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兒有白吃的飯

哪兒有白吃的飯

圖/肖振鐸

文/葉傾城

一個跟我學語文的女生突然問我:“做沒有結果的努力,有意義嗎?”

我很詫異:“哪些努力沒有結果?”

她反問我:“學了這麼多知識,語數外,背了那麼多唐詩宋詞,用上了什麼?還有課外的才藝,學一項丟一項,鋼琴也丟了,羽毛球也丟了……結果在哪裏?”

這個問題我也問過自己。

我是學理工的,大一的高等數學給了我當頭一棒,而且是每天、每節課、每道題……一棒又一棒:我理解不了,我不會做,我絞盡腦汁也無濟於事。大學物理、理論力學、流體力學……每門都會讓我哭——我大學一畢業就轉行,從來沒進過製造業。

我用了四年時間,來學這些永遠用不上的知識,有意義嗎?當時我覺得這更像是一種自我詛咒。

多年後,我對心理學有興趣,參加了一些培訓。學到智商那一部分,一位同學無論如何也不理解各種智商人羣的數量是怎麼確定的。我便解釋給他聽:陰影部分的面積與全面積的比,就是此智商人羣與全人羣的比。陰影面積如何算出來的呢?用微積分呀——話一出口,我大吃一驚,我竟然還記得微積分,而且,居然在工作中用上了。

到這個時候,我才來檢點知識在我一生中的作用:炒菜的時候,知道火焰哪裏温度最高,是中學化學的內容。開空調的季節,知道空調葉往哪個方向,室內降温效率最高,是中學物理的內容。在傢俱城,除了挑挑花色木質,還能挑挑構造,這個站不住、那個不能承重,這是理論力學、結構力學、材料力學的共同作用。

這都不是我想學的東西,我學到的也極其膚淺,然而它們,出我意料地,在生活裏派上了用場。

小時候學過一個成語叫“功不唐捐”,長大後才明白其中的智慧。

我對女生説:“就像養小孩,給孩子吃飯,如果不能立竿見影,一頓下去長三斤,白吃了。”

她回我:“開什麼玩笑,怎麼可能。哪兒有白吃的飯,一口吃不成個胖子,都是一口一口吃出來的。”

有些食物,強健我們的骨骼,有些明亮我們的雙眸,有些富含維生素C,有些有胡蘿蔔素……從小到大,吃過無數碗飯無數盤菜,真的説不出,哪些化為當時的能量,哪些成為終生的儲備,又有哪些,排泄了出去。但需要去分辨嗎?

知識亦如此,學生時代,其實所學的一切都叫做“常識”“基礎”和“初步”。同樣的,其實我們也都未學過鋼琴,只學過鋼琴初步;從未學過繪畫,只學過繪畫初步……但不經過初步,如何能到高精尖?

這些知識,就像磚瓦木料,靜靜地等,等你要搭建知識大廈的時候。而所有的知識,也在共同餵養哺育你,讓你聰明睿智,成為未來的你。

長腦子就像長身高一樣,有時候,對知識和食物,非得來者不拒、多多益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20 字。

轉載請註明: 哪兒有白吃的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