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再次發文回應張雪峯言論:我的微博標題就是想請張雪峯到廈門吃碗沙茶麪,我對張雪峯老師充滿尊重,更感佩他站在普通家庭立場貼心為考生與家長提供建議的善意,他為平民着想,最為難能可貴。我在文中也特別寫道:要尊重考生與家長現實的關切與考量。
我再次重申:一個給排水專業畢業的自媒體人,他的粉絲比傳播學的教授還要多,既要謙卑地承認這是現實,更要虛心地向人家學習。
我微博的中心思想就是兩個“自己”。作為考生和家長,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己做出判斷和選擇。而作為新聞傳播專業,則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我的核心觀點是:張雪峯的提問很有價值(幫助新聞傳播專業反思),張雪峯的答案則未必要輕信(根據自己的情況想清楚再信)。
我知道張雪峯的“把人打暈”是一個梗,類似一種誇張的語氣詞修辭。我不過是想跟他一起玩這個梗。如果我和他同台對話,我笑眯眯地接着張雪峯的話一開口:“首先我不建議把誰打暈,因為打暈了,那就真的不清醒了”估計會有一陣大笑與掌聲。但文字表達沒有表情與語氣,有的人聽懂了,有的人沒聽懂。唉,算我傳播失敗。
有網友問我要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就業的數據,我是一名普通教授,沒有相關數據。我只知道我自己的研究生,每年我要花一個學期的時間,幫助一屆一屆畢業生就業。畢業季是我與他們互動最多的時候,我過問他們的讀博或就業,比我過問他們畢業論文還多。幾乎每一位研究生跟我都有這樣的“患難之交”,他們每一次崩潰都會第一時間找我,所以我能感同身受他們就業的艱難。
但幸運的是,每一屆畢業生最後的結局都不錯,考公、進公司都有,大部分在公司的起薪都是20萬到25萬加。我自己曾經是小鎮青年,我的研究生大都跟我出身一樣,幾乎都是普通家庭,是工薪階層與農民家庭,大城市極少極少,絕大部分都來自小鎮。今年畢業典禮,他們的家長也來了,我第一次和家長們見面,他們都跑來要跟我與他們的孩子合影,看得出孩子是他們的驕傲,很多家庭的經濟隨着孩子的畢業會開始改變。我為他們由衷高興。
我的學生好些是理工科轉過來的。我從來不歧視非新聞專業的本科生考我的研究生。本科階段,我們新聞學院每年都有包括理工科在內的大量同學轉專業進來,我幾乎沒有聽到新聞學院的學生要轉專業出去,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無論是薪水,還是轉專業,以上這些都不足為據。我們是985高校,跟張雪峯建議的二本學生實際情況不同。
有網友質疑我有什麼成果。我沒有什麼成果。認真上課、好好教書,算不算成果?作為一位普通老師,其實我改變不了什麼。我只是儘可能地做好兩件事情:一個是儘可能地上好每一門課,堅持每一門課都最後一個離開教室。另一個是儘可能地幫助自己的學生就業,在他們最困難和最關鍵的時刻,陪伴他們,和他們在一起。
知識分子因為熬夜的習慣,常常晚起,不小心就會得抑鬱症。我的建議是每隔一段時間不妨凌晨三四點就起來,穿過這個城市。你會發現謀生的人們早就在忙碌,是噼噼啪啪、吱吱嘎嘎的各種勞作聲,讓這個城市甦醒。看着早餐包子鋪那呼哧呼哧冒出的縷縷白氣,你就會明白一個城市的活力是由底層人啓動的,這就是彌足珍貴的煙火氣,它可以治癒一切心理病。無論是學新聞、教新聞或做新聞的,都不要忘了這煙火氣。
好多學生為網上罵我的話而感到難過。我叫他們不必難過。罵我的人,可能是從另一個處境、用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更可能是他們也許心裏苦。誰在人間不辛苦?莫忘世上苦人多。
讀書不易,就業不易,生活更不易。對於民生這個大問題,一個專業的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想堅持的就堅持,能做到的就做好,該幫人處且幫人。在冬日裏,你遠遠地朝對方呵一口暖暖的白氣,你温暖不到別人,但至少可以讓別人看到温暖。
沙茶麪裏有煙火氣,也有暖暖的白氣,這是我邀請張雪峯老師吃沙茶麪的初衷。但現在網上的討論過熱了,熱得彼此都聽不進對方的聲音。那就還是降降温吧,等時過境遷,海風拂面,還是希望有機會聽着潮聲,面對面向張雪峯老師討教。張老師成於煙火氣,新聞傳播專業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尤其是帶有煙火氣的聲音。
【來源:涉事人賬號】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