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宰相李鄘為何位極人臣了卻堅決不上班
前言
在明君當朝、太平盛世的年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高位,是眾多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夢寐以求的職場巔峯。
但是,在中唐時期,有這麼一位讀書人,竟然連已經到手的宰相之位都百般推辭、消極怠工,而且還因此受到後人的推崇,這又是為什麼呢?
智鬥叛首,臨危不懼
從前,中唐時期有四個年輕自負的讀書人,以他們的姓氏合稱為“楊穆許李”。他們就是:楊憑、穆質、許孟容、李鄘。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李鄘。他雖然姓李,但出身江夏李氏,並非宗室,家族定居廣陵。
唐代宗大曆年間(766年—779年),李鄘中進士,在書判考試中被評為高等,被任為秘書正字,後被朔方節度使李懷光所闢,累遷為監察御史。
但是,唐德宗年間,發生了奉天之難。李懷光雪中送炭,率軍勤王,及時為德宗解了圍,可以説,如果他晚來幾天,唐朝就提前殺青了。
然而,在奸人們的陷害和挑撥下,興元元年(784年),李懷光對德宗也不敢信任,竟然也走上了叛亂的不歸路,起兵奪取了河中軍,有與叛首朱泚合流之勢。
然而,他看似勢頭兇猛,畢竟只是意氣用事,對叛亂沒有充分的準備和具體的規劃,手下也多有因為忠唐而陽奉陰違者。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鄘全家不幸落入舊主李懷光之手。正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但李鄘知道自己怕是無法脱身了,於是決定為自己的家人做點什麼。於是他對李懷光説:“我哥在洛陽病了,我娘想念我哥。”
不就是老太太想兒子了嗎,多大點事?李懷光沒有攔着的道理,只提了一個要求:只有老太太一個人去,李鄘的妻兒不能跟去。
但是很快他就得知,李鄘的妻兒還是一起去洛陽了!
我説話不管用了是吧!氣得他把李鄘喊來,大罵一頓!
但是李鄘卻淡定地説:“我李鄘在軍中不能侍奉老母,但是我妻子又不是軍中人,她侍奉婆婆,天經地義啊!”
李懷光畢竟是個大老粗,論講道理,哪是李鄘的對手?他當初徵辟李鄘,不就是因為李鄘文才好嗎,到頭來,卻擺了自己一道——而且,也不是最後一道。
同時被李懷光劫持的還有前宰相高郢,與李鄘同病相憐。唐朝廷派名將渾瑊來平叛,李鄘和高郢就和他通信,勸説他不要以孤軍硬拼,還泄露了李懷光的軍情,感動得德宗賜下親筆詔書慰勞。
既然做了地下黨的工作,得到了地下黨應得的褒獎,就要做好像地下黨一樣犧牲的準備。
貞元元年(785年),李懷光發現自己手下的都虞候呂鳴嶽和唐朝名將馬燧有來往,就殺了呂鳴嶽全家,還把李鄘、高郢也揪了出來。自己提拔的人卻屢次背叛自己,李懷光心態崩了,集合軍隊,對二人進行公審,是殺是剮就看士兵們對內鬼能有多寬容了——你不是文人嗎,秀才遇到兵,就算你再有理,看你怎麼説得清。
然而,李懷光似乎對自己慧眼識人的能力不那麼自信,因為事實證明他又低估了李鄘的口才——“鄘詞激氣壯,三軍義之”——李鄘竟然臨危不懼,慷慨陳詞,説得士兵們都感動了!
雖然事實上是李懷光掌握李鄘的生死,但士兵感動了,李懷光就被動了,當眾處決內鬼的事只能放一放。李鄘和高郢逃過一死,暫時委屈一下吃會兒牢飯。
李懷光很快敗亡,馬燧解救了他們,對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上表以李鄘為從事。然而他們合不來,李鄘離開了馬燧,去洛陽和家屬團聚了。
卻又有山南東道節度使、宗室名將曹王李皋,準備了禮物來請他出山。於是他又做了李皋的從事,被李皋表奏為兼殿中侍御史。後來,他又被召回京城長安,任吏部員外郎。
叛亂已平,在朝為官的李鄘自然也就安穩地過了十多年太平日子,直到貞元十六年(800年),風波又起。
徐泗濠三州節度使張建封去世了,朝廷已經安排了繼任人選,但徐州軍不幹,殺了暫領徐州事務的判官鄭通誠、大將段伯熊等數人,扣押監軍宦官,擁戴張建封的兒子張愔為兵馬留後,甚至還打敗了朝廷派來鎮壓的軍隊。所謂兵馬留後,其實就是預備節度使。
德宗決定派一個不怕死的人為徐州宣慰使,顧名思義,就是去安撫徐州軍情,而李鄘就是現成的人選。
李鄘到徐州後,傳達聖旨,向徐州軍陳説禍福,説得他們不但不敢對他動手,還釋放了監軍並且復其原職。名義上是徐州亂軍之首的張愔知道李鄘代表朝廷,也趕緊寫了一篇表章,請求李鄘轉交,希望朝廷理解他的苦衷,畢竟他一定程度上也是被脅迫的。
然而李鄘不是那麼好糊弄的,他從細節處發現張公子的態度有問題,於是表態:請您重寫!
説是重寫,其實也就是一個稱呼問題。這位張公子似乎對自己被脅迫這事認識得並不夠深刻,甚至還有點甘之如飴,竟然在表文中自稱兵馬留後,這在代表朝廷的李鄘看來,當然是不作數的。等張公子改正了錯誤,李鄘就愉快地同意轉交了。
徐州軍變的結局是,雙方各退一步,朝廷認可張愔為徐州團練使,但泗、濠二州以後歸淮南軍管,徐泗濠這個藩鎮取消了。李鄘也算圓滿完成任務,回朝升官當了吏部郎中。
鐵腕行政,府庫充盈
德宗駕崩後,繼位的順宗因為身體不好,在位很短,只有半年多,但還是抓緊時間提拔李鄘做了御史中丞。
憲宗登基後,李鄘任京兆尹。元和元年(806年)二月,改任尚書右丞。
但是,自從李鄘離任,京兆尹一職就像遭了詛咒一般,才大約半年時間,連續三任京兆尹鄭雲逵、韋武、董叔經都死在了任上。不知是不是這個緣故,到了八月,長安的匪患已經很嚴重了,於是李鄘又被重新任為京兆尹。
正所謂,亂世須用重典,李鄘整肅奸暴,樹立威望。元和二年(807年)六月,他又被拜為檢校禮部尚書、鳳翔隴右節度使、鳳翔尹。
鳳翔節度使,治所在鳳翔府,現在的寶雞,基本就在京城家門口。之前擔任此職的多是武將,受人之際,還兼任“神策行營節度使”,赴任前還要先去神策軍拜見中尉。神策軍原本是朝廷禁軍,但因為經歷了奉天之難,唐德宗對宦官的信任超過了文臣,把神策軍交給了宦官指揮,神策軍中尉自然也是宦官。
李鄘作為文臣受此任命,覺得不妥,上表請求只擔任鳳翔隴右節度使,不兼任和神策軍掛鈎的職務,獲准。
元和四年(809年),宰相裴垍指河東節度使嚴綬無所作為,推薦李鄘代任。不久,李鄘也被召回,任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充諸道鹽鐵轉運使。
憲宗有志於削平藩鎮勢力,重樹朝廷權威;成德軍節度使王承宗因系擅自繼任且不遵朝廷命令,成為了他的重點打擊對象。他任命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左、右神策、河中、河陽、浙西、宣歙等道行營兵馬使、招討處置等使,統軍討伐。
如前所述,吐突承璀是宦官。李鄘覺得不妥,和度支使李元素、京兆尹許孟容、御史中丞李夷簡、諫議大夫孟簡、給事中呂元膺、穆質、右補闕獨孤鬱及其他諫官段平仲等都在延英殿表示反對。同時和他們一起的還有一位諫官,名喚白居易。
但是,憲宗並沒有被他們説服,只是在任命吐突承璀的時候去掉了四道兵馬使的職銜,又將行營招討處置使降為了招討宣慰使罷了。
元和五年(810年),李鄘任檢校吏部尚書,兼揚州(淮南軍部)大都督府長史,充淮南節度使。
這已經是李鄘管理的第三個藩鎮了。他治理藩鎮的手段簡單而粗暴,不僅一如擔任京兆尹時那樣用重典,而且敢於破除舊制度。他在朝時也傾向於嚴格執法,衢州人餘常安為報殺父、叔之仇,殺死同鄉謝全。雖有刺史元錫奏請輕判,李鄘還是堅持判了餘常安死刑。
可能有細心的朋友注意到了,李鄘做了兩次京兆尹,他的小夥伴許孟容也做了京兆尹,事實上,他們的另一位小夥伴楊憑也做了京兆尹,就是許孟容的前一任。年輕時的楊憑愛好交遊,崇尚氣節,但是相比之下,他的任期不那麼光彩,他是因為以前當江西觀察使時的一些貪贓枉法的事被政敵李夷簡扒了出來而被貶的。而當時負責查案的,正是李鄘和大理卿趙昌。
楊憑的知名度並不大,但他有個大V級別的女婿柳宗元。
李鄘主張嚴格治理的好處當然是立竿見影的,而壞處也顯而易見,重典之下,人心惶惶。李鄘在之前的兩個藩鎮都幹不長,就是這個原因。在淮南,他的行政風格造成的負面問題更嚴重了,他的軍吏狐假虎威,甚至冤殺好人,而參佐們根本無力阻止,他這個領導當然也少不了收到一些罵聲。
但是,這次他的任期卻比以前都長,期間還被加了一個檢校左僕射的榮譽職位。
至於原因,那還得從憲宗的削藩大業説起。
憲宗這次要削的是在父親淮西彰義軍節度使吳少陽死後擅自繼任的吳元濟。削藩也是燒錢的活,打着打着,朝廷沒錢了,就向藩鎮要錢。李鄘因為治理有方,府庫充盈,起了模範帶頭作用,最後朝廷能頂着反戰輿論撐到戰鬥勝利,當然要記李鄘一功。
當時還有另一位跋扈軍閥平盧節度使李師道,前面支持王承宗,後面支持吳元濟,一心一意和中央過不去。為了防禦他,李鄘從楚州和壽州調集了兩萬軍隊。
也正是因為淮南府庫充盈,調兵遣將的鉅額支出李鄘全靠自己就能應付,不花國家一分錢。
堅辭相位,晚節得保
元和六年(811年),大宦官吐突承璀失勢,被貶為淮南監軍,到李鄘的地頭上班了。雖然李鄘針對過他,但他也沒了和李鄘叫板的資本,於是相安無事。
也可能吐突承璀本來就大人有大量,並沒有太記仇。因為三年後,他東山再起,回到長安,便不計前嫌地推薦李鄘當宰相。
元和十二年(817年),李鄘接到任命,回朝拜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宰相頭銜,他要當宰相了!
但是,當僚屬們為長官入相而準備奏樂慶祝時,他卻哭了。
不管他年輕時是否曾有過當宰相的抱負,對他來説,智鬥李懷光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他已經老了,對當宰相沒興趣了,只想死在節度使任上。他治理淮南已有七年,沒準都治理出感情來了。
除此以外,他不想當宰相還有一個理由:他不希望別人説他這個宰相是被宦官推薦上去的!
既然打心底裏不想做,積極性和動力自然也就無從談起。這次回朝拜相之路,李鄘走得不情不願、慢慢騰騰,捱了兩個月才回到長安;而且這個宰相,他説不當就不當,一回京就稱病不出躲在家裏,不去面聖,誰來探病都不見,宰相該乾的活當然也是一樣也不幹,唯一有動力堅持做下去的事就是打辭職報告。
三個月後,憲宗服輸了,改任李鄘為户部尚書,改任李夷簡為宰相。元和十四年(819年),李鄘改任檢校左僕射,兼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也就是去洛陽上班,因為擔任的其實都是閒職,所以基本就是在洛陽退休了。《舊唐書》説他是去洛陽擔任東都留守,可能是誤記,因為當時的東都留守已有老宰相鄭絪擔任。
不久,李鄘以太子少傅的官銜致仕,真的退休了。元和十五年(820年),憲宗駕崩,李鄘名義上的舊主太子李恆登基,是為穆宗。同年,李鄘去世,諡號肅,贈太子太保。
憲宗駕崩之際,吐突承璀因為支持憲宗次子澧王李惲登基事敗而被殺。如果當初李鄘欣然接受了他的推薦,在朝為相,會是何種下場,不堪設想。
宰相固然是官場巔峯,卻也是高危行業,多年以後,他同樣文采出眾、被拜為宰相的孫子李磎就是一個例子。
南宋年間,監察御史顏師魯舉了開元名相宋璟不與宦官楊思勖交談、李鄘恥於為吐突承璀所薦而堅辭相位不拜兩個例子,説自己羞於與被宦官推薦的人為伍,於是一些被宦官推薦的人沒能任為御史。
李鄘當然不是一個合格的宰相,但這本身就不是他想要的;他總歸守住了心中的底線,成為了後世士大夫立身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