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高校“朋友圈” 市校合作進入新階段

擴大高校“朋友圈” 市校合作進入新階段

在成都科學城內,校地合作碩果累累

當下,以創新為動力,推動科技與城市發展相融合,煥發城市發展新動能,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重大課題。創新的浪潮在不斷奔湧,城市如何踏浪而行?

匯聚科技創新力,11月25日,成都市與上海交通大學在上海簽署系列合作協議,市校合作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跨越千里,這不是成都第一次與上海合作。今年6月,成都市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署協議,將在科學研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戰略投資諮詢、人才培養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此外,上海交大還在成都落地了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並已誕生一批領先成果。

上海交大不是成都唯一“走出去”牽手的高校。據統計,成都已與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18所知名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引聚一批創新項目落地。

積極“出擊”的背後,得益於新發展格局下,成都正不斷擴大市校合作“朋友圈”,引聚創新平台、國家重點實驗室,激活校友資源、聚集高能級項目、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高校共享機遇、共創未來。

校地合作

技術、資本、市場產業鏈全部打通

上海,長三角的核心城市;成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極核城市。兩座城市同處長江經濟帶,同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節點。

打破地理距離上的限制,相距一千多公里的兩座城市,可以越走越近;一座西南地區的城市與沿海地區高校的合作,越來越密切。

11月25日,成都市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署系列合作協議,市校合作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雙方將共建上海交大天府科技園、上海交大(成都)研究生培養基地、上海交通大學成都先進推進技術研究中心和高端數控制造裝備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級平台和項目,着力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深化校地協同合作,助力成都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細數這些項目,簽約內容很關鍵。瞄準人才第一資源,雙方將共同建設上海交大(成都)研究生培養基地,合作開展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以及各類高端人才非學歷教育培訓項目。

讓成都誕生更多“源於成都、引領前沿”硬核科技,為科技卡脖子的地方鬆綁。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同推動建設上海交通大學成都先進推進技術研究中心,為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組合動力迭代升級等智能製造體系提供基礎支撐;將共建高端數控制造裝備研究院,助推航空航天裝備及特種工藝持續創新,力爭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航空航天高端智能製造裝備與加工工藝研究基地。

此外,雙方還將在成都天府新區共建上海交大天府科技園,打造集技術轉移轉化、高端教育、研發平台、創新金融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科技園區。

從人才培育到項目研發,從園區孵化再到市場應用,此次簽約幾乎覆蓋全產業鏈條,為區域創新發展提供源動力。

顯而易見,成都與上海深化區域合作,攜手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將有利於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實現互利共贏、優勢互補。早在今年6月,成都市已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助力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當一座謀創新的城市遇上一座科技資源充沛的百年高校,技術、資本、市場產業鏈全部打通,成都這次跨越千里的校地合作順理成章、深入共振。

千里對接

成都已與18所知名高校戰略合作

走出成都地鐵1號線興隆湖站,一片寬廣的湖面即刻映入眼簾。這裏是成都科學城,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就坐落於此。

以校院地協同創新為切口,2017年落户以來,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已在成都誕生一批領先成果。2018年,上海交通大學成都先進推進技術研究中心在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落地,該研究中心在國產航空發動機燃燒室模擬仿真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正推進產業化進程。

此外,上海交大還在四川錦屏建立了暗物質探測實驗室,並在成都設立了暗物質探測大數據分析中心;開展產學研項目超過15個;先後引入一批上海交大教授、專家及畢業生來川就業,在平台建設、成果轉化、校企合作、人才引進上,均取得了豐碩成果。

“四川本身有優秀的人才和科研基礎,加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的提出,我們對成都的發展前景,非常有信心。”上海交通大學地方研究院管理處處長、四川研究院執行院長徐兵如是説。

聚四海之智、借八方之力。成都城市羣的創新“對話”不止於長三角,向北遠望,以北京為代表,清華四川互聯網能源研究院、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等一系列校院地協同創新平台正加速向成都聚集,一批創新項目正在加速落地轉化。

無獨有偶,成都科學城內,成都的另一個“不遠千里”的校地合作也是碩果累累。日前,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園區正式投用。作為目前省校合作落地規模最大的產學研平台,北航已在成都天府新區初步建立起航空大數據研究中心、航空電子系統研究中心等多個科研實驗室。

同樣,清華四川互聯網能源研究院已經是興隆湖畔的“元老”之一。截至目前,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累計引進高層次研究團隊32個,承擔科研項目301項,凝聚核心技術27項,申請高價值專利281件;推動95個項目在四川全省12個市州落地。

走出去擴大市校“朋友圈”,成都的校院地協同創新平台正加速聚集。據統計,成都針對不同高校特點和需求,量身定製合作政策,已與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18所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引聚一批創新項目落地,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資源。

風從西部來

城市創新在更多領域“並跑領跑”

一天之內,四大校地合作項目同時落地,彰顯了成都的創新熱潮。

以往,東部省份本身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金融業和製造業發達,高校的科研項目更容易落地孵化。現在,這樣的格局正在改變。

風從西部來。成都與省內外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正在變得越發頻繁,引聚一批創新項目落地孵化。

“成都良好的引人、留人政策,不僅吸引着大量的‘蓉漂’人才,更讓很多本地的高校畢業生選擇了‘留下來’。”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介紹,從數據上看,電子科大超過40%的畢業生選擇留在川內,以成都為主要工作區域。

數據顯示,全市目前已研和在研項目達300餘個,建成各類實驗室50個,僅在成都科學城,已引進17個國家級技術創新平台和41個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

不止於此。藉助創新平台,一批本土孵化的科技型企業正快速發展。以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為例,其孵化的成都易衝半導體有限公司估值超10億元,掌握全球多項無線充電領域專利;四川崑崙智匯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承擔的四川省工業大數據創新中心,其核心產品KMX工業大數據平台被工信部認定為2017年大數據優秀產品。

引聚一批高能級項目、激活校友企業資源……“校企雙進”自2019年啓動以來,為校、企精準對接“牽線搭橋”,加速創新資源協同運用,讓科學家與企業家做朋友,讓更多的科技成果從“書架”搬上“貨架”。

“一方面,我們主動上門,不斷擴大‘朋友圈’,另一方面,引聚一批國家級創新平台、實驗室落地成都,並藉助‘校企雙進’搭建平台,激活校友資源、聚集高能級項目,‘源源不斷’導入創新資源。”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通過市校合作,加速推動一批創新平台及創新項目生根、開花、結果,讓城市創新在更多領域“並跑領跑”,在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之路上,成都正全速奔跑。

本報記者 宋妍妍 曹凘源 受訪單位供圖

來源:成都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88 字。

轉載請註明: 擴大高校“朋友圈” 市校合作進入新階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