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燃起反抗秦帝國的烈焰。陳吳失敗後,天下處於失控的狀態,六國貴族後代,貧民草寇蜂起,誰都想拉起一支隊伍,立山頭,佔地盤。
初期,作為同一個集團,按照義帝的分派,劉邦趁項羽在河北與秦軍鏖戰之機,轉向西北,比較輕鬆地攻入秦帝國都城咸陽,秦王子嬰主動獻上玉璽出降,劉邦撿了一個大便宜。
盟友項羽當然是很惱火:自己費盡心力,反倒成全了劉邦。他認為劉邦甚為卑鄙,在消滅河北的秦軍後,他便親率大軍殺向咸陽,駐紮在郊區,並佈下殺機重重的鴻門宴。
劉邦不傻,看出這場宴會對自己來説,是凶多吉少。可是力量懸殊,他又不能拒絕項羽的召喚。
在連襟樊噲的保護下,他從軍門進入項羽大營。
擔驚受怕,戰戰兢兢地接受項羽的審視與盤問後,劉邦又面臨着“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殺招,令他坐立不安,急於想離開項羽大營。
但他是偷偷溜走的,肯定不能走軍營大門,從其他地方翻過營柵也不可能,只好“起如廁”,尋找機會從軍營中的廁所位置逃走。
無獨有偶。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記載了劉備的艱苦創業史。第三十四回,“劉皇叔躍馬過檀溪”,蔡瑁、張允要加害劉備,在門廳及大門外,“收拾得鐵桶相似”,只等機會對劉備下手。
荊州名士伊籍暗示劉備有危險,趕緊跑。劉備“起如廁”,悄悄來到廁所附近,打開後院門,飛身上馬,望西門而走,馬躍檀溪,逃出險境。
同樣身處險地,劉備也通過“起如廁”,尋找機會,得以活命。
“起如廁”,為什麼能夠給劉邦、劉備創造逃生的機會呢?
這主要是和秦漢時代的廁所設置有關。
廁所在古代被稱為“溷廁”,而“溷”又有豬圈的意思。
也就是説,秦漢時代,一般農村平民人家,是將廁所建在豬圈旁,條件好些的,會建兩層,上層為廁所,下層為豬圈。有的是廁所建在豬圈正上方,而有的則建在豬圈旁邊,廁所與豬圈共用一道牆,牆上開着孔洞,被稱為“廁竇”、“竇洞”。
同時,廁所、豬圈的後牆上,也各自開鑿有“廁竇”、“竇洞”,用以排除清理糞便。
官署衙門、達官貴人府邸裏,則極少建豬圈,修建廁所則較少與豬圈相連,而是緊貼着後院牆,牆上鑿有孔洞(“廁竇”、“竇洞”)用以排污。
這處看上去污穢不堪的所在,對於亡命者來説,是一處難得的生門。
1.廁所建在後院,比較偏僻,有時候追兵會忽略此處,而且,有些廁所離後院門很近,如果可能,亡命者可以打開院門逃跑。
劉備便採取了這種方式逃出蔡瑁、張允的魔爪。
2.廁所緊挨着後院牆,以廁所為遮擋,可以搭(人)梯翻越院牆逃生。
3.躍式廁所,則可以用來當作跳板,亡命者可以跳到院牆上,再翻逃出去。
4.無法翻牆,可以從“廁竇”、“竇洞”鑽出去(這比較考驗人)。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起如廁”的逃亡行動都能取得成功。
公元前180年8月,西漢呂太后死,功臣集團對老呂家進行殘酷清算,呂氏一門的男人們都是囊包,且缺乏政治眼光,趙王呂祿、梁王呂產,輕易就將兵權交給旁人,使自身及家族陷入滅頂之災。
在捕殺梁王呂產時,《史記.呂太后本紀》中有一段記載:
“呂產入未央宮,欲為亂。朱虛侯請卒,太尉予卒千餘人。入未央宮門,遂見產廷中。遂擊產。產走。天風大起,以故其從官亂,莫敢鬥。逐產,殺之郎中府吏廁中。”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推測,呂產在被人追擊時,從正門是無法逃出的,急迫之下,他只好往未央宮內一處署衙的廁所裏面跑,他不會單純想躲到廁所裏,因為那樣無異於自尋絕路。唯一的可能,就是他想從廁所的牆洞(“廁洞”、“竇洞”)逃出宮殿,只是動作慢了(也許還有一絲猶豫耽誤了事兒,畢竟要鑽骯髒不堪的廁洞,還是要下很大決心的)。
三百多年後,又發生一起“如廁而逃”失敗的例子。
三國時代,天下紛爭,各路諸侯,你打我,我打你,都不消停。曹操在兗州時,其父曹嵩和少子曹德去投奔他。
封建社會的權力鬥爭,異常殘酷,“不是我亡,就是你死”,爭權奪利之事,時常發生。
“成者王侯敗者寇”,成功者也曾經歷磨難,有過生死存亡的驚險。為了活下去,一切皆可拋棄,就像劉邦,面對項羽的要挾,非但不救其父,反而向項羽討一杯羹吃。
緊急時刻,為了逃命,他們又可不顧尊嚴、身份,寧可利用“起如廁”作掩護,或者翻牆,或者走後門,甚至慌不擇路,沒有出路時,寧可選擇廁洞(竇洞),沾染一身污穢,也在所不惜。
廁所,這處平時髒臭不堪的地方,對於捲入政治鬥爭的亡命者,有時候卻是一處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