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城池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統治階級的享受以及對百姓的統治,雖説如此,但是也有對民眾的保護,從部落聚居,小村到小城池,最後到大城池,每個城池在建成之後都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城池內部的結構規劃。
前文曾提到過,城池的內部建築羣有很多,大致介紹了宮廷建築、衙署、寺院、廟宇、高塔等一些大型建築,這些建築似乎都是為了統治階級而設立,亦或是城池的陪襯建築,卻忽略了民眾還是主體,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統治階級同樣會考慮到民眾的想法,例如設立商肆、集市,另外還有一些方便民眾的建築。
城池裏的商肆與集市
從古至今,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的氣候、物產和風俗都不同,生產的東西也不同,所以古人一開始是以物換物,互通有無,後來出現用錢幣購物,要麼以物換錢、要麼以錢購物,因此為了方便人們購物,統治者必須設立進行交易的場所,這樣就誕生了商肆與集市。
商肆的位置佈局
這個主要在漢朝時期開始體現出來,古人有意識的將商業店鋪集中在一起,漢代時期的商肆不是在大街的兩側,他們早在城池規劃時已經考慮到這些問題,他們將這些店鋪集中到同一個街坊或者更多的街坊,面積足夠大,以此滿足百姓之間的交易往來。
唐朝時期的長安城,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池,街上各種膚色的人都有,人口密集,因此長安城裏出現了兩個商業中心,分別是東市與西市,這兩條街市都差不多大,長五百米,寬四百八十米,面積有兩萬到四萬平方米,也是當時最大的兩個商肆,所以當時的人們都是來這裏購物、換物。
但是中國古代真正出現現代意義上的商肆還得是在宋朝,《東京夢華錄》就記錄北宋時期的東京城,一片繁華,夜市迷人,這時候的商肆以及其他各種店鋪開始設立在大街兩側,根據不同的地段還會出現鬧市以及商肆集中地,簡單來説就是全城最為繁華的街道,各種貨物應有盡有!
商肆種類
酒樓:酒樓一般設置在人多的地段,尤其是十字街口,北宋時期的酒樓非常多,能説上名字的就有長慶樓、清風樓、白礬樓、楊樓、唐家酒店等,可謂是眼花繚亂滿街酒香,令人流連忘返。
餐館:餐館包括早餐店、客棧等,尤其是各類不同口味的飯菜,古人在這裏可以吃到許多未曾吃過的食物。
藥鋪:和如今一樣,人都是吃五穀雜糧,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所以藥鋪的設立是不可缺少的,藥鋪也設在人多顯眼的地方,看病的人有附近的,也有千里迢迢趕來的。
當鋪:既然是交易地點,當鋪自然是存在的,北宋時期全城街巷設立的當鋪有數十家,每家的招牌不同,但是價格應該都差不多。
除了這些比較典型的商肆,另外還有其他專門經營碑帖、書籍、畫冊、珠寶玉器、水果蔬菜的店鋪,還有大型的演藝場所,當然有免費觀看的,也有付錢觀看的,人們在勞累一天之後,一般會選擇去茶館休息,中國的飲茶文化很早就有,一直流傳到今日,所以茶館的生意是極好的,這些茶館不説24小時營業,但大多都是到深夜才打烊。
這樣看來,北宋時期的商肆已經和現在城市的步行街類似,尤其是當時的夜市,看過《東京夢華錄》的人一定會幻想穿越過去,體驗一下古代的夜市有多好玩。
集市的位置佈局
當然,前面提到的商肆都是在東京城內,不可能人人都在京城,所以古人在一些城鎮鄉村會建立起集市,同樣是進行交易的場所,這是最原始形態的交易市場,然而卻發展至今,如今北方地區鄉鎮都會有集市,固定日期,人們到了這天都會趕來。
古代集市的位置地點一般設在廟宇、寺院、市井中、大橋橋頭、河岸兩側,儘可能的在城鎮比較空曠的地方,到了固定日期,就會有四面八方的人趕來集市,也叫“趕集”,有賣菜的、買雞鴨魚肉的,也有賣酒賣藥的,唱戲變戲法的、説書的,五行八作應有盡有,一時間熱鬧非凡,但是下集之後就顯得有些寂靜。
看似好玩,但是古代交通不便,小村莊的百姓如果去一趟集市,大多時間都花在途中,有時候往返就需要五六個小時,只是這也是無奈之舉,所以統治者(地方官員)他們會組織一些活動,比如廟會等,這個時候許多人都會在這一天趕往這個鄉村,一時間人口劇增,集市增大,一般會維持幾天,所以這幾天也是大人小孩最盼望的。
城池裏空場的位置佈局
空場就是空曠的地段,在這裏不能進行任何建築,是統治者專門為了國家和百姓餘留的場地,一般來説,一座城池無論大小,空場是必須要有的,大型城池還會設立幾個空場,空場的位置一般是在城池的邊緣、城角處、房屋稀疏地區。當然還可以設立在城門邊緣或者是城池的北部,因為這些地區居住區相對較少。
圖中為大型建築羣,空場只能在一些邊緣地區
除了空場,還會設立校場,主要就是為了練兵,抵禦外敵,所以但凡有士兵的地方都會有校場;
教坊:教坊主要是進行演藝音樂的場所,多半是皇帝或者一些王公貴族前來遊玩的地方;
操場:是方便百姓操練的地方,也是衙門舉辦演武之地,後來人們在操場上創辦學宮;
草場:草場主要是養馬的場所,也有在這裏換購木材、柴草以及馬匹等物品;
城池裏的防火建築
通過歷史記載以及城池遺址,我們可以瞭解到,中國古代的城池中,房屋無論大小,全部都是木質結構,木質結構的房屋優勢明顯,但唯獨一點不好,就是不防火,一旦失火,不會像如今一樣只是一片區域,很有可能殃及整座城池。
尤其是城池中的居民區、火柴廠、木材廠等地方,就拿吉林來説,地處東部,接近山林,清朝時期的古人在這裏伐木造船,積累了許多舊木材,在這裏經常失火,當地還流行一句話“火燒船廠,狗咬瀋陽,風颳寬城子”,其中“船廠”和“寬城子”指的就是吉林和長春。
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古人在吉林城的炮台山建立了“避火圖”,其實就是用石頭砌成的影壁,“避火圖”的建立確實讓吉林城的火災減少了許多,不過很多時候還是避免不了。
因此,古人在城池建築完成之後,考慮到國家和百姓的財產和生命,就會增設一些其他防火建築。
防火種類
擋火石
北方地區都用火燒炕,因為氣候寒冷,所以大部分家庭都是如此,火炕的端頭連接鍋台灶,不僅可以做飯還可以燒炕,一舉兩得,但是為了防火,古人會在鍋灶與火炕之間加入一塊可以移動的石板,也叫擋火石,大概長四五十釐米,高三十釐米,厚度十釐米之多,以此擋住火,這樣就不會擔心火燒到鍋台和炕面上。
防火檐
城池建成後,統治者在對居民區的房屋建設時,都會建防火檐,他們不採用木質老檐,儘可能的使用磚材對縫,利用磚材防火,使房屋上沒有木材,不過這也是在磚材出現後才開始使用,在這之前還都是木質結構的房屋。
那時候人們也會增設煙筒板,就是為了阻隔煙道的熱氣外流,一般白天拿開,夜晚插上,如果不做這個是容易着火的。
望火樓
城池都會建立望火樓,最開始建立的是南宋時期,靜江府城建立了望火樓,它靠近城牆,周圍全是山,望火樓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是一座重樓,第二層是樓房,每個正面與側面都開窗,古人就是通過這些窗子向外觀望,觀察各個方向的火情。
雖説是南宋時期才有記載,但是望火樓的建設在之前就有,苦於沒有具體資料。因為古人從聚居在一起,從小村莊就開始建立高樓,之後逐漸發展成為城池,成了望火樓,有了望火樓的建築,城池內的一舉一動都看的清清楚楚,一旦失火可以在第一時間滅火。
其實古代城池防火建築以及設施,可以借鑑福建地區,他們在防火這方面是名震全國的,他們在每個房屋的中間設立一座防火牆,防火牆比房屋高出一尺多,加上足夠的距離,所以無論哪一家失火都很難蔓延到另一家。
總結語
城池裏的商肆、集市、場地以及防火建築,這些都是統治者為國家和百姓建立,除了防火建築,其他像商肆之類的並不是在每個朝代都注重,只有唐宋時期是比較注重這些建築設施的,況且這些建築設施只佔了城池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一座城池的大多面積都用來建築皇宮、衙署和其他大型建築,最後除去一些河流、河道,真正留出來的居民用地是相當少的。
不過統治者為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自然會採取許多措施來彌補,為了方便居民生活,他們還特意在一些河道、河流上架起橋樑,以此充當街口,方便人們行走,除了能為城池增設美景(因為每座橋的設計不一),還可以給居民帶來便利,人們在橋上行走,橋下河流通船,所以一座橋往往成了城池內早市地點,人們在橋的兩頭賣早點、賣菜,待人們散去,不同風格的橋樑也成了城池靚麗的風景線,何樂而不為?
參考資料
《中國城池史》張馭寰著
【抄襲必究,歡迎關注、評論、點贊、轉發,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歷史知識,您的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