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惜朝
説起來,幾乎每個孩子都有懶惰的壞習慣。
尤其到了放假,沒了老師管教,沒了家長監督,孩子就如脱繮的野馬完全失控。
所謂“十個孩子九個懶”,對於孩子來説,每個假期都是快樂的時光,也是自我放縱的時候。
但作為家長,不能任由孩子放縱自己,那是退步和墮落的信號。
要想讓孩子擺脱懶惰,學會自律,父母一定要為孩子做好這幾件事情。
一、和孩子一起計劃假期
我們強調過無數遍,做假期計劃很重要,但依然被大多數家長和孩子忽視。
在父母看來,孩子不管做什麼都堅持不下去,乾脆就不做計劃了。
其實,未必是孩子的問題,有可能是計劃做得不合理。
打比方説,家長一放假就強迫孩子孩子學習,早上做作業,下午上培訓班,晚上練琴,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
當孩子發現自己怎麼都做不完,而且越做越累的時候,他就會放棄。
合理制定計劃很重要,我們要讓孩子度過一個充實又健康的假期,更要讓孩子學會規劃學習和生活。
勞逸結合、穩打穩紮、尊重孩子,是制定假期計劃必須遵循的三大原則。
第一、勞逸結合效率高。
假期最主要的目的是休息調整,其次才是學習提高。
所以要分配好學習時間和娛樂時間,兼顧學業提高和興趣培養,讓孩子學習時能夠專心學,玩耍時能夠開心玩。
可以根據孩子的精神狀態來安排,如早上做作業,下午完成一些比較簡單的學習任務,以及進行體育鍛煉等。
第二、穩打穩紮,合理安排時間。
寒假分“調整——專注——收心”三個階段,我們做計劃也要根據這三個階段來安排任務。
剛開始不要安排太重的任務,導致孩子反感抗拒,一點點增加任務量,也可以讓孩子慢慢適應。
每天不宜超過4小時,兩小時用來寫作業,一小時用來複習預習,一小時用來閲讀就足夠了。
第三、尊重孩子意願,和孩子一起定計劃。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參與到假期計劃的制定中。
不管家長有什麼安排或要求,都應該事先徵得孩子的同意,否則孩子不可能做得好。
讓孩子每天登記執行計劃的情況,到了週末來一次總結和反思,如果孩子表現得好就要及時表揚。
二、和孩子一起嚴於律己
現實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的家長:
該督促孩子寫作業時,他們還捧着手機刷着抖音笑個不停;
該糾正孩子壞習慣時,他們自己一身壞習慣都還沒改過來;
……
當父母發現孩子懶惰,只知道責怪卻不好好管教,這其實是無能的表現。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當孩子身上出現問題,首先要從原件上找到問題。
每一個懶惰的孩子背後,都一定站着一對懶惰的父母。管教孩子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育家葉聖陶説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寒假,是養成孩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更需要家長的積極引導。
第一、教導孩子節制慾望。
孩子在學習上懶惰,往往是無法抵抗其他誘惑,如玩手機、看電視等等。
父母不能一味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要學會對孩子“延遲滿足”或“適當不滿足”。
比如孩子想玩遊戲,就讓他提前完成作業,但不能長時間玩手機,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第二、教會孩子高效利用時間。
利用“番茄時鐘法”,規定孩子在20分鐘內完成一項作業,逐步提高效率。
合理安排每件事的先後順序,如先做任務量最大的作業,最後做最難的作業。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家長要營造一個安靜、整潔、舒適的家庭學習環境,記得不要做任何干擾孩子的事情。
第三、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
不僅孩子有假期計劃,家長也要有“假期陪讀計劃”,和孩子一起競爭看誰完成得更好。
父母首先嚴格要求自己,無形中給孩子樹立了良好榜樣,讓孩子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三、多表揚鼓勵孩子
很多人都説,父母管教孩子必須嚴格,要狠狠逼他一把。
我剛開始當老師時也深以為然,所以對學生非常嚴格,一直給學生挑毛病。
可學生們並沒有變得更好,相反,他們開始牴觸我,把我的話當耳邊風。
一位老教師跟我説:“你不能總是批評孩子,你要表揚那些做得好的孩子,讓別的孩子知道怎麼做才會被表揚。”
我聽過她的課,當學生們討論熱烈甚至開始吵鬧的時候,她會馬上表揚那些坐得端正、安靜聽老師講話的學生。
其他學生馬上安靜下來,乖乖地將雙手擺到桌上,眼睜睜地看着老師希望自己也得到表揚。
孩子的自律不是被“逼”出來的,而是被“誇”出來的。
正面管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育手段,因為每個孩子都渴望變得優秀,在父母的認可與鼓勵下,他們自然會做得越來越好。
第一、讓孩子體會到成就感。
寒假期間,督促孩子提前預習新課,背誦語文古詩詞,熟記數學公式概念。
如果孩子不願,就告訴他很多同學都不會預習,你先學了,就領先他們很多了。
等他開學後發現老師講的內容,自己一聽就懂,成績也比之前進步很多,自然會有滿足感和成就感。
第二、發現孩子的優點並表揚孩子。
家長要多觀察孩子,不僅要發現他做得不好的地方,更要發現他表現優秀的地方。
記錄孩子的優點,以及處理事情的閃光點,並且讚美表揚孩子。
在家長的表揚下,孩子會不斷提高對自己的要求,爭取表現得更好。
第三、耐心聆聽,積極響應。
孩子“懶惰”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學習環境吵鬧;被家長催促;對作業有較大把握;自暴自棄;僥倖心理等等。
家長要主動與孩子交談,引導他説出心裏話,再幫他解決問題,不要動不動就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我們既要當好孩子的好聽眾,更要當好孩子的好老師,和孩子一起摸索,一起學習,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