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庫起義——彝族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

民主改革以前,涼山彝族地區還保留着奴隸制度,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激烈異常,廣大被壓迫的奴隸羣眾,為了掙脱枷鎖,進行了無數次的反抗鬥爭。

拉庫起義——彝族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

1914年,位於冕寧縣西北角雅礱江水流三曲北端的窩堡(今窩堡鄉)爆發了震動大小涼山的奴隸起義。是年為甲寅虎年,彝語謂虎年為“拉庫”,故稱“拉庫起義”,也稱之為“拉庫改漢”。當時,窩堡還保持着奴隸制度。奴隸主除利用傳統方式對所屬奴隸壓迫剝削外,還採用殘忍的手段奴役折磨奴隸。有的奴隸被當成牲畜一樣祭祀;有的奴隸被繩索穿鼻,供奴隸主兒子玩耍;有的奴隸被以“偷盜”為名在油鍋中“檢驗”清白而致殘。

拉庫起義——彝族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

拉庫起義——彝族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

窩堡地區當時是藏、彝、漢三種民族的雜居區,藏、漢族為封建制。面對奴隸主的種種暴行,被壓迫的彝族羣眾渴望獲得人身自由,渴望砸碎束縛自身的奴隸鎖鏈。1913年12月15日,達久布楚、馬日什曲、曲木卡爾、曲木阿説等人秘密串聯,吃血酒、鑽牛皮,對天盟誓,準備發動起義,推翻奴隸主統治。起義得到窩堡一帶漢族、藏族羣眾的支持。同時,他們還串聯了冶勒、大橋的彝族羣眾,並派人到冕寧縣衙門告狀,求得官府支持1914年2月,100多名起義羣眾攜大刀、長矛、土槍、土炮在俄佐巴甫(清代“西番”伍氏百户駐地,今稱作“白湖”,為窩堡鄉政府駐地)集會,舉行武裝起義。部分奴隸主被殺,餘者逃竄。

拉庫起義——彝族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

勝利的起義羣眾與藏、漢兩族人民,宰殺牲畜,共同歡慶翻身解放。起義羣眾將外逃奴隸主的土地和財產沒收分配,許多人打高灶,供奉天地神祖,開始過上自耕自足的生活。起義成功後,大橋、拖烏、三埡、彎壩(今九龍縣)及越嶲縣等地紛紛響應,為擴大力量,並得到漢族封建官僚支持,起義者派代表攜銀赴越嶲前五營漢軍處,向統領張英求援。當時正值辛亥革命成功,康區“改土歸流”高潮之後,張英受銀後表示支持。張英隨即派營官費建侯前往冕寧進駐凹古腳(今冕寧縣回龍鄉),二營中哨哨官李樹繁駐軍大橋,配合起義。外逃奴隸主不甘心失敗,互相糾集,一方面聯絡涼山地區的家族和其親戚家支勢力,組織武裝力量對起義羣眾進行反撲;一方面湊集銀兩賄賂封建官僚,圖謀其支持。冕寧北部拖烏、冶勒、結尾等地上千名起義羣眾將當地奴隸主圍困在大鹽井的勒帕溝(今彝海鄉勒帕村)。奴隸主們遂推舉代表攜銀3000兩,連夜翻陽落雪山到越嶲漢軍前五營向張英行賄。張英受賄後一改支持起義者的態度,一面令李樹繁停止支持起義,一面派參謀易濤、周繼涵和副官陶仙橋等赴大橋,調停和解,迫使起義隊伍撤離解散。結尾村的奴隸主趁機反撲,起義首領賈玉三被殺,起義隊伍終因力量懸殊戰敗。其餘奴隸主亦紛紛反撲,致使冕寧北路一帶重受奴隸主統治。1915年6月,外逃的窩堡奴隸主糾集武裝力量,捲土重來。首次進攻被起義羣眾擊潰。10月,奴隸主改變戰術,將武裝力量埋伏山上,由當地奴隸主之子趁夜打死兩名起義羣眾。正當起義羣眾聚集為死者哀悼之時,奴隸主武裝包圍起義羣眾。激戰一晝夜,起義羣眾撤至雅礱江西岸,與奴隸主武裝隔江對峙鬥爭了三個月,最終以失敗告終。這場影響大小涼山的“拉庫起義”,歷經一年半,終因奴隸主和封建官僚的狼狽勾結,折戟沉沙,宣告失敗。【整理自冕寧縣史志辦編寫的《中國共產黨冕寧歷史(第一卷)》】,記者 楊發超 伍忠明。編者有所改動。來源:彝族人家投稿、爆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49 字。

轉載請註明: 拉庫起義——彝族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