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殺張廷璐,為何卻一定要等着張廷玉的奏摺
歷史上的張廷玉,作為清朝唯一一位得到“配享太廟”殊榮的漢族官員,確實有着其過人的才幹與非常優秀的為官品質。一方面,他謹小慎微,為官清廉深諳帝王心思,同時也懂得進退之道;另一方面,他勤奮嚴謹,任勞任怨,堪稱朝堂上的“勞模”。也正是因為如此,張廷玉橫跨康雍乾三朝,見證了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百年盛世”,併成就了一代名臣的美譽。張廷玉的這些能力與品質,在《雍正王朝》中得到了十分充分的體現,特別是他為了顧全雍正整肅綱紀、嚴明官風的大局,不惜大義滅親,親手將自己的弟弟張廷璐送上“斷頭台”,讓人愈發的對其肅然起敬。然而,在張廷玉主動上疏諫言要嚴懲張廷璐之前,雍正遲遲沒有進行最後的宣判,實際上,他就是在等着張廷玉,想要知道張廷玉的態度。而之所以如此,不僅僅是雍正在做給張廷玉看的,同時也更是做給所有朝臣們看的。雍正在“九子奪嫡”期間,一直按照康熙皇帝讓其做“孤臣”的要求,始終奉行的是“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策略。如此一來,儘管雍正贏得了康熙的認可與青睞,但是自身政治勢力的單薄也給其自身造成巨大的困擾。尤其是在雍正登基之初,朝堂上絕大多數官員盡皆站在了八阿哥胤禩一邊,與雍正並不是同心同德,這也使得雍正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將胤禩冊封為總理王大臣,安排其牽頭署理政務,以確保政權的順利過渡以及朝政的正常開展。當然,雍正也有着其自己的支持兩部分勢力。其一,自然是雍正的“自己人”。包括與雍正關係最為緊密並且對雍正登基有着擁立之功的十三阿哥胤祥,雍正的“藩邸故人”同時也是他的大舅哥的年羹堯,以及雍正自己培養扶植起來的田文鏡和李衞等人。這些人雖然對於雍正忠心耿耿,別無二心,怎奈數量實在是太少了,況且在朝廷中央真正能直接支持到雍正,幫助雍正穩定朝局的也只有十三阿哥胤祥一人而已。其二,就是康熙留給雍正的“政治遺產”。這便是上書房的三位大臣,即張廷玉、馬齊、隆科多。儘管他們也對雍正抱以忠心,但是他們對於雍正的支持和輔佐,除了君臣之誼外,更多的還是看在康熙的面子上。而在這其中,馬齊曾經在“百官舉薦新太子”的時候,是八阿哥胤禩的堅定支持者,在遭到了康熙的懲治後才逐漸保持了立場的中立;至於隆科多,那更是直到“九子奪嫡”的最後一刻還在觀望,在多方勢力之間極力搖擺,最終被康熙恩威並施的拿下,這才一心一意的輔佐康熙選定的繼承人,也就是雍正的。所以,在這三人中,也就只有張廷玉在此之前,態度相比之下最為堅定,立場也是絕對的中立,並且還保有了與雍正之間的相互好感,所以自然而然,張廷玉便成為了這三位康熙朝的“遺臣”中對於雍正來説,最為特殊的一位。然而, 此時的張廷玉對於雍正的價值與意義還遠不止此。一來,張廷玉位居“首輔”之位,並且是自康熙朝時期便開始擔任此職務,在朝中有着極強的影響力與感召力。二來,張廷玉為官清廉,辦事勤勉,這也使得在朝臣之中是有口皆碑,特別是朝中的御史大夫和清流官員,都是將張廷玉視為榜樣。三來,此時的張廷玉已然是漢族大臣們的領袖,深得愛戴,而這更加是馬齊和隆科多所不能比擬的。由此可見,有着如此職級地位以及深遠影響力的張廷玉,恰恰是雍正所急需的“旗幟性”人物,同時他的一舉一動也將極大的牽涉朝局的走向,因而這一時期的張廷玉對於雍正來説不僅是雍正不可或缺,同時也更是要極力拉攏和安撫的對象。“科場舞弊案”的爆發,險些讓雍正的計劃徹底破滅。實際上,雍正對於這次科舉是極為看重的,除了這是雍正登基之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這個原因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雍正非常迫切的希望通過這次考試,為國家選拔新的人才,為整個官僚隊伍注入新鮮血液,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支持力量,使得新政能夠更好的推行。然而,考題提前被泄露,無疑便會讓雍正的這一計劃和目標無法達成,可身為正主考官的張廷璐為怕牽連自己,卻選擇知情不報,若不是李紱在李衞的幫助下勘破“科場舞弊案件”,那麼結果將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進而對此後雍正的施政以及新政的推行都將產生極為負面的影響。所以,雍正的憤恨之情可想而知。儘管後來經過徹查,發現張廷璐與考題泄露並無關聯,他只是私自夾帶了幾名“關係户”進入考場,但是如此惡劣的事件已然發生,身為主考的張廷璐只能承擔這次“科場舞弊案件”的全部責任。只不過,令雍正沒有想到的是,在八阿哥胤禩的人的串聯之下,朝堂上卻充斥着對張廷璐以及此前深陷“山西藩庫弊案”的諾敏的保奏之聲,可即便是如此,雍正也依然非常堅決的要將這二人處死。首先,雍正非常清楚,朝臣們異口同聲的上疏力保諾敏和張廷璐,背後一定有八阿哥胤禩等人的暗示和串聯,其目的就是為了讓雍正顏面盡失,下不來台,所以雍正必然不會讓八阿哥胤禩等人的陰謀得逞。其次,雍正剛登基不久,此時面臨着的是內憂外患的政治局面,他也需要在朝臣中迅速的建立自己的威信,維繫朝堂的安定,才能應對當下的危機,因此“殺人立威”就此成為了必然。再次,諾敏背後牽扯到隆科多,張廷璐背後又牽扯到八阿哥胤禩,還有張廷玉,如果不加以處置,無疑是在朝堂上樹立了“保護傘”和“護身符”,那麼必然是皇權威信的降低以及幾位朝中骨幹重臣的威望提升,這也是雍正所不希望看到的。然而,雍正此時最為在乎的便是張廷玉的感受。在此之前,儘管雍正是在十三阿哥胤祥帶兵勤王的保駕護航之下,順利登上皇位的,可在整個過程中,張廷玉也是有着巨大貢獻的。正是他堅決而堅定的執行了康熙生前的一系列安排,並且採取了有效措施穩定暢春園的局面,控制住了眾位皇子,從而給胤祥奪取豐台大營兵權爭取到了時間,張廷玉可謂是居功至偉。而在雍正登基之後,又是張廷玉等人的努力,才保證了皇權的順利交接。所以,在雍正的內心之中,對於張廷玉除了信任與器重之外,還有的便是感恩與感激了。如今,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玉犯下了如此大的過錯,並且雍正也急需要嚴懲張廷璐等二人,以起到殺雞儆猴、整肅超綱的目的,這不得不讓雍正對於張廷玉有着一絲愧疚所在,同時他也更加擔心會因為自己的此舉在他們這對君臣之間產生隔閡。於是乎,雍正一直在等待,等待着張廷玉的大義滅親,他要是並不是張廷玉的刻意迎合,而是希望張廷玉真的能夠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只有這樣,張廷玉才會真心的上疏啓奏,而雍正也才能真正的放下心來。當然,雍正的等待,實際上也是在“幫助”張廷玉保全自己。一方面,雍正這是讓張廷玉用“自證清白”的方式,讓自己與整件事情剝離開來。要知道,張廷璐與張廷玉無論是地位還是職級上,都相距甚遠。而如今張廷璐犯事,就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留下了把柄,他們可能會以此將禍端引向張廷玉,包括張廷玉是否參與其中,張廷玉是否是整件事情的主謀,哪怕是其他官員只為通過張廷璐而結交張廷玉,這些都將對於張廷玉產生極為惡劣的影響。所以,雍正才會希望張廷玉用“大義滅親”的方式,以堵住外人之口,平息朝堂上的不利言論,也讓那些希望藉助此時渴望與張廷玉結交的人就此死心。而另一方面,則是雍正希望張廷玉能夠以此保全自己的“名聲”。張廷玉與張廷璐之間是有着“骨肉親情”,然而張廷璐的做法無疑是在給張廷玉抹黑,同時也是在給雍正抹黑。所以此時的張廷玉更應該做的是放下“骨肉親情”,恪守“君臣之道”,從而對外界的質疑與批判進行有力的回擊。對於此,張廷玉起初還是有所顧忌的,但是孫嘉誠的主動勸諫反而讓張廷玉放下了心來。在事關國體與朝綱的大義面前,御史大夫們既能達成這樣的一致意見,也反映的是讀書人階層的主流觀點,進而讓張廷玉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後顧之憂,至少不會落得一個“罵名”所在。於是乎,張廷玉最終選擇主動上疏雍正,“大義滅親”,參奏自己的弟弟張廷璐,而雍正也終於放下了自己的擔心與顧慮,就此下定決心,對張廷璐以及同樣犯有大罪的諾敏進行了最後的審判。最後,在這裏還要補充説明一下,這段關於張廷璐議罪處斬的劇情並不符合歷史史實。張廷璐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並且也確實是張廷玉的親弟弟,同時在雍正朝也一直是在署理學政與科舉的事務。不過他為官勤勉,政績突出,多次受到褒獎,官至禮部侍郎,並被譽為“三朝舊臣,後進楷模”,成為一代官員模範。而他本人也不是在雍正朝為雍正所處斬,而是安然活到了乾隆朝時期,並在乾隆十年(174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可謂是壽終正寢,以善終收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77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