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在不同階段需要掌握各種方法,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積累的經驗以及方法論是產品經理成長的關鍵。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時間出發,結合多年經驗,闡釋了自己對於產品經理不同發展階段思維模型的理解,包括三個思維:週期思維、相對思維和工具思維,與大家分享。
不知不覺我已經快30歲。
做產品這件事雖然從高三暑假折騰手機ROM開始,但正式的產品經驗,剛剛即將滿五年。五年是產品人普遍的第一個大週期,在五年左右這個時間點,處在什麼樣的環境、做着什麼樣的產品,基本決定了後續的發展方向:做B端的不太可能突然轉到做遊戲研發,做社交、社區的也不太可能放棄C端的理想。方向更確定了,機會也收緊了。一般的10人產品團隊,不太可能全部招5年以上經驗的PM,都會新老搭配,以建設人才梯隊,最大化效率。
這五年我做得如何呢?不能説好,也不能説不好。做得好的PM已經在5年之期,升上了管理崗位,再好點的已經作為產品總監站在了發佈會上,發佈某閃。對比和他們發展路徑的不同,也覆盤了自己前五年的一些決策,不乏一些很好的機會:比如應屆畢業的時候可以堅守遊戲數值策劃方向,當時和我配合的系統策劃目前已經是一線工作室的主策了。但覆盤也是有周期的,放在五年週期來看,也許是更好的選擇,但放十年,就未必了。
所以,對錯都是相對的。無需過分在意自己過去某一個週期(3年、5年)內的選擇,多看看自己做對了哪些事,並把這些經驗應用到下一個週期內,才是覆盤的意義。
關於做對的事,背後都有我的邏輯和思維。這些思維,放在一兩年前的我,是絕對不會拿出來説的。原因是它們實在太寶貴,以至於無數次救我於窘境,人性之中多少還有些吝惜,其次有些關鍵點我還沒有檢驗到,擔心傳訛。但到了五年之期,它們都漸漸清晰,而我也在重新思索下個週期新的寶貴思維,所以不妨拿出來幫助後來人,也照亮自己前路。
第一個思維其實就是上文所隱含的思維,即週期思維週期思維相信大家都在很多內容裏面見過,比如講產品的二次增長曲線、講躍遷、講轉型,都會用到類似的理論。幸運的是我很早就認知了週期,也做了一些有用的決策。
比如當我4年前開始產品寫作時,我已經預判到了這會是一件蠻難的事情,容易露怯不説,還很難衡量價值,一直在懷疑自己如果花時間去做別的事情,會不會收穫更多。但我説服自己的一個核心點就是:不出意外當我到了下個產品週期(五年之期),我將會在某個領域深耕,就像從本科到碩博一樣,我的認知將更加深化,但很難在廣度上拓展,所以如果我想做一次產品知識的廣泛梳理,我最多隻有五年時間。
所以我用週期思維,看到了一個決策的稀缺性,而稀缺性彷彿一期一會,這給了我極大動力去把它落地。結果也證明是對的,我在4年期左右出版了一本通識類、新手向的《產品高效攻略》,作為一個總結。而花最多時間去研究前人產品方法論、經典書籍的,也就是那麼兩三年。
橫向對比此刻的產品方向兼職寫作者,你會發現主流創作羣體依然是3年左右的PM,5年以上的寥寥。所以外行會覺得,剛入行三年,怎麼有資格輸出、指導別人?但經過上面的例子你會發現,正是這些人才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做產品方法論廣度的拓展和思考,他們的付出是非常有價值的。
總結週期思維的價值就在於,你能夠不以永恆為標準去看一些事情,從而發現一些機會點的稀缺性。當你覺得總有時間去和親人團聚,總有機會去重新開始,你就永遠不會踐行一些困難且正確的事情,這一點望諸君謹記。
第二個思維是在決策之後的落地層面,我稱之為相對思維這裏我講講我那本書名字背後的故事。之所以把我的產品書籍命名為《高效產品攻略》,其實每個字都是斟酌再三的。最後定下來這個名字,核心就在於高效和攻略兩個詞。攻略比較好理解,早年玩過單機遊戲的都知道,我們遇到一個陌生關卡的時候,總喜歡先看攻略,去找到那些坑和最佳的通關方式,所以攻略的含義在於:這不是一本大而全的字典,也不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專著,其核心就是便捷且有針對性,能夠讓看完的同學,迅速通關產品新手期。
而高效其實是我一直推崇的價值觀,以有涯之生求無涯之知,殆矣。放眼當前的產品書籍,其中大而全的無非都是全職寫作者和機構創作的,而兼職寫作者受限於精力,往往只能從某一角度去提供價值。
大而全的書籍往往官方且權威,而產品屆最需要質疑的就是權威,因為發展太快,且形勢複雜,權威很難時時奏效。我們無限崇拜的權威,在某些方面也遭受極大質疑,比如微信、360等衍生的產品方法論。所以如何能夠迅速掌握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的關鍵思考,是非常有價值的。
所以相對思維其實是:你並不需要面面俱到地做到每一個領域的最佳。比如我的實體建模能力、增長實驗能力其實不算優秀,但用户研究、產品架構、平台運營能力還算突出,這是我獨有的經歷中曾經面臨的問題,對我能力模型的塑造。
不需要做到全盤皆優,只需要在你每一步面臨的競爭當中,找到那些關鍵點,在這些點上,能夠做得比其它人相對稍稍出眾一些,即可。
相對思維,就是我所講的高效攻略內核,認知到這一點,你會更懂我為何如此推崇高效,也能看到更多捷徑。
第三個思維是提效層面的,既然要高效,就需要藉助工具人類相比於其它物種,有更多的智慧。而智慧的表現形式,就是工具的使用。我很喜歡鑽研工具、體驗工具產品。一個工具產品的背後,一定是某種思維和方法論。
工具產品用多了,看多了,對交互設計的感覺和產品洞察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在對flomo的研究中,我會對它的時間線和信息結構產生興趣,進一步看了很多少楠的博客,學習了很多他對於工作流的解讀。在嘗試使用隨機漫步等功能後,更直接地感受到了這種工具和方法論對我的提效。進一步還拓展了社交圈,認識了很多少楠身邊的朋友。
有了對廣泛工具產品的深入研究,我很少會面臨工具選擇的困擾,幾乎很快就能發現一個工具的設計思路和痛點所在,加上工作中對業務的瞭解,還對很多內部工具提出了最終被採納的建設意見。這個過程,讓我產品設計能力成長速度飛快,大家不妨實踐一下試試。
最後做個總結:
以上三點算思維也好,學習方式也罷,是真實發生在我身上的一手經驗。總結起來就是:
- 看清自己的週期,在每個週期內,做最稀缺和價值最大的事情。
- 追求相對勝利,把有限的資源投到能相對脱穎而出的方向。
- 研究工具,從產品設計倒推理念和方法論從而獲得深度洞察的能力。
這三件事對於PM來説,尤其是在頭五年的週期內,尤為重要,足夠幫助解決進階路上80%的case。
未來的我作為面臨的是更大且更復雜的問題,比如拋開產品設計層面,如何定義商業模式並推動組織優化;比如拋開用户體驗,如何權衡商業價值;比如不僅僅面向用户,如何推行自己產品理念向諸多運營、業務角色落地。
在這個實戰的過程中,我還會有新的思考,等這些思考點不斷被印證,我還會跟大家交流。當然這個週期不會太久,如果你有難解的問題,歡迎留言,我會整理我的思考跟你交流。
做產品是一個一往無前的過程,沿途有風景也有錯過,常常總結,且行且珍惜。
#專欄作家#花生醬先生,微信公眾號:產品之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金融業資深產品經理,對職涯規劃與個人發展有豐富經驗,產品涉獵廣泛,ERP、金融領域較多。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