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存手冊”在新生中流傳,套模板的“攻略型人生”值得過嗎?

“大學生存手冊”在新生中流傳,套模板的“攻略型人生”值得過嗎?

又是一個新的開學季,“大學生存手冊”在新生間流傳。手冊不僅詳細“解剖”了考研、出國、名企校招的通關步驟,還在生存技巧一欄提供了選課技巧、期末論文得分點、重修刷分以及期刊投遞的攻略,儼然一份“大學參考説明書”。

手冊傳播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支持者認為,“從績點到保研,從工作到落户,全覆蓋的攻略太需要了,很實用。”反對者則説:“尚未開學就已陷入卷績點、卷實習、卷論文的焦慮。”還有新生問:“套用這些方法,成功率幾何?中途發現這條路不適合我,怎麼辦?”

遇事不決先看攻略、再做選擇的攻略型思維,正成為部分青少年的思維定勢。大學教授則提醒,攻略固然可以一定程度減少試錯的成本,但前提是將選擇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認知基礎上。大學階段是探索自我、完善自我的關鍵時期。與其試圖通過刷攻略、套模板復刻他人,不如多多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畢竟,優秀並不只有一種定義,如何過好大學生活,道路遠不止一條。

過度規劃的“攻略式人生”帶來焦慮

“分!分!學生的命根”“極速備考以及出刊攻略”“一文讀懂高質量大學生活”……開學季,各種針對大學新生的手冊、攻略令人眼花繚亂,其中不乏商業機構打着大學“避坑指南”和“教科書式闖關攻略”的旗號博取流量。

“新生在開學前就有意識進行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為此參考攻略本身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一些經驗確實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在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徐珂看來,攻略流行的背後,也反映了社會現實。追逐效率的當下,一些學生和家長難免也要打起算盤,計算大學學習的“成本”與“收益”、“投入”與“產出”。再疊加外在競爭壓力,青少年會反覆掂量試錯成本、換跑道的成本。簡言之,大家都很關注:這麼選,將來能不能找個好工作,有個好出路?

不過,他隨之拋出一個問題:沿着典型成功道路走下來的人,就一定能兑現教科書式的成功嗎?

這樣的困惑正發生在新生小張身上。她告訴記者,在學長提供的攻略裏,大部分專業課及主要公選課都被製作進入表格。表格裏,不僅包含課程簡介、授課教師信息,甚至包含點名習慣、給分鬆緊、上課提問頻率等細節,還有學生結合親身經歷的點評和打分。一位學長無奈寫道:“這位老師經常講到課程以外的內容,給大家開拓視野,但是很多人認為這些對期末考試沒有任何用處,加上課程難度較大,很多人退選。”看着“過來人”的攻略,小張陷入迷茫:根據攻略,可以選擇的課程很多,究竟是主動“避坑”,還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課?

“很多學生從小到大都過着父母精確規劃好的人生,按部就班已成習慣,突然獨立走入大學反而會產生一種失重感。”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孫向晨發現,即便是考入名校的學生,大學期間也往往陷入“我要幹嗎”“我到底擅長什麼”的迷茫以及“萬一失敗了怎麼辦”的焦慮之中。正因這種過度路徑依賴,看似更便捷的量化計算、攻略型人生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生活準則。

一味套用模板,結果如何?網上,一位名校畢業生的感慨觸動了不少人。“大學四年我就是跟着別人走,過着複製粘貼的生活,沿着他人成功道路一番折騰。雖然取得了一份外界認可的工作,卻丟失了自己,陷入精神內耗,真的很難受!”

自我重塑的過程,是大學育人的價值所在

“對一些聰明的學生來説,依賴刷攻略、套模板可以迅速完成高績點、打比賽、發論文的指標。”在孫向晨看來,這些學生看似走了捷徑,但如果和他們深入溝通,就會發現他們腦子裏“全是他人,沒有自己”。

孫向晨説,在AI飛速發展的時代,類似這樣只會解題不會出題,只會引用不敢質疑的機器型學生正在失去競爭力。

“找到真實的自我,形成內驅力很重要。不要讓自己的大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這也是孫向晨經常給予學生的建議。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學生在畢業之前專門找到他致謝。

“孫老師,直到大三我才有勇氣在課堂、學術會議上談談我的意見和觀點,而非通過引用馬克思、恩格斯的話才能建立信心。”樹立自信後,這名畢業生以優異成績考取一所知名大學的音樂學院。在孫向晨看來,這位同學的情況很典型。從入學最初的迷茫,到逐步探索自我的興趣和價值,繼而主動學習、敢於創新,再到建立自信、追求熱愛,這個自我重塑的過程正是大學育人的價值所在。

“完全依賴他人經驗,靠刷攻略、套模板就能成功是一個悖論。”在徐珂看來,攻略的價值在於提供了大量決策信息,但某攻略被廣泛傳播時,也意味着受眾增多,它的效用也將打折。在他眼裏,攻略是一把雙刃劍,關鍵在於青少年不能受限於他人視野,要基於獨立思考選擇。

尤其對於大學新生而言,不少人即將面臨諸多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出門遠行、第一次過集體生活、第一次沒有父母在身邊事無鉅細地張羅,在這個精神成人的特殊階段,由外推到內驅的轉換是成長的必經之路。“當然,在人生闖關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比如考試的失利、內心的受挫、求職的壓力等。”徐珂説,相比復刻他人,這些挫折和“踩坑”的過程也十分珍貴。

兩位教授都談到,高校、家長、社會也應當為青少年提供更積極向上的氛圍引導,鼓勵、包容青少年試錯。“人生就是有很多可能性,不必過度信奉成功學,更不必害怕犯錯和失敗。”孫向晨説,大學也應當鼓勵學生適當“放飛”自我。比如,高校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課程和選擇,為學生轉專業、輔修以及雙學位的學習提供更多便利,讓學生不畏懼“換跑道”,敢於試錯。



  作者:吳金嬌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77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學生存手冊”在新生中流傳,套模板的“攻略型人生”值得過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