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999年,他擔任復旦大學校長;2001年,他擔任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校監);2004年,他創辦並擔任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他的名字叫楊福家,是著名核物理學家。
9月26日,楊福家與母校復旦大學的教授張力奮對談時,提出了四個觀點,其中的第四個,是他眼中好大學的標準。
觀點一:認清自己特點,發揮自己優點並且堅持,就不會被輕易擊敗
這個觀點來自楊福家去丹麥留學之前,曾經與其他留學生一起集中在北京培訓。他的英語口語不好,所以跟好友約定只説英文,不説漢語。很快就通過了口語考核。
看看我們身邊的教育吧。很多老師和家長,最關注的並不是孩子身上的優點,而是孩子身上的缺點。我們忙於把身上的缺點改正,卻往往忽略瞭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
有人特別強調天賦,認為人一生的成就最終取決於天賦高低;有人特別強調選擇,認為選擇比努力更加重要。但我想,無論是天賦還是選擇,都離不開“努力”這個底色。
失去了努力的天賦,會讓人感慨“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失去了努力的選擇,原本明智也會淪為平庸。
觀點二:師生探討問題時完全平等
這個觀點源自於楊福家在丹麥留學時的經歷。那時他發現周圍有很多師生在用完全平等的態度探討問題。
不知道你有沒有細心留意過,在我們的周圍,越是成就卓著、聲明赫赫的教育者,他們越是行事低調、平易近人;越是欺世盜名、狐假虎威的,反而事事高調、飛揚跋扈。
為師者願意與學生平等討論問題,能激發出學生的表達慾望,更能從學生的反饋當中得知自己教學的效果。如果一味以自己的地位去壓服學生,或者只灌輸不交流,那教育的效果多半是要打折扣的。
觀點三:沒有問題,就沒有創新
楊福家説,在丹麥,學生上課的時候可以隨時打斷老師,提問越多,越會被認為表現良好。
反觀我們的課堂,在學齡前階段。孩子們還會圍坐在桌子旁邊熱烈的討論問題。到了小學階段,課堂基本變成了老師的一言堂,學生們正襟危坐。課堂上我們特別強調規矩二字,我們不太容許學生質疑老師,更不允許學生隨意的打斷老師。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高中。真等到上了大學,教授們在講台上試圖啓發學生提問,讓孩子們針對自己講過的內容,或者是發散出其他新的想法來互相交流的時候,卻很容易發現學生們似乎已經失去了提出有價值問題的能力。
研究生階段,學生們需要選擇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具體課題。可導師們在徵求學生意見的時候,卻發現了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學生們似乎更願意讓老師來為自己制定方向,離開老師的指引,他們會變得無所適從。
當然,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更加適合小班化教學,也更加適合在教育資源更豐富的地區實施。也許我們目前不具備這麼做的條件,但不妨礙我們朝着那個方向去努力,並且進行小規模的教育實驗。
觀點四:好的大學,不談雙一流
有人問楊福家,對於雙一流建設怎麼看?楊福家説,他沒有仔細研究過雙一流,但是他認為:當世界有名的學校都公認某所學校是一流,這所學校才是一流。好的大學,學生入校後保持進步,學生畢業後就業深造也很好。
這句話説的非常到位。我們每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認知假如是100分,那麼在別人的眼裏,我們最多也就是80分。學校也是一樣,如果自認為是一流,那在其他人的客觀認知裏,最多也就是接近一流。
你贊同楊校長的話嗎?來評論區聊聊吧。
點擊頭像關注我,給家長帶來最新教育觀點,幫孩子規劃最好升學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