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618年薩爾滸之戰,明軍在與八旗軍的決戰中完敗,明朝在關外遼東地區的精鋭便被掃除一空,只能龜縮進城池堡壘中被動防禦,根本不敢出城野戰對陣。
因而,有關魏忠賢得勢期間,明朝在遼東戰場壓着皇太極打的説法,是根本不存在的。
那麼,為何那幾年的皇太極,沒有在遼東取得進一步的戰果呢?
這還得從當時遼東整體的軍事格局説起。
這還得從當時遼東整體的軍事格局説起。努爾哈赤起兵20多年,從區區13副遺甲起家,統一女真各部落、擊敗關外明軍主力,直至橫掃整個遼東平原,八旗鐵騎之聲勢空前雄壯。甚至連明朝政府內部都有許多人嘀咕起了幾百年前的那句恐怖讖語:
“女真不滿萬,滿萬則無敵”
然而,真實的情形是,努爾哈赤膨脹到這一步,也就接近到頭了。
明朝雖然丟失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但他們老朱家打從朱元璋開始就搗鼓着“高築牆、廣積糧”政策,此時又把這一招用到了努爾哈赤的八旗勁旅身上。
由孫承宗主持修建的,從山海關至寧遠到錦州的防線,猶如一個堅固的瓶塞一樣,將女真鐵騎牢牢得阻隔在了遼東這個巨大的瓶子裏。
努爾哈赤一邊有蒙古諸部落攔路,另一邊又是毛文龍的皮島基地,和親明的朝鮮李氏政權時不時牽制女真的一部分兵力,極大得限制了他的用兵時間和發兵規模。
如此一來,努爾哈赤便不免對傾巢而出的軍事行動有所顧忌,只能對着孫承宗的關寧防線硬攻死磕,直到在寧遠城下捱了袁崇煥紅衣大炮的重擊,才悻悻離去。
如此一來,努爾哈赤便不免對傾巢而出的軍事行動有所顧忌,只能對着孫承宗的關寧防線硬攻死磕,直到在寧遠城下捱了袁崇煥紅衣大炮的重擊,才悻悻離去。這段時間,明廷內部正值魏忠賢權勢熏天之際。
魏公公雖然在歷史形象上名聲不太好,但遼東戰局一度趨於穩定的戰略相持狀態,與這位九千歲所起的客觀作用,倒還真有些分不開的關係。
魏忠賢所屬的閹黨,並非全部是身上無根的宦官太監。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是一幫與東林黨在政治、經濟主導權上面,存在着激烈競爭關係的齊、楚地區官僚士子。文官如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的崔呈秀,武將如執掌錦衣衞指揮大權的田爾耕,文化水準和武力值,均不在標榜道德正宗的東林黨之下。
再加之又有天啓皇帝的乳母客巴巴,與魏忠賢結成聯盟,把持控制整個後宮。閹黨的勢頭,確是在一段時期內,牢牢得壓制住了與其對立的東林黨。
再加之又有天啓皇帝的乳母客巴巴,與魏忠賢結成聯盟,把持控制整個後宮。閹黨的勢頭,確是在一段時期內,牢牢得壓制住了與其對立的東林黨。魏忠賢的看家本領,是“搞錢”。
要説太監“搞錢”,也並非魏忠賢的首創。萬曆皇帝在位那些年,就曾經派出身邊的親信太監,散佈到全國各地的鐵礦、銀礦、鹽池、絲綢織造等自然資源富集的地區,以“礦監”的名義監督收取商業税。
而這些被收税的對象,大多是江南一帶的大地主、大工場主。他們的代言人,就是與他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東林黨人。
拋開東林黨人對閹黨的道德攻伐,實際上他們最為咬牙切齒的,是魏忠賢利用手裏掌握的國家機器,對江南地區死命的經濟“壓榨”。
國庫有錢了,明朝硬是用錢堆出了一支關寧鐵騎,把彪悍的滿洲八旗牢牢得擋在了山海關之外。
國庫有錢了,明朝硬是用錢堆出了一支關寧鐵騎,把彪悍的滿洲八旗牢牢得擋在了山海關之外。皇太極這邊,也覺得原先努爾哈赤傳下來的那套班子和制度,已經到了百尺竿頭難以更進一步的瓶頸階段。
於是,皇太極在繼續依靠頻繁出兵劫掠土地、人口和財富的同時,分出了極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內政佈局調整,以及蒙古、朝鮮兩個方向的戰略空間開闢上面。
在皇太極的主導下,滿洲八旗進行了一系列漢化改革。
經濟上,他一改努爾哈赤劫掠人口充當奴隸的政策,授予版圖內的漢人“民户”地位,讓他們成為滿清政權下的個體農民。自耕農有了積極性,不僅糧食生產有了大幅度提升,而且更是大大緩和了漢民與滿人之間的矛盾。
政治上,皇太極也在着手解除貴族勢力攝政、汗王權力分散的矛盾。幾年間,原先同皇太極一同理政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先後被解除實權。大權集於一身的皇太極,繼而採納范文程、洪承疇等漢族官員的意見,效仿明朝設置禮、户、吏、刑、兵、工六部,分別管理國家行政事務。
政治上,皇太極也在着手解除貴族勢力攝政、汗王權力分散的矛盾。幾年間,原先同皇太極一同理政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先後被解除實權。大權集於一身的皇太極,繼而採納范文程、洪承疇等漢族官員的意見,效仿明朝設置禮、户、吏、刑、兵、工六部,分別管理國家行政事務。除了這些,皇太極最為直觀的功業,還是在突破明朝、蒙古、朝鮮的包圍圈上頭。
對於效忠明朝的李氏朝鮮政權,皇太極曾先後兩次率軍入侵,迫使朝鮮與明朝斷絕往來,承認滿清的正統地位。
蒙古方面,皇太極軟硬兼施,首先採取軍事恫嚇、政治聯姻等手段,將科爾沁、喀喇沁等蒙古部落拉到滿清一方。對於號稱正宗“黃金家族”一脈的林丹汗,皇太極則帶着歸附的蒙古部落,幾次征戰給予徹底消滅,統一了漠南蒙古。
從此,滿清政權開闢出了取道蒙古,直接威逼明朝首都北京的進兵路線,關寧防線成了一道華麗的擺設,任由滿洲八旗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從此,滿清政權開闢出了取道蒙古,直接威逼明朝首都北京的進兵路線,關寧防線成了一道華麗的擺設,任由滿洲八旗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而此時崇禎治下的明朝呢,由於魏忠賢的閹黨勢力被清除,東林黨逐步佔據了整個官僚集團的主導權和話語權,所以已經幾乎不能從江南地區的大地主、大商人中收到賦税。
鉅額的軍費開支,被分攤到了赤貧的底層農民身上,加上連年旱災帶來的顆粒無收,終於激出了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
明朝陷入關外、關內兩線作戰困局,軍力、財力日漸枯竭,直至被放幹最後的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