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須堅守精神內核

為迎接9月中旬的全國科普日活動,許多科研單位最近已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準備。不少科普達人也走進短視頻平台,用有趣的語言傳遞科學知識。教育專家認為,科普的目的就是培養興趣、學習知識;部分商家承諾獲得證書對升學有益,這種宣傳有誇大事實的可能,也背離了科普的初心。

對孩子們進行科普教育,不僅有助於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也有助於點燃他們的“希望之燈”——從掌握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到尊崇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科普教育不僅提升了孩子們的科學素質,也有助於豐盈他們的精神家園,幫助他們建構價值航向與精神座標。科普不僅是一個重新認識和發現事物的過程,也是一個寓教於樂的過程。

在一個盛行工具理性的時代裏,方興未艾的科普教育也被商業資本盯上了。一些課外培訓機構主打模型製作、電腦動畫、編程等科技類課程,甚至還堂而皇之地將考證、參賽、獲獎等目標擺在枱面上。這種赤裸裸的“利誘”,讓科普教育走調、變味。當科普教育變得功利和短視,能否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質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立竿見影地進行利益變現。

某些培訓機構自説自話地將科普教育和升學競爭關聯起來,無疑會觸動一些家長關於學業焦慮的敏感神經。為了能夠讓孩子將來在升學競爭中脱穎而出,這些家長千方百計地激勵和鞭策孩子們去爭奪籌碼。部分課外培訓機構深諳家長們的心理,什麼課程能夠讓家長們心甘情願掏錢,他們就提供什麼樣的課程;家長們在意什麼,他們就提供相應的市場服務。至於有沒有誇大其詞、移花接木和無中生有,他們並不關心。

對孩子們進行科普教育的初衷,不是指望人人都成為科學家,而是旨在“喚醒”青少年原本具有的科學素質。通過科普教育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愛好、訓練孩子們的思維方式、提升孩子們的想象力與創新能力,這顯然難以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久久為功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那種以考證、參賽、獲獎為目標的科普教育,只是徒有其表的“空殼子”,失去了科普教育的精神內核和價值底色。

讓科普教育迴歸本位,不能指望課外培訓機構的自律和自制,而是要規範各類比賽、對忽悠和矇蔽消費者的虛假宣傳進行規訓和懲罰。只有給科普教育戴上“緊箍咒”,才能避免課外培訓機構自彈自唱、孤芳自賞;只有讓科普教育迴歸簡單和純粹,只有讓科普教育更接地氣,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才會有更多的“源頭活水”。

面對課外培訓機構拋過來的“誘餌”,家長們需要一種成熟、理性的姿態,不能被商業資本“釣魚”。面對商家的忽悠和矇蔽,家長們既要多一顆平常心,也要多一些信息甄別和價值判斷的能力,不要輕易上當受騙;一旦不小心撞進了騙子的懷裏,就不僅要承受物質損失,還要承受科普教育功利化給孩子們帶來的負面影響。

前不久,知名企業家任正非在一次談話中指出,應對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科普教育的品質,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關係到一個社會的生機與活力。當接受過良好科普教育的青少年越來越多,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才會更有骨氣、底氣與硬氣。

教育活動有自己的特點與規律,不能放任人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科普教育一旦功利化,就會揠苗助長,難免會得不償失。

(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03日第2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教育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22 字。

轉載請註明: 科普教育須堅守精神內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