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獲取信息的渠道比較單一,經驗豐富的教師通常更值得信賴,而現在隨着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誕生出很多依靠網絡進行知識傳播的軟件平台或者終端設備。
它們給學生帶來便捷搜索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降低教師在學生心中高大、淵博的光輝形象。
很多地區依然保持着智力方面的成績競爭,這種依靠書本內容的應試教育,有一個很明顯的弊端就是不提倡學生展露與學習無關的特點。
有些時候,可以容忍優等生的一些個性,但絕不會縱容學困生的乖張行為。
當然,成績的高低是基於學生對於文本的領悟與運用,儘管有些偏遠地區存在智力障礙的個別情況。
但對於不太會在成績上表現的學生,部分老師會實行一刀切的方法,人為地將他們歸結為“智障兒童”。只因他們反映實在太慢,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
拋開成績不談,我想這其中的多數學生都算正常範圍。到那時,我們老師可能再沒有什麼“好辦法”把不同學生區別開來。
學生也能夠以相對平等與自由的方式,去享受教育所帶給他們的種種快樂。家校之間,也不會因成績問題而發生矛盾。
離開課本,知識在傳播過程中定會變得活躍起來,因為每一個問題的都沒有了參考答案;教師刻意塑造的威嚴會遜色不少,也不會因為練習、作業等學習問題,讓學生時常處於被批評、管教的邊緣。
這樣想來,似乎現在讓我們壓抑、憤怒的事情都會變好,可到那時我們還能稱之為“老師”嗎?一旦缺乏統整的知識體系,教育將會陷入怎樣的境地,而我們又該給學生教會些什麼?
我想必須先要學生學會耕種農作物、栽培花花草草。因為自己先要烈日下、風雨中開展自然試驗,獲取詳實、豐富的樣本數據,這樣鼓勵學生去做的時候,才會更有發言權。
不顧形象的田間勞作成為常態,好像也不太適合如今的教師角色。到時農民會取代老師,成為實踐課程的專家。
接着要訓練學生幾門體育運動,他們的柔韌性和持久力將會在這裏得到提升,那時體育競賽將成為主流趨勢。
體育課程將拆分成更多細分方向,運動員退役後有了更多的選擇,他們在單一項目上更具優勢,傳統型的體育老師面臨危機。
然後要提升他們傳統美德的薰陶,思政老師要想上好這門課,就要整理大量的事實案例,恐怕還不足以創設理想的美育環境。
還要與當地的先進黨員、道德模範、勵志好人建立鏈接,以身邊真實榜樣為藍本,替代説教式的照本宣科。這對思政老師來説,是一個巨大考驗。
最後的生命賦能將成為社會各界的大舞台,野外生存、思維拓展、技能比拼、生活品鑑等等各種基於主題式的項目學習。
使成長成為一種富有激情與挑戰的旅程,源源不斷地為社會輸送緊缺型人才,能力與思維才是獲取資本青睞的法寶,不同職業的強替代性使人才更具黏性、更具鑽勁兒。
儘管“老師”這個稱呼早已不是教育工作者的專屬名詞,但我想每一位學生口中的“老師”必然與他們有着長久的牽絆與引導。
如果教師只是課本知識的傳聲筒、學生成績的衡量器,那麼在很多年以後學校裏是否還會有我們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