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小思姐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千百年來,趙雲在人們心目中似乎就是一個英姿颯爽、武藝絕倫的孤膽英雄。
誠然,之於漢末諸將以武藝論,古來就有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之説。可見在世人心中,趙雲確以武藝見長,僅次於“飛將”呂布,還排在同為蜀漢五虎的關張馬黃之上。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更是不惜筆墨,着意渲染。尤其是長坂坡單騎救主,單槍匹馬,七進七出,血透重甲,所向披靡,“磔旗兩面,奪槊三條……斬將數十”打的翻翻滾滾煞是好看!其他還有諸如截江奪阿斗,北山救黃忠,南擒孟獲,北戰祁山……等處亦描述的驚心動魄,精彩紛呈……
趙子龍威風八面,勇冠三軍!
歷來被尊為正史的一些史著,對趙雲之勇也略有淺述。陳壽《三國志》稱趙雲“強摯壯猛,灌、滕之徒”;楊戲《季漢輔臣贊》也書其為“猛烈之將,以忠勇稱”……
《資治通鑑》寫據漢水北山救黃忠一段,就頗為傳神:“……(趙)雲將數十騎視之。值(曹)操楊兵大出,雲猝與相遇,遂前突其陣……”
好一個“突其陣”!
何謂突陣?
古時行軍佈陣,頗具法度,講究配置嚴密,步騎結合,除了外圍的盾牆矛壁,還有相當數量的重弩硬弓所謂“壓住陣腳”。
突陣亦稱“摧鋒”,即冒着矢林箭雨刀池槍叢去衝擊敵陣而使其混亂……。
又好一個“遂”字!
尤為形象地道白了趙雲對此等刀頭舐血、兇險萬分的玩命格鬥竟視為家常便飯……
短短十餘字,卻極其鮮活地詮釋了趙子龍“一身都是膽”英武雄邁、勇絕萬夫的沖天豪氣!
那麼,趙雲僅僅是“一身是膽”嗎?
答案令人悵憾……
趙子龍除了其勇邁的膽魄之外,更有許許多多超凡的才略和潛能被生生埋沒掉了。探究史實的過程中對於這樣一個在三國時代殊為難得、幾近完美的人物竟留下如此的巨大遺憾不禁喟生長嘆、久久不泯……
早在趙雲出道的時候,其志向與抱負便顯得與眾不同:“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但得仁政所在,便當依託,正不必計及遠近也”匡扶天下之志,濟民水火之衷!年輕的趙子龍超凡脱俗令人肅然起敬!
後來跟隨劉備顛沛四海,艱難百戰,折衝跌宕,九死一生。但直到入川之前,卻始終被定格為類似於近衞部隊統領的位置上而不得專任一方。即使是益州平定,晉封詡軍(非主力部隊)將軍之後,也是多任於摧鋒掠陣的“偏、裨之事”,幾乎未有獨將一師的經歷。
繞是如此,趙子龍依然上演了當陽扶幼主、長江截吳舟的忠謹和恪職;桂陽卻樊氏、北山救黃忠的自律與輝煌……
趙子龍乏於將略嗎?
不然!
試看漢水之戰:突陣摧鋒攖敵鋭芒於前;空營疑兵出其不意於後。漢水初戰便以寡凌眾一舉挫動曹軍鋭氣。在戰役初期便造成漢軍極為有利的心理態勢,為曹操後來的“無能為矣”預設了鋪墊和伏筆……
再看箕谷之役:趙雲、鄧芝本屬偏師,作為疑兵狙拒曹真大眾。街亭一失,全軍勢敗,趙雲寡不敵眾自在情理之中。但能敗而不亂,斂眾固守,已屬難能,尚能趁隙逆擊,而後徐歸漢中,竟是全身而退!
能打出這樣的戰例,殊為罕有,可見其將略絕不遜於同時代的關張馬魏諸將。而每每披堅執鋭,身先士卒。更難得的是,逢大賞又不獨享,而是分賜諸軍,愛兵如子,能使士卒用命,擁稱“虎威”,實有古今名將之風。
不惟有此,更為可貴的是趙雲所具備的“識慮經遠,壯而不疏”(郝經《續後漢書》)“見事明決,持重老成”(李光地《榕村語錄》)清明通達,卓識大體的重臣、儒將之風!
趙雲一生,於蜀漢政務有著名的“二諫一拒”垂芳青史。
一是劉備得益州後“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賜諸將”,趙雲諫道:“霍去病以匈奴為滅,無以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故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久罹兵革,田宅綿可歸還。令安居復業,得其歡心,然後可役調,不宜奪之以私所愛也”一秉往日匡君救民之初衷,堂堂正正。
二是劉備伐吳大舉東征之際,趙雲又諫:“國賊,曹操,非孫權也。若能滅魏,則權自服。今操雖身死,子丕篡位……宜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今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驟解,非策之上也。”高屋建瓴,遠矚卓識!
可惜劉備不聽,一意孤行,以至猇亭慘敗,漢祚式微。
三是北伐失利後,諸葛亮為彰箕谷之功欲重賞趙雲,趙雲堅辭不受:“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庫中,須十月為諸軍冬賜”大節磊磊,毓德高風!
宋朝學者蕭常評價:“(趙)雲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系民心,留軍資以須冬賜,赦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範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較之劉備納同族劉瑁遺孀、關羽乞娶秦宜祿之妻不啻天壤雲泥),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
那麼,具有如此才具的趙子龍因何長期得不到重用呢?
愚以為,其一是與中國歷史上孕生於西漢後期,東漢時達到高峯,直至唐代才逐漸衰落的“門閥制度”有關。
三國之前的漢末和三國之後的西晉時期,盛行門閥制度。門閥士族在政治、經濟上享有極大的特權,操縱“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在政壇造成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以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漢末亂世,羣雄並起,門閥制度受到相當的衝擊,然猶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其生命力極為頑強。譬如袁紹被推為各路諸侯盟主,其“四世三公”的家世乃決定因素。
曹劉孫三方皆屬新生勢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與門閥氏族制度相對立的。
其中,曹操對門閥制度最為不屑,“青梅煮酒論英雄”時竟把袁氏的“四世三公”比作“冢中枯骨”。他手下諸將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韋、許褚乃草莽;徐晃、張遼、文聘是降將。
孫吳的用人機制更是不拘一格,拔魯肅於凡品;識呂蒙於行伍;納甘寧、陳武餘江湖,如此等等。
而劉備本就是“帝室之胄”當朝皇叔,早期因無人可用,無暇講究門第。但一入成都,門閥鄉黨之風便死灰復燃了。
魏、蜀、吳三國,蜀為漢統正續,因而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最為明確也就不難理解了。
趙雲不得重用,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出身布衣,而非名門望族!
劉備稱帝,羣臣上表祝賀…列舉前五十人的姓名再加上“……等一百八十人”。首席領銜何人?“徵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究其原因,“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
其後法正位列第二……孔明第八……
趙雲呢?
在“……等一百八十人”中也,其名姓不得載耳!
其二是趙雲不諳廟堂政治的雲譎波詭,又忠順謹恪,不屑於朋黨同盟。
劉備平定益州時,欲大賞封地,諸將一片緘默,只有趙雲諫爭為民請命。其理由堂堂正正,劉備自然順水推舟“大喜從之”。但只此一言,已把蜀漢的滿朝文武得罪遍了。
其三是趙雲時運不濟,追隨劉備於“患難之時”,窘蹙勢微,根本無兵可帶,難以展才。一直到入川前,劉備都是寄人籬下,因此趙雲屢屢充當的是警衞長之類的角色。待到劉備開始有兵可用了,已然是若干年後。趙雲長期桎梏於警衞長這一位份,缺乏獨當一面的統兵經歷。而此時川蜀簪纓滿廷,成都冠蓋雲集,自然也就沒有統兵機會了。
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實在無人可用(皆歿於猇亭之役),才想起趙子龍的忠貞勇烈,而此時的常山虎將,已然滿頭白髮步履蹣跚……
清代學者徐奮鵬説得好:“子龍不特渾身是膽,亦渾身是智。為三分之完人歟?”
乾隆皇帝讀史於此,也不禁掩卷浩嘆:“誠如趙雲所諫,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漢事未必無成……”
劉備贊其“一身都是膽”。
何謂膽?忠義之聚也,非忠義之心發乎性情,何來如此風骨與膽魄?!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不如一默”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