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同濟校長陳杰作為駐樓導師走進學生社區,與同學們面對面交流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經典

“我想轉入喜歡的專業,又擔心績點不夠,我該如何面對?”“是出國,還是考研,如何規劃大學4年?”“進入研究生階段,如何確定科研方向?”“人工智能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變革,我們如何應對?”……

同學們的提問對象,是同濟大學校長陳杰。

“我今天是來跟同學們面對面交流、座談,不是講話、作報告,請大家放鬆,不要緊張。”

昨晚,同濟大學校長陳杰作為駐樓導師走進四平路校區學四樓,與12名新生院學生及8名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面對面,共話青年學子的成長成才與使命擔當。

沙龍一開始,同學們紛紛敞開心扉,或訴説着初入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感受,或坦陳科研中的困惑,懇請校長為他們解疑釋惑、指點迷津。

陳杰一邊認真聆聽學生髮言,一邊在筆記本上寫下他們提出的一個個問題。

針對幾位大一新生提出的“有壓力”,陳杰説,從高中到大學,同學們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面臨的是單一的高考強壓力,現在壓力來自多個方面。綜合性壓力對同學們的人生是新的考驗。“同學們要正確面對所遇到的一些困難,這都是正常的,是你們人生中必須經歷的。”

就轉專業問題,陳杰説,同學們不必過於糾結於專業,不要被興趣所綁架,同濟大學本科教育重在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社會棟樑和專業精英。“行行出狀元”非常有道理,每一個專業都有成功的道路。

如何平衡學習、生活和科研?

陳杰説,這取決於同學們有着怎樣的價值取向。“如果你有好的高尚的價值追求,想通過大學幾年的學習,掌握過硬本領,成為一個對社會的有用之才,你就會自覺將主要精力用於學習和科研。”他還以自己及團隊為例,講述了對工作時間的分配:將一天的工作分為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4個單元,一週至少工作6天,甚至6天半。

針對研究生普遍關心的“如何培養科研能力、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問題,陳杰説,同學們進入研究生階段, 要學會做研究,打好紮實的理論基礎,善於捕捉研究前沿,開展創新性研究。他希望同學們要懷有好奇心,要敢於挑戰學術權威,還要主動進行學科交叉。

做科研,不會總是一帆風順,難免會遭遇失敗。如何讓自己保持良好心態?

陳杰説,同學們要對科研始終抱有樂觀心態。即使這次研究暫告失敗,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成功,它證明了此路不通,無非只是走了一段彎路。他希望同學們增強自信,從我做起,腳踏實地,努力獲得核心技術上的突破,為實現我國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交流中,陳杰還結合自身經歷及學校發展,就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人工智能與應用領域的結合、科技報國、國際合作等話題發表見解,為學生指引方向。他和藹親切,娓娓道來,語重心長。在座的學生神情放鬆,全程凝神靜聽。沙龍持續了大約100分鐘。

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碩士研究生趙藝橋説:“陳校長為我們學生送來了温暖的關懷和鼓勵,為我們解答了科研中的困惑,感覺受益匪淺。在未來學習中,我將高標準要求自己,更加積極投身於航天科研事業,努力為航天強國作出貢獻。”

作為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一大創新舉措,同濟大學於2019年10月起在本科生社區全面推行“駐樓導師工作站”建設,旨在將學科、第一課堂、專業教師等育人資源向學生社區延伸,為學子打造“全方位、立體式、浸潤式”的育人空間。

“駐樓導師制”實施一年來,已有校領導、職能部門負責人、知名教授、知名學者等472位駐樓導師進駐學生社區,面向學子開展社區講堂、學術沙龍、成長問診、師生對話等主題活動,受到了青年學子的歡迎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