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裏的智者那是如過江之鯽,IQ測試超過愛因斯坦的估計不下於十位,曹阿瞞手下有荀彧、荀攸、郭嘉、賈詡、程昱,五張王牌可謂是縱橫中國北方無敵手;碧眼兒孫權的那幾位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也非易與之輩,大耳劉精品謀士集團不多,可是龐統、法正也是奇才。
那麼這些智者們的終極目標是啥子呢?還不就是輔佐諸侯,開疆闢土,建功立業,最終一統中華。無奈最終三國盡歸司馬氏。
難道説司馬懿才是三國的第一智者?我且不這麼認為,只不過是他活的夠長,到了司馬懿成為了老人家後,能在智商上稍稍碾壓他的諸葛亮都翹辮子了,所以他才得以笑到最後,所以説司馬懿是活好活長啊,這樣子的男人才真真的命好啊。
那麼三國裏的智者們都能活到小司馬那歲數誰能最終統一中國呢?個人覺得,只有我們的小亮亮,才有這個能耐。
小司馬活了多少歲呢?從179年活到了251年,整整活了72年,雖然放到現在來看,72歲翹辮子了算是早死,可是相比於小郭嘉只活了37歲,荀彧的不到半百,我們的小亮亮也只區區的活了53歲,小司馬在那個平均只能活到22歲的三國裏,那絕對是高壽中的高壽。
而從上面我們也可以看出,小司馬可比小亮亮足足多活了19歲,咱們就添個整,算20歲,如果小亮亮童鞋也再長壽20歲,他能否克復中原,一統中華呢?
顯然是沒問題的。
你要不信,有種放學別走,聽我這就給你瞎扯瞎扯:
小亮亮童鞋第一次出場,那就絕對的出彩,當然了,這肯定不是指“火燒博望坡”,詳知史實的親們都知道,這功勞和小亮亮沒半點關係。
可小亮亮的出場卻直接的做了我們大耳劉的指路明燈,給了他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明亮的未來,讓當時就是條喪家犬的劉備,終於找到生存之目標,奮鬥之方向。
這些都是我們的小亮亮給我們的大耳劉,帶來了一冊《隆中對》。
其實《隆中對》現在看來説白了簡單到不行,也不過就是佔了劉表、劉璋這倆劉備不中用的親戚地盤,暫不去惹搞不定的曹操、孫權,接着再發展自己的地盤,聯弱(孫吳)抗強(曹魏),接着再想着怎麼克復中原,一統中華,成就千秋霸業。
可是咱們現在看來簡單到不行的一句話,大耳劉不知道,糜竺、孫乾之輩不知道,甚至是徐庶、龐統這樣子的超級戰術大家也不知道,只有諸葛亮這樣子的戰略大才,才能在隆中,未出山卻已知可天下三分,這可不是我們的小亮亮是個穿越眾,而是他通過自己的智商,精準的分析,得出來的結果。
一句《隆中對》,就讓劉備這個劉表的一條看門狗,連曹操手下隨便一員大將都奈何不了的劉皇叔,真正看到了復興漢室之希望。而且如果劉備及蜀漢的繼承者們能按着《隆中對》一路走下去,還真沒小司馬什麼事了。
接着大耳劉雖然沒有聽從小亮亮的拿下荊州九郡,卻在赤壁之戰後趁機從曹操手裏佔據了荊州,並在龐統、法正、黃忠等謀士的輔佐下,拿下了益州,更陣斬了夏侯淵,將曹魏勢力趕出了漢中。
可是這個時候的劉備也不知道是一朝做了土財主就忘乎所以了,還是知道自己有生之年不多了,想再建功立業一番,先是讓孤立無援的小關關北伐樊城,妄圖拿下整個荊州。在這個時候劉備勢力達到了其頂峯,如果還繼續擴張的話,那估計將成第一諸侯,這讓孫吳也感到了壓力,於是原本在赤壁那還打得你死我活的魏吳兩國,轉眼間就聯手做掉了小關關。
大耳劉估計是覺得拿下益州漢中都太小兒科了,覺得自己肯定是擁有了主角光環,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反對,毅然起傾國之軍伐吳,卻不想東吳有高達啊,呂蒙陸遜才是真正擁有主角光環的主,將大耳劉的大軍一把火全給燒了。
蜀國的精鋭兵馬幾乎損失殆盡,白帝城託孤後,我們的小亮亮能用的兵馬估計也就三萬左右,而且並非精鋭。
兩三萬的兵馬要面對魏國三十萬上下,吳國二十萬上下的大軍,還有蜀國南部的孟獲等蠻族未平。
再加上蜀國是剛建立的政權,是蜀漢大地上的一股新勢力,劉璋入川前的蜀地本土土著,跟着劉璋入川的東川門閥,劉備留下勢力,每個都比小亮亮能控制的勢力要強大,換做別人的話,別説撐十幾年(其實是四十多年,諸葛亮死後蜀國也未滅),哪怕是幾個月也守不住。
可是我們的小亮亮做到了,他再次讓蜀漢勢力起死回生。 也是等諸葛亮真正掌握了蜀國國家機器後,他的才能才真正的展露無遺。 那麼小亮亮在蜀國幹了些什麼呢?憑什麼説小亮亮憑藉接受的爛攤子,最終能統一中國呢?好吧這不是小説,咱不用等到下回分解,請繼續往下看:
這個時候的小亮亮絕對是擁有了主角光環,左右高達加持,發出了五大招,招招都讓人歎為觀止。
第一,加強中央集權。通過控制劉禪,壓制李嚴等為代表的本土勢力,將國家財政、軍事、人事等大權控制在手上。可以説我們的小亮亮這個時候已經成為了一個權臣,如果按儒家理法來評價的話,這丫現在壓根就一奸臣,戲文裏那絕對是得如曹阿瞞一樣的白臉兒。可是這是他不得已而為之的必然舉措,因為要施展他的計劃,就必須做到將權利都控制在自己手上,這樣子國家機器才能如其臂使,發揮自如。
第二:加強法制。劉備在入蜀後幹過一件大事,他叫諸葛亮和蜀漢文臣制定了蜀漢法律,《蜀科》,那麼制定法律容易,但是執法就難了,中國歷史上很多時候不是沒有法律,而是有法不依,諸葛亮執法公平,他是真做到了“罰不庇親,賞不避仇”。就如商君徙木立信,劉邦約法三章一般,諸葛亮也通過法制,樹立了自己的絕對權威。
第三:實行古代的“公有制”。也就是將影響國家命脈的鹽鐵錦的製作權,從門閥權貴的手中收歸“國有”。咱們來看看鹽鐵錦對蜀國的重要性,鹽鐵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清楚,一個關係着國家税收,一個關係着國家軍事安全,只有將這兩項控制在國家政權裏,才能保證一個政權的安全,不然門閥權貴都能有自己的税收甚至是私養軍隊,那就將國之不國。錦其實就是蜀錦,為什麼説蜀錦也對蜀國很重要呢?結合下文一起看,大家更能明白其的重要性。
第四:發動金融戰。金融戰這個東西現代人知道的都不多,古代就更是沒幾個懂得此法的大拿。我們的小亮亮是其中的好手,真正的好手還有小亮亮的偶像管仲。
親們有看最近熱播的《羋月傳》嗎?其中就提到了管仲的輕重之法和鹽鐵法。當年管仲發動的金融戰,那絕對是不靠一兵一卒就能滅一國之壯舉啊。不過此文不是講管仲的,親們想知道詳情,自行去問一下度娘就知道了。
熱戰蜀國一開始是無力發動的,可是所有人都知道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而當時虛弱的蜀國根本上無法發動軍事進攻。可是天才般的諸葛亮卻向魏吳兩國發動了金融戰。
這也是諸葛亮最精彩,卻最不為人所知,卻能讓他躍居三國謀臣之首的厲害之處。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他從偶像管仲那學習到了金融戰的精髓,並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三國時期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那些波瀾壯闊的戰爭,戰爭除了會帶來莫大的百姓傷亡外,還會造成金融的不穩定。到了三國真正建立的時候,東漢時期發行的五銖錢根本上已經沒價值了,各自勢力甚至是門閥都開始發行自己的貨幣。
不僅鑄五銖錢,還鑄造了“直五百銖”、“大泉當千”、“大泉五千”等瘋狂通脹的銅幣,貨幣信用接近崩潰。這種通貨膨脹的危害親們都知道,三年解放戰爭期間國統區的通貨膨脹也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可以想象千年前的三國經過數十年的戰亂,通貨膨脹達到了如何地步。
在這樣的年代,絲綢這種又名貴、又有使用價值的東西,是可以作為貨幣在三國內任意流通。這樣諸葛亮手裏質量上乘的蜀錦,就相當於有了全流通的貨幣。
這個時候蜀錦收歸國有的價值就體現了出來,因為蜀國的絲綢廠也就等於了現代的印鈔機,諸葛亮將無數蜀錦走私到魏吳兩國,造成魏吳兩國的金融危機,還能購回大量的軍需民用物資等。
而蜀地產鹽,鹽在古代除了是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之外,鹽税還是一個政權最重要的税收來源。而在古代鹽業是非常暴利的行業,哪怕到了清朝,最富的都是江浙的鹽梟。
諸葛亮將蜀錦走私到魏吳兩國,讓蜀錦部分代替兩國的貨幣,這就推動了兩國的通貨膨脹,也就給魏吳兩國造成了內亂,甚至還引發了兩國的百姓造反。而再將私鹽走私到魏吳兩國,也打擊了兩國的税收,減少了兩國的財政收入,財政收入少了,軍費也就少了,中央軍可能還能繼續發餉訓練保持戰力,可是邊境的郡兵卻得不到保障,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後來一旦發動對魏國戰爭時,有很多魏國邊境的軍民不戰而降。
第五:修路和重視水利。修路不僅有助於在發動戰爭時糧草補給線能得到保障,也能配合諸葛亮的金融戰,讓蜀國的蜀錦私鹽更快的運輸到魏吳兩國,物流的暢通自古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然後就是水利,水利才能糧食多產,有糧食老百姓才不會造反,才能夠保證軍資發動戰爭。
第六:實行屯田制。屯田制有多厲害咱可以先舉三個例子: 史書言“商鞅以耕戰並天下,漢武以屯田平西域”。商鞅為代表的法家倡導的耕戰體系其中就是最早的“屯田制”,主要目的是實現兵農合一,既保障國家的經濟力量,又保障國家的軍事力量。商鞅為秦國創立的耕戰體系讓秦國從一個七雄最末,甚至可以説到了瀕臨死亡的國家一躍成為了七雄之首,甚至最終統一中國。
漢武帝實行屯田制,讓漢朝從一個得向匈奴和親換取和平的屈辱之國,強大成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度,打得從西周時就為禍中原的北方草原民族幾近滅國,而被漢人打跑的匈奴人,到了歐洲又是幾乎無敵的存在。
然後就是曹操的屯田制,讓他從一個出生並不好(宦官後人)又得不到大門閥支持(曹操前期對大門閥一直都是壓制的)的小勢力,成長成一個滅呂布、袁術、張繡、袁紹、馬騰、烏孫人等勢力的北方最強大的存在。要是沒有屯田制讓他保證了糧草補給又不影響軍隊戰鬥力,他早就被四面的敵人給滅了。
諸葛亮也在蜀國實行了屯田制,中原戰亂讓許多百姓都逃到川蜀,再加上蜀地本生的流民和聚集在山野裏的“夷人”,這讓蜀國當時並不愁人力資源。
而上文提到諸葛亮在蜀國加強了中央集權,用各種辦法從大門閥權貴那奪得土地,並開墾出荒地來讓流民屯田,這些人忙時種田,閒時訓練,這樣子既保證了國庫收入,又贏得了百姓的擁護,還能減少常備軍,減輕財政壓力,卻也能保證軍隊的戰鬥力。
第七:推行“混合所有制”。咱們這些長在紅旗下的現代人自然知道什麼是“混合所有制”了,其實早在一千七百年前,諸葛亮就在蜀國推行了“混合所有制”。
諸葛亮在蜀國重農而不抑商,既然國有企業(冶鐵製鹽紡織蜀錦)充分發展有效控制,又不抑制民間商業的發展,這讓蜀國商業發達頗為順利。
在這些綜合政策下,兩三年間蜀漢就府庫充盈、秩序井然,為蜀漢的進取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
如此的對內政策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直到劉禪降魏,蜀漢還有“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採絹各二十萬匹”。諸葛亮,天才啊!
很多朋友會説,諸葛亮在執政方面確實是天才,也是公認的,可是在對外特別是軍事方面,卻不能算是天才。
這個筆者也不否認,在具體戰術上諸葛亮自然沒有《三國演義》裏寫的那麼神,不可能達到'多智才近乎妖'的地步,甚至大量史實表面他在具體的戰術上可能比之郭嘉、周瑜等戰術大家還頗有不如。
可是在對外軍事外交方面,諸葛亮的戰略也是天才般的存在。 諸葛亮最主要的對外戰略就是聯吳抗魏,這也是非常成功的聯弱抗強的戰略。
當然了這並不表示諸葛亮對吳國就一味的聯合,上文提到了諸葛亮雖然沒有對吳國發動熱戰,卻也一直在打金融戰。
而吳國的土地財富大多數都掌握在顧陸虞朱等大門閥世家手裏,而吳國的將領是有領兵權的,甚至可以説吳國的士兵更忠於他們的將領,再加上當時吳國開發並不夠,又一直有山越作亂,而且吳兵沒有魏兵精鋭,又無一定數量的騎兵,也無法壓制魏國的騎兵,而蜀國佔盡地利,所以吳國其實是沒多少實力發動對蜀魏戰爭的。
孫吳雖然地大物博其實除了夷陵之戰後的幾年,一直是三國中最弱的,而吳國也樂於見到蜀魏兩國鵲蚌相爭,所以夷陵之戰後吳國也一直奉行和蜀國交好的外交政策。
而蜀國在穩定了後方(壓制權貴世家實行中央集權,壓服孟獲等少數民族勢力不然他們為禍後方)積攢了糧草軍需後,諸葛亮便開始了對魏國發動戰爭。
這就是很多人質疑諸葛亮的地步,因為不管蜀國怎麼努力,客觀條件決定蜀國的國力永遠都超不過魏國,而諸葛亮卻六出祁山,有窮兵黷武之嫌。
有人説諸葛亮此舉是為了答謝劉備的知遇之恩,在有生之年為蜀漢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也有人説諸葛亮一生以“匡扶漢室”為己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了自己的個人信仰而不惜葬送蜀國的國運。
咱不知道諸葛亮是不是真的那麼感謝劉備的知遇之恩,也不能否認他是有“匡扶漢室”的志向,這些都是虛的,其實實際上諸葛亮發動對魏戰爭依舊是戰略高明的表現。
每次諸葛亮北伐的兵力並不多,每次最多也就是三四萬的軍力,而且蜀國不僅謀臣匱乏,武將更是隻有寥寥幾人。為何如此微薄的兵力諸葛亮依舊多次發動北伐呢?是小亮亮對自己的智慧太有自信,絕對只憑藉着三四萬的兵力就能打敗魏國?
還是小亮亮喜歡打戰,明知道蜀國兵馬不多也要發動戰爭?
不,以我們小亮亮的智慧不會如此弱智和不理智。其實可以説小亮亮是在“配合”小司馬一起在掘曹魏政權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