證加強認證審查”名單之中。

從世界大學排名來看,亞當森大學QS排名在650+,與國內廣東工業大學等省屬院校的排名類似。從這一方面來看,這所菲律賓大學的博士含金量的確值得商榷。

菲律賓亞當森大學

在媒體對邵陽學院某二級學院院長的採訪中,可以獲悉學校鼓勵職教師到菲律賓等地讀博。他提到,在他自己所在學院,也有老師在此次引進名單中。在他看來,教育學和學院老師本身的專業並不對口,“如果是來應聘的,不對口專業的老師肯定不要,但自己學院送出去的,我們必須要接收。”

由此也可以看出,赴東南亞讀博士是早有安排。這位院長還提到,在他的學院裏,除了這位已經從亞當森大學畢業的老師,後頭還有六七位。那麼學校到底在醖釀着什麼大計劃呢?為何會如此鼓勵職工攻讀博士學位?

2021年5月20日,邵陽學院召開了一場申碩動員大會。會上,時任校黨委書記彭希林在發言中指出,攻堅2023年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是“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關鍵一步”“必須背水一戰”。

在邵陽學院的發展規劃中,有幾個被明確下來的時間節點:2023年升格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30年前升格為“大學”,2035年前升格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要達成這“關鍵一步”,博士學位教師佔比是硬指標。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的《學位授權審核申請基本條件(2020年)》規定,除藝術體育類院校外,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申請的基本條件中,對教師學歷要求是,博士學位教師比例不低於25%。

今年以來,邵陽學院的人才引進力度相當大,每個月都有人才引進的名單公佈,對各年齡段、來自校內外的博士,紛紛給予了大力的真金白金的支持。

人才引進本身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已經被認為是大學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歷史上,美國高校在二戰之後超越歐洲,與其高水平師資密不可分。近年來,中國乃至新興國家一系列大學的迅速崛起也都在師資方面着重打造,例如以發展迅速著稱的南方科技大學

因此,邵陽學院高密度持續引進人才的系列發展舉措本無可厚非。但是,真正引發公眾爭議的是,如此大規模的引進人才,其博士的含金量究竟如何?是否真正做到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

有分析人士指出,邵陽學院此番大力引進博士,是為了提高本校教師博士比例,為了2023年升格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進而早日從“邵陽學院”升格為“邵陽大學”。而這甚至不僅僅是邵陽學院校領導的願望,甚至是當地政府的夙願。

為此,邵陽學院慢不得。

每一年都有相當數量的學院升格為大學,並且成功更名,披上華麗的外衣:近年來,“合肥學院”擬更名為“合肥大學”,“紹興文理學院”擬更名“紹興大學”,“寶雞文理學院”擬更名“寶雞大學”;“廣州航海學院”擬更名“廣州交通大學”,“浙江科技學院”擬更名“浙江科技大學”……

面對同層次的競爭對手,抱着“擔心上不去車”的心態,所有的參賽選手都在全力以赴湊指標。這種心理也不難理解。教育部在以往的高校發展中也是屢次“封門”,比如早年間的211工程,之後的“中國”字頭更名、異地辦校區等,都有不少高校沒趕上末班車。

邵陽學院

其實,從當代社會各行業的“衝業績”來看,邵陽學院為了能夠迅速提高師資隊伍的博士比例等指標,密集引進一大批人才,也算是“基操”。現在,無論是頂級名校還是民辦本科,在師資力量的打造上都不遺餘力。在其他領域,為了在科創板上市而一年內集中千餘件專利;為了評選院士,而在幾年內發動研究生突擊發布幾十篇一作SCI論文,也都是各行業詬病的問題。

剖析這一現象根源,在於政府對“雙一流”大學評價或考核過於注重數量化的指標,加劇了大學的人才競爭。

政府在對大學考核或學科評估時,國家級人才項目入選數量、高質量學術成果、科研獎項等顯性指標往往被當成首要指標,導致過於看重大學的“人才帽子”“論文”“獎項”等,造成了各大學競相追求高層次人才,使人才流動陷入無序競爭的局面。不可否認,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推動學科層次上水平、教學科研出成果的原始動力。但政府指標化的管理與考核也加深了大學對高層次人才的過度依賴。

國家設置各種“人才稱號”“學術頭銜”對相關專業領域的突出貢獻者予以獎勵,並且實施一系列的人才工程項目,這成為各大學人才引進的“風向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大學人才等級分層。具有“人才稱號”和“學術頭銜”的高層次人才,代表着高水平、高認可度與高影響力,往往在科研項目申報、學術論文發表、研究生培養等各方面具有“優先權”。

另外,大學擁有“人才帽子”的高層次人才越多,在學科評估、國際大學排名等方面就會佔據更大優勢,導致大學過分追求高層次人才這種“品牌”標籤,造成同行業大學對高層次人力資本的崇拜。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仍然嚴重。”習總書記的講話明確了中央有關部門開展清理不合理的人才評價制度的政治性任務。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各級教育機構的各個教育階段,均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明確要求破除“五唯”(即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積弊。

為了升級,邵陽學院們輸掉了什麼?

邵陽學院並非個例,長期以來,“人才帽子”都是學校建設上的重要指標。大部分大學都希望招攬有“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國家級人才“帽子”頭銜的學者。“雙一流”大學基本上都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把引進高層次人才擺在首要位置。各地政府、企業單位也是同樣將人才引進的經費、住房、財務等方面力度與“帽子”緊緊聯繫在一起。甚至對於院士、長江學者等明碼標價。

然而,隨着當下“華為導師”、網紅教授陳春花學歷遭質疑,博士學位可能是假文憑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學歷含金量已經越來越獲得重視。特別是隨着中國開放程度加大,國力提升,信息豐富,以往一個海歸博士包打天下的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五唯”真正的危害就在於造成了人們非常嚴重的追名逐利思想,嚴重違背了學術本心。

7月24日,湖南省教育廳發佈情況通報,認為邵陽學院在博士人才引進等方面存在不當做法

眾所周知,學術是一個求真務實的事業,容不得半點虛假。但在大學評估與排名機制的作用下,每個高校都渴望提升自己名次。要想提升自己的排名,那只有在指標上表現得更優秀,如此就必然要提高對教師們的要求。但學術資源畢竟是有限的,要想在競爭中脱穎而出,自然就需要“十八般武器”並用,這必然會導致惡性競爭。

大學評估與排名就是“學術錦標賽”展示實力的平台。這也是人們高度重視評估與排名的原因所在。那麼,為了提升名次,人們想盡各種機關和竅門,各種非正當競爭手段也就紛紛出籠了。可以想象,學術競爭越激烈,則競爭手段越殘酷。不少高校為了提高指標,基本上犧牲了本業。

不少人為了提高自身的排名,為了獲得“帽子”和申請獎項,近乎無所不用其極。人們精心鑽研“排名”制勝之術而偏離了學術大道。惡性競爭給人們的身心帶來了巨大的摧殘,人們不僅身心疲憊,而且不知道如此“拼命”的價值究竟幾何。

真正具有挑戰的是,人們很難從根本上來破除“五唯”。

因為“五唯”一方面説明人們真的非常重視論文、重視項目、重視獎項,重視職稱和重視“帽子”,這些都是代表學術水平的符號,都與個人的切身利益有關,而且都與學校及學科評估與排名有關,不僅每一項都重要,而且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繫的,已經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榮譽系統。

簡言之,如果沒有論文發表,就很難獲得項目和獎項,那麼也就無法晉升職稱,自然與各種“帽子”無緣,甚至還有下崗危險。如此利害關切,人們重視它們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不重視的話,則説明這些激勵政策無效了。如果放棄了統一的標準,過於寬泛的裁量權又會給權利尋租帶來空間。

因此,這也正是邵陽學院走不出來的怪圈——肩負着邵陽市高等教育發展大業的邵陽學院,必然要在未來努力實現“申碩”“申博”“更名大學”的戰略目標,在如此內卷的國內同水平高校中,不可能放棄師資隊伍建設的各個指標上的角逐。而在邵陽這類四線城市對人才吸引力有限的背景下,就不得不大力推進本校職工攻讀博士。但是,國內博士越來越嚴格,攻讀時間又相對較長,在此情況下,“投資小、見效快”的亞當森大學們,就必然成為學校的“理想之選”。

於是乎,學校申碩成功,教師拿到“帽子”,海外大學收到實實在在的學費,看似一個三贏的局,輸掉的究竟是什麼呢?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閲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