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這句童謠説的就是陳慶之了。陳慶之北伐的故事早已為人所熟知,上一篇文章已經分析了陳慶之所部為何戰鬥力如此強悍的秘密。文章主要還是從當時的軍事制度、戰術實施、部隊編成入手。對於陳慶之本人並未多加筆墨。這篇就從一個側面來看看陳慶之自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這就是陳慶之北伐中的最後一戰,河陽之戰。
一、孟津
洛陽,在古時候號稱“天下之中”,位於河南西北部的三川河谷之中。處在中條山、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嵩山之間,黃河、伊河和洛河三水環繞,從先秦一直到隋唐都是天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在洛陽周圍,潼關霸崤函之險,為洛陽西方門户,通關中;虎牢居嵩山北麓與黃河之間的通道,為洛陽東方門户,通山東;伊闕陣龍門,守嵩山與熊耳山之間伊河河谷通道,為其南方門户,通漢江平原;孟津阻其北,扼黃河渡口,通河內、河東、河北;東南還有廣成關(今臨汝西)和軒轅關(今鞏義西南)控制由汝河及潁河方向通道,通黃淮平原。所以佔據洛陽,足以斷天下之腰脊,戰略地位之顯赫,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
而作為洛陽北方門户的孟津,是中國歷史上一重要地名。昔日武王伐紂,與800諸侯會於此地而聞名。所謂津,即渡口。孟津,即黃河上最重要的渡口之一。《禹貢》稱:“孟為地名,在孟置津,謂之孟津。”具體位置在洛陽以上,地處中原,是洛陽所在三川河谷北方的重要隘口和通行要道。
從孟津北上,可直通太行八陘之一的天井關。對於控制洛陽來説,天井關極為關鍵。因為山西這個地方有“表裏山河”之謂,可利用太行山對河北、河南地區成形勝之勢。如果天井關被山西方面控制,河內及孟津就會受到極大威脅。
即從戰略上講,洛陽對山西方面的防禦應該成三線,第一線為天井關,第二線為河內,第三線為孟津。
如果天井關、河內等地不在洛陽方面控制之下,那麼從戰術上講,在孟津以北應有一橋頭堡,以保障孟津渡口安全,這就是河陽之地。
二、河陽之地
洛陽北鄰黃河,較為開闊,看起來這個方向最難防禦。但是孟津這一段的黃河,向來風波險惡,船隻在此很容易傾覆。所以此段亦可稱為天險。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洛陽最重要的作用是天下之樞紐。而並不是把洛陽作為一個防禦要點來看待。那麼要使南北交通順暢,僅僅一個孟津渡口是不方便的。所以晉武帝時的名臣杜預提了一個建議,修築黃河浮橋。雖然遭到幾乎所有人的反對,但在司馬炎的大力支持下,這座黃河浮橋在公元274年10月修築成功。從此,黃河南北的交通情況得到極大改善。
在太平盛世,這種重大工程自然意義非凡。可是要是在亂世,那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偏偏西晉是個短命王朝,不但短命,還帶來了歷史上北中國最大的動亂。在這種情況下,這座黃河浮橋屢次被毀,一直到公元493年,強大的北魏再次具備了修築浮橋的環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從平城遷都洛陽,再次修築黃河浮橋。橋修成後,馬上顯示出巨大作用,拓跋宏近百萬人的隊伍,僅用兩天就通過了黃河。
不過北魏深知山西方向和天井關對洛陽的重要性和威脅性。此時的北魏雖然國力鼎盛,但亦未雨綢繚,這是考慮國都安全的題中之義。拓跋宏遷都之後馬上命令在北岸修築了一座城池以保衞黃河浮橋北端入口,這就是著名的“河陽三城”中的北中城,又叫河陽城。這就是在第一大點中説的,要保護洛陽的安全,在戰術上北岸必須要有一個橋頭堡作為支撐點使用。而在有浮橋的情況下,這個支撐點更為重要。所以北中城造好後,北魏的精鋭禁衞軍隨即進駐此城。
説了這麼半天和陳慶之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陳慶之北伐的最後一戰就發生在此地。
三、陳慶之最後的抵抗
僅僅三十多年後,拓跋宏所設想的最壞局面就出現了。
公元528年,爾朱榮大肆屠殺北魏宗室、大臣,這就是著名的“河陰之變”,北魏大亂。北魏北海王元顥降梁,請求梁朝出兵幫助他稱帝。經過考慮後,梁武帝蕭衍封元顥為魏王,派陳慶之率兵護送元顥北歸。
公元529年3月,因為邢杲起義久久不能平定,北魏大軍紛紛東出,河洛空虛。陳慶之遂護送元顥北上,史稱陳慶之北伐。在經歷47戰後,陳慶之所向無前,遂帶着元顥重返洛陽。北魏在黃河以南的州郡,紛紛投靠元顥,局面一時大好。
然而危險隨之而來。這時,北魏實際的掌控者爾朱榮已平定邢杲,率軍迎接北魏孝莊帝元子攸,並擊破在河內的元珍孫、元襲等人,佔據了河內。正所謂:無天井關,則河內不保;無河內,難以守黃河。
公元529年閏6月,爾朱榮攜戰勝之威兵臨黃河北岸,與元顥、陳慶之隔河對峙。
這個時候,歷史上傑出人物的遠見卓識發揮出作用,36年前拓跋宏所修築的北中城將第一次迎來戰火的考驗。
面對來勢洶洶的爾朱榮大軍(號稱百萬,實際多少已不可考),防禦的關鍵自然在黃河浮橋的控制權。如果沒有北中城,那只有毀掉黃河浮橋一條路可走。如果毀掉浮橋,重建又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現在有北中城在,控制黃河浮橋的關鍵就在於守住北中城。
然而北中城孤懸於黃河北岸,作為黃河浮橋的入口勢必受到爾朱榮大軍的強力圍攻。而且雖然有浮橋與南岸相連,一旦城破,潰敗中的軍隊是難以迅速有組織通過浮橋撤退的,橋的容量也不允許這樣的快速撤退。更何況一旦城破,南岸毀掉浮橋可能性亦是很大。
因此防禦北中城這個任務只有膽略過人、堅忍不拔的將領才能承擔。
元顥手下沒人敢也沒有人有能力承擔這個任務,於是陳慶之率領他的不到萬人的軍隊進至北中城,承擔防禦橋頭堡的重任。而元顥的十萬大軍則沿河據守,其中元顥本人在浮橋的南岸為陳慶之後援。
爾朱榮乃北魏名將,自然知道北中城的重要性。無奈的是,連續攻打三天,三天之內與陳慶之交戰11次,均以失敗告終,自己還死傷甚眾。見拿不下陳慶之孤軍,自己又傷亡慘重,爾朱榮有了退兵之念,準備日後再戰。但是北魏的黃門郎楊侃等人認為黃河防線延綿數百里,防不勝防。不如多做木筏,裝出要從多路渡河的樣子,然後集中兵力從一處突破,必能成功。正好爾朱榮手下的伏波將軍從小生活在黃河碼頭,自願充當嚮導。
然後史書稱:爾朱榮大勝。一代名將爾朱榮聽了這麼個主意後居然大喜,這個問題我們放在下一大點戰術得失裏講,這裏先按史書來。
於是爾朱榮依照楊侃的計策而行,命爾朱兆、賀拔勝乘夜從硤石渡河,擊破前來逆戰的元顥之子元冠受。聽聞敗訊,元顥的十萬大軍不戰自潰。見元顥這麼草包,無奈之下的陳慶之只能集合自己的部隊結成方陣渡河南退,一路且戰且行,爾朱榮親自率軍追擊,但仍然不能奈何陳慶之。陳慶之退到陽城遭遇山洪全軍覆滅,陳慶之假扮成僧人,僅以身免。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陳慶之北伐,就此落幕。
四、戰術得失評析
在上一大點中我已經對楊侃的計策表示了呵呵。戰役的經過應該就像史書記載的那樣,這是沒有問題的。那麼既然沒有問題,爾朱榮也因此大勝,那麼不就説明楊侃的計策很好很對嗎?
結果並不説明一切。
這一仗,防禦方的戰術部署是沒有問題的,這裏就不再多説。
當爾朱榮強攻北中城不克反而損兵折將時,爾朱榮做出的反應是想退兵。那麼為什麼爾朱榮自己沒想過南渡黃河而非要走黃河浮橋呢?
1、史書記載當時爾朱榮缺少船隻。這當然是一個原因。可是楊侃不是建議了麼,沒有船可以造木筏啊。那麼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
2、前文已經説過,黃河到了孟津這一段向來風波險惡。當年建議造黃河浮橋的杜預,他的祖父杜畿就是在孟津這一段試御樓船,船隻傾覆而死。御樓船,那是給曹丕造的,可不是一般的小舟小船,可見孟津這一段黃河風波之險惡。
現在爾朱榮不光是沒有船,想憑藉木筏渡河,所冒的風險可想而知。
3、江河防禦的要點。我早在《這才是戰爭》一書中就跟大家講過,突破江河防禦對西方人來説是天塹,對我們中國人來説是早已解決的問題。因為江河防禦是典型的線防禦,破其一點則全線皆潰。早在春秋末期吳越之間的笠澤之戰,越王勾踐就以兩翼大張旗鼓,掩護中軍渡江的戰法擊破了吳軍的笠澤防線。
那麼有人就要説了,楊侃的主意不就是這個意思嘛。
這是隻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説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突破江河防禦的要點首先在於調動分散防禦方的兵力,以隱蔽自己的作戰企圖。也就是不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渡河點在哪。但是這只是首先。
第二個要點在於,渡河後必須能建立牢固的橋頭堡,以策應自己的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渡河。
第三個要點在於,必須能保證有足夠的運輸工具和運載效率,以保證後續部隊能源源不斷的渡河。
楊侃的計策裏對於後兩點是根本沒有考慮的。
那麼我們先來看江河防禦的要點。
(1)有能力阻止攻方渡河。這一點要求必須有強大的水軍,當時元顥和陳慶之不具備這個能力。
(2)必須準確判斷出攻方的登陸點。似乎元顥也中計了。
(3)殲滅敵軍先頭部隊於灘頭。
(4)打擊敵軍後續航渡能力。
4、而這兩點,元顥是有能力做的。為什麼呢?
(1)爾朱榮軍無船,只能做木筏,而木筏的容量有限。這就説明爾朱榮軍一次能航渡的兵力是極為有限的。史書記載,爾朱榮派出強渡的是精鋭騎兵,那麼連馬帶人帶裝備,一個木筏子上裝不了多少。
有人可能會説了,那可以造無數個木筏啊。我們就算木材管夠,但那麼多木筏,怎麼展開呢?
難道還幾百裏黃河全線強渡不成?那不就是給對岸去當靶子麼。
楊侃的計策就算聲東擊西,以保障能集中一部兵力從一個登陸點上岸。從一個登陸點上岸,一次能展開多少木筏呢?
所以渡河的兵力不會多,這是非常清楚的。
(2)既然爾朱榮渡河兵力不多,按照作戰常規,元顥應該堅決進行反擊,將爾朱榮的偷渡兵力消滅在灘頭。事實上元顥也做了,他兒子元冠受率領5000馬步軍進行了反擊。可是反擊失敗,元冠受被斬。問題在於,這種反擊作戰往往都是拼死的苦戰,一次反擊不成馬上就會有第二次反擊,兩次不成就有三次,要堅決把敵軍打回水裏去。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昔年項羽派蒲將軍強渡三户津,章邯進行了潮水般的反擊,蒲將軍經過苦戰打退章邯多次反擊才站穩腳跟建立了橋頭堡。
這一仗只在於元顥第一次反擊失利,十萬大軍居然就不戰自潰了。換句話説,爾朱榮的部隊沒有遭到像樣的抵抗。其實爾朱榮這次行動能成功就在於這句話。
(3)爾朱榮的偷渡兵力並不準備建立橋頭堡以接應後續部隊。其一,爾朱榮派出的是精鋭騎兵,擺明了就不是想建立橋頭堡,而是要實施突貫作戰。其二,爾朱榮根本就沒有後續梯隊。為什麼這麼説?一、因為是聲東擊西后的偷渡,這必然是夜間進行。二、寬大水面夜間坐木筏偷渡,沒有嚮導根本不行。三、後續部隊在沒有嚮導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在夜間找到上一梯隊的登陸點。所以是不可能有後續梯隊的。
其實就是説,元顥只要殲滅了這支偷渡的孤軍,爾朱榮只能退兵。可是他的十萬大軍居然不戰自潰了,送了一個大禮包給爾朱榮。
5、爾朱榮為什麼會採納這個計策?
爾朱榮是當時北魏的第一名將,不是不知兵的寫史書的書生。那麼為什麼他會採納這個計策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爾朱榮看準了元顥是個草包。這種高風險肉包子打狗的計劃只能對付元顥這樣的草包。
第二個原因,就是爾朱榮忌憚的只有陳慶之,而陳慶之人在北中城分身乏術。所以爾朱榮根本沒打算全軍強渡黃河,只是派一支部隊偷渡,然而實施斬首計劃,襲擊在黃河浮橋南岸的元顥本陣,以此來打破元顥和陳慶之的防禦體系。只要拿下黃河浮橋南岸出口,切斷陳慶之後援。陳慶之部戰鬥力再強,也無法在失去後勤保障的情況下持久作戰。
第三個原因,對於爾朱榮這種梟雄來説,用幾千人的兵力來進行一次高風險但可能有高回報的軍事冒險是值得的。成功則大獲全勝,失敗不過損失幾千人而已,非常值得冒險。
所以爾朱榮明知這次作戰不符合戰術常規,卻還是積極進行。最終的結果證明了爾朱榮第一個判斷,元顥就是個草包。
其實從陳慶之撤退的過程也可以很輕易的發現,爾朱榮的偷渡兵力不多。陳慶之集合部隊結成方陣向南撤退,在撤退的過程中沒有遭到已渡河北魏軍的強力阻擊。如果北魏軍大量渡河南下,陳慶之是結成方陣行軍的,行軍速度非常緩慢,在大量的北魏軍面前那就很難撤退了。
可憐的陳慶之,堅守北岸北中城,打得爾朱榮沒脾氣,卻因為一個豬隊友,輸掉了這場戰爭。
本文借陳慶之北伐的最後一戰,講述一些歷史知識和戰術理論,這也是本號文章的一貫風格,如果對您有所裨益,還請動動手指,關注本號。
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衞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