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985名校文科生找工作的這九個月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經典

↑圖片來自ICphoto

紅星新聞記者丨陳怡帆 潘俊文 實習生丨楊芸 

實習編輯丨朱潔英

求職逾半年,江沫庭還沒找到一份合意的工作。

眼看春招落下帷幕,高校步入畢業季,去年10月從英國畢業的江沫庭很着急。她26歲,本科曾在北京一所的985高校讀新聞傳播,研究生在英國名校學習數據分析。她能自由運用英語交談工作,使用計算機語言分析數據,有知名媒體、4A公司和藝術館的實習經歷。但以上種種仍無法使她在就業市場脱穎而出。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2022年,中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下歷史新高。加之長期以來高校畢業生較為青睞的互聯網與教培行業等招聘需求縮減,這意味着,對於像江沫庭這樣的文科生,能選擇的崗位更少。

根據智聯招聘《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2022 年人文學科畢業生的就業簽約率僅12.4%,而理科、工科的就業簽約率分別為29.5%和17.3%。

一方面,和江沫庭一同準備步入社會的競爭者有增無減;另一方面文科生們將面臨更嚴峻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他們正在通過各種方式努力自救。

一職難求

從去年10月起,江沫庭編輯好自我推薦,在求職網站上挨個發給心儀公司。

她自己計算了一下,和HR們溝通超過300次,有1/10進入到遞簡歷環節,其中的一半讓她走進面試,但沒有一家向她遞出橄欖枝。

在那些面試中,她覺得不被尊重。有的公司一再推遲面試,好像自己就是個“湊數的”;有的面試官態度冷漠,言語冒犯,還有的讓她五分鐘內交出一份完美無瑕的策劃案。她還面過一些不太有名,原本看不上的公司。她覺得自己表現尚可,“但就是石沉大海了。”

江沫庭以前的夢想是進入影視行業,為此做了有一系列的努力:學習拉片、去FIRST青年影展做志願者、做策展等等,但“今年進入影視業太難了”。

求職的每一天,江沫庭和身邊處境相似的朋友抱團取暖。一名考公務員的朋友告訴她:不要着急。她反問:“你不着急嗎?你不害怕找不到工作嗎?”她有時候一想到今年真找不到工作,晚上都睡不着覺。

↑周曉梅在圖書館複習

周曉梅是浙江雙一流高校的英專生。一直以來,她都夢想成為一名英語老師,為此,她從去年11月開始找工作。

在一次有264個單位參與的教師招聘會上,將近一個半小時的等待後,她和室友才終於進了場。上千人雲集的招聘會場,光是遞資料這一輪就足以淘汰不少人。學校層級、績點、獲獎經歷都是考察內容,考核指標被量化,周曉梅一開始就碰壁。

據教育部統計,2021年全國應屆研究生中,人文社科類學生佔44.11%,略高於理工科的41.54%;在應屆本科生中,兩者比例拉大,人文社科類佔51.5%、理工科佔39.9%。

相對應的,文科的就業難度也高於理科。

根據智聯招聘《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2022 年人文學科畢業生的就業簽約率僅12.4%,而理科、工科的就業簽約率分別為29.5%和17.3%。《2022年一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下稱景氣報告)則顯示,長期以來高校畢業生較為青睞的互聯網與教培行業等招聘需求縮減,這意味着,對於這樣的文科生,能選擇的崗位更少。

另一方面,和江沫庭一同準備步入社會的競爭者有增無減。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2022年,中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下歷史新高。“景氣報告”則顯示,第一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景氣指數同環比均有下降,從環比變動看,招聘需求人數下降6%,求職申請人數上升16%,而同比變動上,招聘需求人數下降8%,求職申請人數上升75%。

          供需錯配

“疫情的衝擊對就業的不利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從總的失業率來看,還處於較高水平。”6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表示,年輕人的失業率偏高,對此需要高度重視。主要的原因是,在疫情影響下,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吸納就業能力有所下降,同時年輕人求職更傾向於穩定性強的崗位,加劇了供需矛盾。隨着畢業季的到來,大學畢業生集中進入勞動力市場,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就業壓力。

但在就業難的另一邊,卻又有不少企業直呼招不到人。

據《中國經濟週刊》報道,廣東外貿製造中小企業招工現場,老闆比求職的工人還多,有公司開出1.4萬月薪找機械專業學生,專場招聘卻“一個人都沒走進來”。

有分析稱,人才市場供需錯配的背後,在於高校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脱節,在中國產業結構轉型之際,中國高校未能提供所需人才。大學生尤其是文科生就業難,實際上是高校系統性錯配的結果。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接受《財新週刊》採訪時稱,中國教育體系以培養通用型人才為主,與企業當前所需先進技術結合並不緊密。當前中國處在產業升級轉型階段,國家對科技企業、先進製造業的支持力度較大,大量資本投入這類企業,因此電子信息、通信工程等專業很好找工作。

西南大學陳星在博士論文《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動力研究》中指出,在我國高等教育高速大眾化的過程中,高等教育的結構和類型卻沒有進行及時調整,多數普通本科高校基本上實施的是學術型教育,導致高校教育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結構之間出現了錯位。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大學專業的增設和人數未能反映市場的實際需要,高學歷的文科生眾多,專業調整滯後。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要促進就業,首先在於學校的培養定位。事實上,企業對學術型人才需求沒有那麼高,這就導致供大於求,供需兩端產生巨大的錯位。熊丙奇認為,人才的培養應該和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推行地方本科院校進行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並非新提出的想法,熊丙奇表示,我們國家早在2014年就要求地方院校轉型職業教育。然而,唯學歷論、學歷高消費、學歷歧視等原因導致推行困難,“學校不願意、老師不願意”。由此造成的人才培養結構問題,導致就業難題。“因此,學校就應該按照自身定位辦學,這才是根本核心”。

轉換跑道

面對就業壓力,畢業生們紛紛做出調整,相當一部分高校畢業生也不再盲目推崇“大廠”,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調整預期。

↑周曉梅在家二戰

在招聘會受挫後,周曉梅感到自己太“菜”了,她開始反思、不斷覆盤,最後做出了內心的妥協,説服自己,總有人可能因為自身性格、經歷等多種因素,需要慢慢才能到達最終目的地。為了不被淘汰,她同時戰專八、考編和實習,備考資料摞滿了書桌。

同時她覺得,自己為輸出發散型的老師,要將知識完整傳遞給學生,有必要通過考研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這意味着她同樣要面臨着漫長的考前準備。

智聯招聘《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今年4月份,選擇自由職業、慢就業的畢業生所佔比例有所上升,整體佔比超過了30%

陳昊在英國G5院校就讀碩士期間,就為自己做好了打算:考編。去年9月畢業後,便一心準備公共基礎知識、行測、申論的考試,經過多論筆試面試後,他成功上岸,拿到北京某單位的事業編。

實際上,陳昊的選擇——考公考編,已成為近年來國內外應屆生最嚮往的擇業選擇。其中,“選調生”路徑備受青睞。區別於普通公務員,選調生是各省黨委組織部門有計劃招聘畢業生到基層工作,作為黨政領導幹部後備人選和縣級以上黨政機關高素質的工作人員人選進行重點培養。

西南某地級市的組織部人士表示,當地近五年招錄選調生的名額在40人左右,報錄比在100以內,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其中,報考的碩士大幅增加,學歷呈現內卷趨勢,“因為選調生是作為我們後備幹部來管理的,從一開始參加工作,我們相應的培養措施跟進得非常緊,關注度非常高,所以選調生的成長區別於一般公務員。”

調整預期

5月13日,在2022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座談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強調,要壓茬推進,用足用好各類政策性崗位,加快完成各類升學考試,組織好中小學等教師招聘,“用好基層就業空間”。

實際上,江沫庭也考過深圳兩所中學的語文老師。

但她發現她的競爭者們都是專業對口、有教師資格證,從進大學起就立志當語文老師的人,而她不是。“我試圖表演一名想成為老師的人。”

雖然最後她拿到了其中一所學校的offer,對方願意給出近30萬的年薪。但她還是拒絕了。

“在求職上,想要做的領域、崗位,或想要的生活狀態,至少得滿足其一。”她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自己報名是因為薪酬吸引人,以前從未考慮過教書育人。當她在網上檢索學校周圍照片時,就直覺“這不是她將來要去的地方”。

從智聯招聘發佈的《Z世代職場現狀與趨勢調研報告》可以看到,對於新時代的青年人來説,就業已經不再拘泥於傳統的行業。目前多元化就業大勢所趨。對於考生和家長來説,認識到就業市場的激烈性很重要,但是挖掘自身興趣,選擇真正喜歡的專業也同樣重要。

江沫庭開始重整旗鼓,做行測、花錢找職業培訓、學習寶潔八大問和STAR法則(即為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的縮寫,常被面試官使用的工具,用來收集面試者與工作相關的具體信息和能力)。

她也不再一遍遍回溯,為過往選擇懊悔,“有時候你會覺得是不是回到過去某個時刻重新選擇,當下狀況可能徹底地好轉,但是不是這樣的。”

在她的求職季裏,她獲得了一些真正屬於自己、堅定不移的東西。步入六月,她的求職軟件響了起來,又有幾家企業對她表示出了興趣。接下來,該她把握住機會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