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退位百官慶祝,唯有一人痛哭,一年後慶祝的都死了。。。
説到武則天,其實她原名叫武珝(624—705),後來又改為武曌,是幷州(今天山西)文水人。在公元655年,武則天在剷除朝中一切“異己”之後,被唐高宗李治封為皇后。後來,李治又因為武則天時常幫助他批閲奏摺,並對朝政提出一些“遠見卓識”而尊武則天為“天后”。並與自己一起並稱為“二聖”。
唐高宗李治後來在病危時,留下了遺囑:朝中大事有“不決”者,可問“天后”。這也為武則天后來自立為帝打下了伏筆。
李治死後,武則天以皇太后臨朝。公元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建國大“周”,並遷都洛陽,改名“神都”,自稱為武周皇帝。
公元705年,以朝中大臣張柬之為首,趁武則天重病期間,聯合禁軍頭領殺入中宮,逼迫武則天退位並傳給太子李顯,中國歷史上一代女皇就這樣結束了。
當然,那些逼武則天退位的為首大臣們都有的封王,有的封侯了。據説在當時的慶功宴上,所有人都喜笑顏開,唯獨一人,顯得格格不入哭泣不止,含泣受封。張柬之回過頭一看,不是別人,正是長期出任武則天期間宰相,如今擔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的姚崇。
姚崇,在神龍政變當中,也是推翻武則天的中流砥柱。他深知武氏家族的底藴深厚,武則天手段強勢,於是,在受封之時裝作痛哭流涕的樣子。當其它大臣問姚崇為何哭泣時,他答曰:
“昨預公誅凶逆者,是臣子之長道,豈敢言功;今辭違舊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終節“。讓在暗中偷聽的武則天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我長期侍奉則天皇帝,如今突然辭別,不由得悲憤萬分,我誅殺凶逆,是為了報效國家,而緬懷舊主,也是人臣該有的義務”
這一場政變,十分成功,武則天的面首、掌握朝中大權的二張被誅滅,而年老的武則天,在羣臣的逼迫下,最終讓出了自己的權力,正月二十四日,武則天將皇帝位傳給太子李顯,隨後移居上陽宮,在12個月後去世,而唐朝重新恢復了國號,李唐宗室得以再次掌握大權。
在大殿上,唐中宗李顯更是因為發動政變的幾個大臣有功,對他們大加封賞,其中張柬之為首被封為了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因此歷史上又將神龍政變稱之為五王政變,至於其他反對武則天的人,不少也官復原職甚至是升遷,京城充滿了歡樂的氣氛。
不得不説,姚崇就如同漢末哭董卓的蔡邕,他的這一番話,也體現了自己知恩圖報的品質。
一年之後,慶功宴上很多喜笑顏開的人,卻萬萬沒有想到都死的死,貶的貶了,惟獨姚崇得以善終。
由於扶持王上登基,張柬之等大臣愈發得意,經常以國家棟梁而自居,傲氣逼人,導致唐中宗逐漸和他們疏遠。
恰恰是因為政權的和平移交,反而是武三思等武家人,以及有着不軌之心的韋后掌握了朝中大權,“內行相事,反易國政”。
隨後張柬之等多名政變大臣,都紛紛被武三思和韋后所詆譭,貶官的貶官,流放的流放,導致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而敬暉死於武家的刺客之手,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其他人同樣受到了這樣的結局。
雖然姚崇同樣被下放到亳州擔任刺史,卻沒有受到武家人的迫害,在殿堂上,他的那一哭泣起到了保護的作用。
唐玄宗李隆基親政後,姚崇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遷中書令,封梁國公。提出《十事要説》,力主實行新政,推行社會改革。
姚崇興利除弊,整頓吏治,淘汰冗職,選官得才;抑制權貴,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姚崇執政三年,譽為''救時宰相'',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以開府儀同三司致仕。
開元九年(721年),姚崇去世,終年七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