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李建安:破解地方高校投入不充分矛盾 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

全國人大代表李建安:破解地方高校投入不充分矛盾 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

人民網長沙3月8日電 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實現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轉變,關鍵在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而教育經費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入結構,長期採用的是突出重點、做大做強985、211及“雙一流”高校的策略。

全國人大代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院院長、民建中南林科大支部主委李建安認為:大多數省屬地方高校的投入得不到充分保障,成為這些高校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提升的一大制約因素。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於進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撥款水平的意見》相繼發佈,地方高校學生人均財政撥款基本達到1.2萬元。這一標準是當時各地根據國家辦學條件基本標準和教育教學基本需要制定的,經過10年後,雖然地方高校生均撥款有所增加,仍然趕不上辦學成本提高的速度。

據有關機構測算,我國目前生均培養成本約為2.2萬元,2018年全國高等教育一般預算生均經費支出為2.10萬,加上學生繳納的學費平均約0.45萬元/生,全國高校平均收入超過了培養成本,但仍有超過1/3的省(區、市)高校收入不能完全覆蓋成本,還要爭取其他資金來源補貼培養支出。

以湖南省為例,2017年、2018年、2019年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2所教育部管理高校依次為2.89萬、2.90萬、2.86萬,而27所省屬本科院校依次為1.68萬、1.61萬、1.65萬,僅相當於前者的58.1%、55.5%、57.7%,差距明顯。

“受困於財務壓力,一些地方高校再度陷入發展困境,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要麼新增債務求發展,要麼犧牲辦學條件、老師待遇和教育質量保生存,與部屬高校的差距還在拉大。”李建安表示:加上近年來地方高校面臨雙一流建設、本科教學質量提升工程、研究生擴招等多重發展壓力,很多學校多年赤字預算,債務風險逐年積聚,又形成了一批“困難高校”。

站在高等教育的公益性,靠高校自身很難破解資金投入不足的結構性矛盾角度,李建安建議:建立與高校生均培養成本相適應的公共經費投入保障機制,調整優化高等教育投入結構,財政性投入向地方高校和中西部傾斜,將地方高校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投入,提高到與部屬高校基本相當的水平,促進高等教育協調均衡發展。

同時,對地方高校因為財政性投入不足積累的債務,開展一校一策精準化債工作;出台優惠政策和激勵辦法,引導社會捐贈投向“困難高校”,增加“困難高校”內生髮展動力,幫助“困難高校”擺脱發展困境。(林洛頫 夏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31 字。

轉載請註明: 全國人大代表李建安:破解地方高校投入不充分矛盾 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