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早教已經深入人心,早期教育確實能夠有效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對於學齡前的孩子,父母要怎麼做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在上小學之後讓他們領先別人一截。
1、培養幼兒和父母交談的習慣。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是思維的直接體現。 沒有知識和技能的傳播,沒有道德的培養,能離開語言。學齡前兒童通過模仿與成人對話,來掌握詞彙和語法。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大人和兒童的會話,來豐富他們的詞彙,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交談,讓孩子知道他們的姓名、住址和姓名,瞭解父母的姓名和工作單位,瞭解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稱、性質和用途。教孩子們有條理地描述事物。比如可以教孩子們一些兒歌,讓他們背誦,講生動有趣的故事,讓他們複述主要內容等。這些,對改善兒童的語言表達有積極作用。
2、培養幼兒的觀察探索能力。
兒童智力是在逐漸掌握語言和認識環境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而觀察,是兒童瞭解環境的基本方式。因此,培養幼兒觀察事物的能力,提高其探究興趣,對於學前兒童的智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學齡前兒童正處於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快速生長髮育的時期。因此,他們對周圍的生活環境非常敏感,經常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好奇心。
他們經常提出“那是什麼”、“這是什麼”、“為什麼”等問題,試圖理解各種事物與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繫。 其實,兒童的“七問八問”是積極思維的表現形式。我們應該儘可能給出正確的答案,以鼓勵他們提問的熱情。家長也要主動為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們廣泛接觸和了解自然和社會,比如帶他們去公園、動物園和各種展覽,培養他們感知能力。
此外,我們應該積極引導和引導兒童處理感性材料,正確理解各種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如季節特徵的變化、交通工具的種類、社會職業的差異等。這些都能大大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3、培養孩子認字和愛讀書的習慣。
文字是語言的有形符號,識字對學齡前幼兒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有很大幫助。兒童識字後,不僅可以通過聽覺器官接收語言信息,還可以通過視覺接收語言信息。
也就是説,孩子們不僅可以從成人的口語教學中獲得知識,還可以通過自己讀書來吸收營養。這為知識獲取和社會互動開闢了一條新的巨大渠道。
兒童心理學研究證明,4歲和5歲是兒童學習書面語言的最佳年齡。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不妨每週通過玩遊戲來教孩子們認識幾個單詞。當孩子們在閲讀兒童讀物時能夠猜中並得到認可時,他們會感到更感興趣,這將進一步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4、培養孩子畫畫的習慣。
家長應該常常備好紙筆和彩筆,讓學齡前兒童畫出他們感興趣的東西。 繪畫是一種模擬活動,通過這種模擬活動,有助於培養兒童的觀察、記憶和想象能力。比如在參觀動物園後,孩子們會真的想把最喜歡的動物反映在紙上。
父母應該準備紙和筆,隨時鼓勵孩子這樣做。如果孩子畫得不好,父母應該鼓勵他再畫一次——不要嘲笑他,以免破壞他學習的積極性。
此外,畫畫還可以啓發孩子自由地創造和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當孩子們在繪畫中再現他們所觀察到的東西時,他們會有更深的理解。
各位寶媽,你們有沒有做以上幾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