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讀千年的傳奇:千里走單騎的不是關羽,而是這個老將!
眾所周知,關羽一生充滿了傳奇,其中一個就是千里走單騎。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但為了追隨劉備復興漢室,毅然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一路艱辛風霜撲面,最終來到劉備身邊,突出了關羽的“忠、義”無雙。
然而,這只是《三國演義》中的橋段,正史上的“千里走單騎”,實際不是關羽,而是這個被人貶低嘲諷千年的蜀漢老將!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劉岱、王忠攻打劉備,卻被劉備擊敗,曹操於是親提大軍出征,劉備敗逃投奔袁紹,關羽戰敗被擒,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三國志·關羽傳》:“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關羽原本是中郎將,但作為敗軍之將,曹操卻非常重視,將他提拔為偏將軍。在正史中,關羽在曹營時間不長,大概只有幾個月,主要記載了三點:一是與張遼、徐晃等關係最好,二是力斬顏良,文丑不是關羽所殺,三是曹操禮待之。
在陣斬顏良之前,曹操非常欣賞關羽為人,想讓關羽留下了打拼江山,於是派與關羽關係很好的張遼摸底,但關羽對張遼嘆息,“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身在曹營,關羽卻還是説的非常直白,,這就是耿直的關羽。
張遼如實告之曹操之後,曹操卻感慨關羽有情有義,“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曹操儘管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換一個心胸狹隘之人,可能就會考慮弄死關羽,免得留下後患。這就是寬容的曹操,不僅沒有殺心,反而更欣賞關羽。
這一年,袁紹命大將顏良等人進兵白馬(今滑縣),自率大軍進屯黎陽(今浚縣東),向曹操發動進攻,官渡之戰正式爆發,隨即關羽陣斬袁紹大將顏良,兑現了“當立效以報曹公”的承諾。根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曹操預感關羽將去,於是立即厚賞關羽,封關羽為漢壽亭侯,希望關羽留下。但關羽去意已決,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一封告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左右欲追殺之,不過曹操認為“彼各為其主,勿追也”,民間文化把這一段故事叫做“千里走單騎”。
由此可以看到,所謂關羽“夜讀春秋”、“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除了斬顏良確有其事之外,其他都是民間文學的虛構。
官渡之戰時,曹操與袁紹兩軍相對,相隔不過數十公里,而劉備就在袁紹營地。
既然曹操認為“彼各為其主,勿追也”,也就不存在“過五關、斬六將”,關羽幾乎可以一路走直線到劉備營地,又何談“千里”?另外,關羽離開曹營,應該還帶着劉備妻子甘氏和麋氏,因為曹操之前“獲其妻子”,而後來甘氏又生下劉禪,所以關羽應該帶着甘氏和麋氏一起離開。
《三國演義》中,關羽先在東嶺關殺孔秀,再在洛陽城殺韓福、孟坦,過汜水關殺卞喜,過滎陽殺王植,過黃河渡口時殺秦琪,這條路線極為混亂,缺乏地理知識邏輯,其中洛陽已經完全脱離了官渡之戰的主戰場。所以,難怪後世學者認為羅貫中缺乏地理知識。
從正史中來看,關羽曹操都是一時俊傑,關羽忠義無雙,而曹操更是氣度非凡,能夠放走關羽這個明日敵人,可見曹操心胸氣魄,手下能夠大批俊傑為他效力不是沒有原因的。
儘管關羽千里走單騎是虛構,但三國時期,還真有一次千里走單騎,主角是“蜀中無大將”的廖化。
廖化,本名廖淳,字元儉,出身沔南世族,襄陽郡中盧縣(今湖北省南漳縣)人。前將軍關羽闢為荊州主簿,相當於辦公室主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關羽兵敗遇害,廖化亦歸入孫吳。《三國志》上記載寥寥幾筆,所謂“羽敗,屬吳”,實際情況可能是關羽戰敗之後,荊州大小官員紛紛投降,廖化無奈只能隨大流投降。但廖化忠於劉備、忠於漢室,身在吳營心在漢,總想逃到益州去。
然而,廖化想要逃回劉備身邊,可謂困難重重:一是路途遙遠,從荊州江陵(關羽大本營,被東吳佔領)或公安到成都,大約有千里之遙,中間還有數百里東吳控制區,二是廖化是蜀國投降高官,自然會被東吳嚴加看管,如何騙過東吳是個問題,三是廖化還有一個“累贅”,這就是他的老母親,一人逃都很困難,帶一個老母的難度更是翻倍。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宗張楊傳第十五》中記載的非常簡略,“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廖化靠炸死騙過東吳上下,然後就與老母晝夜西行,至於其中實際過程可能艱險無比。
從感動古人角度來看,廖化的詐死千里走單騎,肯定不如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來的轟轟烈烈,但深究之下,廖化卻比關羽更令人感動,因為關羽體現的是“忠義”,而廖化版的千里走單騎除了體現忠義之外,還多了一個“孝”,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境界超過了關羽。
章武二年(222年)春,劉備親率諸將東征孫吳,在秭歸與廖化相遇。劉備對廖化迴歸非常感動,“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先主大悦”,隨後任命廖化為宜都郡太守,參與夷陵之戰。
史書沒有記載廖化在夷陵之戰中的表現,但從他後來“別督”這一官職來看,劉備應該認同他的軍事才能。諸葛亮時代,廖化職務是丞相參軍,後來又 “後為督廣武,稍遷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足見廖化能力不俗。
《三國志·後主傳》中記載,“六年夏,魏大興徒眾,命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數道並攻。於是遣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拒之”,當時廖化已經年過70了,卻還派上前線去抵禦鄧艾,所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應該貶低的是蜀國,褒獎的是廖化,而廖化不是我們印象中可有可無、能力平庸的一員老將。
關於廖化的眼光,《漢晉春秋》中記載了他對姜維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景耀五年(262年)秋,姜維率眾出狄道北伐曹魏,廖化指出“用兵如果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説的就是姜維。智謀並未超過敵人,力量比敵人要弱,但用兵卻沒有滿足,這樣的話怎麼能夠生存下去呢?”果不其然,同年十月姜維在“侯和”(地名)被鄧艾擊敗,退軍駐紮於沓中。姜維掌權之後,一連11次北伐,卻幾乎都是失敗而歸,對蜀國打擊和消耗不可謂不大,但問題在於姜維對手和蜀國力量都比不過魏國。
可以説,無論是廖化千里走單騎中的“忠義孝”,還是軍事才能,廖化都是三國時代一個嚴重被低估的將軍。263年冬,奉劉禪之命,與姜維等到涪縣向鍾會投降。264年春,廖化與宗預一起向內遷移前往洛陽,在中途病逝。廖化年齡是個謎,但根據宗預在261年所説“吾等年逾七十”來看,廖化應該70多歲,可能接近80歲,演義中“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描述也算符合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