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垓下之戰,八面受敵,後來棄軍逃跑了嗎?

項羽垓下之戰,八面受敵,後來棄軍逃跑了嗎?斷定項羽是否棄軍逃跑,需分別搞清項羽是否逃跑,以及是否棄軍兩個問題。第項羽之所以會被困於垓下,主要是劉邦毀約,襲擊了項羽,最後導致被困於垓下。但此時的項羽,已經是糧草盡絕,兵少傷多的場合情況。在這種情形下,八面受敵響起,導致了一個結果,兵士們紛紛拾掇包裹,逃離了軍營,所以自己最後兵士所剩人數就不多了。
項羽垓下之戰,八面受敵,後來棄軍逃跑了嗎?
項羽突圍前,是帶着800名騎兵一起突圍的,而這800名人兵之所以樂意跟着項羽一起突圍,必定是通過消息轉達後,按照個人意願這留在身邊。那麼這樣一來,在大家知情的情形下,願意一起突圍,殺開血路。我想用棄軍逃跑一詞就過分牽強了。項羽是個重情重義的男人漢,更況且戰場上,本來就是九死一生,早已經把生死置之度外。既然如此,一個不怕死的人,有必要棄軍逃跑嗎?我想根本不會!
項羽垓下之戰,八面受敵,後來棄軍逃跑了嗎?
換做是我,甘願馬革裹屍,也不肯做逃兵,況且是項羽他本人。項羽被困垓下,只帶800人衝出包抄圈,最後剩20多人“欲東渡烏江”,幾乎給人以逃跑的聯想。然而這800人並非普通兵士,而是稱之為“壯士”的精騎,説突圍我感覺更適當一些。史記裏用的是“潰圍”一個意思。這在戰場上是很常見的,不能武斷地説是逃跑。那麼項羽有突圍的必要嗎?這也是斷定其是否逃跑的一個目標,這要看項羽那時所處的軍事情形。
項羽垓下之戰,八面受敵,後來棄軍逃跑了嗎?
項羽是由於“兵少食盡”才“軍壁垓下”的,那麼那時“兵少”到什麼程度呢?此前和韓信比武,“項羽之卒可十萬”,也就是最多10萬人,被韓信30萬雄師分三路合擊,最後“大敗垓下”。此役雖沒傷亡數字但定然損失沉重,不然就不能叫“大敗”了。正由於大敗,又斷了糧草,所以項羽才在垓下修壁壘轉為守勢,實屬無奈之舉。項羽有過以3萬兵馬打敗劉邦56萬雄師的記實,若是人馬充足多,背城一戰才是他的性格。
項羽垓下之戰,八面受敵,後來棄軍逃跑了嗎?
可見那時兵力已然不能正面進攻,最少不會超過3萬人。還有,項羽聽到八面受敵,第一反響竟然是“大驚”,這個細節很重要。漢軍成員應該是以欽佩的楚軍為主,還得是會唱楚歌的楚軍,並且去除那些五音不全的,唱跑調就沒效果了,頂大再加上一些音樂敏感度高的漢軍,人數不會太多,都能讓項羽“大驚”,甚至向擺佈核實:楚國都被漢軍併吞了嗎?為什麼楚國人這麼多?
項羽垓下之戰,八面受敵,後來棄軍逃跑了嗎?
聲名其麾下兵馬其實少得可憐,不夠以和漢軍決戰,只能選擇突圍。至於“欲東渡烏江”,項羽最後其實並無此意,這個看看道路圖就知道了。項羽從垓下出來,先是向南,接着渡淮河,然後在陰陵迷路,這引兵向東至東城縣,這時就剩28騎了,被灌嬰的好幾千人包抄,分四路四個標的目的突圍,又失2騎,等26騎全聚齊後才“欲東渡烏江”,也就是説,想渡江的話還得往東走。先向南再向東這個道路是迂迴的。
項羽垓下之戰,八面受敵,後來棄軍逃跑了嗎?
可以找地圖看看,項羽最後並無渡江打算,不然直奔東南豈不更好?所以“欲渡”只是姑且起意,不能作為逃跑的證據。既然不是逃跑是突圍,那是否屬於棄軍突圍呢?這得看項羽突圍前對部屬有無交接。有交接,例如説你們頂住我先撤,我們在哪哪集合,這就不是棄軍而是有構造地突圍;沒交接,悄然地走了,連衣袖都不揮,則不僅有棄軍之嫌,還坐實了逃跑舉動。
項羽垓下之戰,八面受敵,後來棄軍逃跑了嗎?
説這個問題前先澄清一個錯覺,就是認為項羽的戎行沒有秩序,只需項羽一個光桿司令底下全是兵,項羽一走立馬一盤散沙。這顯然不符合行軍的規矩邏輯,項羽手下有將的,在垓下最少有鍾離眛二人在滎陽集合後就沒分開過。我們只需找出鍾離眜的行跡即可。鍾離眛在“項王死後,亡歸信”。
項羽垓下之戰,八面受敵,後來棄軍逃跑了嗎?
項羽死了之後,注意是死後,投靠了韓信,聲名在獲得項羽死訊之前他不斷是戰役着的,那麼項羽突圍前跟鍾離眜交接過。或者派人交接過是有可能的。不然鍾離眛突然發現被拋棄時應該有所波動,早早投了韓信也未可知,我們不能史籍沒記實就説沒有。這不是小説要交接那麼細,所以項羽棄軍一説也靠不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6 字。

轉載請註明: 項羽垓下之戰,八面受敵,後來棄軍逃跑了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