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欲擒故縱,韓信麻木應對,六年後,國士無雙無路可逃

大家好,我們的老虎仔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韓信是歷史上的悲劇人物,短暫的一生縱橫捭闔,創下榮光無數。所以他的死既博得無數人的同情,也讓一些人發出哀其不幸的感嘆。而在世人嘆息之餘,總會不自覺地將矛頭指向那個“不厚道”的卸磨殺驢者劉邦,因此那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儼然成了劉、韓二人的私人定製。但如果我們去仔細梳理歷史脈絡,會發現劉邦與韓信之間無時無刻不存着博弈、較量,只不過獲勝者是劉邦。劉邦的智慧將韓信碾壓,韓信被動挨打,毫無還擊之力。
劉邦欲擒故縱,韓信麻木應對,六年後,國士無雙無路可逃
最高明的手段,卸磨不殺驢
經垓下之戰,劉邦圍殲項羽,持續4年的楚河戰爭畫上句號,劉邦得以暫時喘口氣。因為,雖然消滅了最大的對手,但離他認為的“功德圓滿”還相差甚遠,他的這口氣只能算是調節了一下緊繃的神經,遠沒有達到如釋重負的程度。因為劉邦要的是一個封建中央集權的國家,而不是表面上的劉姓帝國,實際上異姓諸侯國與郡縣雜糅式的一盤散沙。
成功者並不是一味的衝鋒陷陣,而是最先懂得未雨綢繆。雖然擺在劉邦面前的是一團亂麻,但是劉邦知道接下來的迫切任務是除掉第二個對手韓信。韓信雖然為劉邦出生入死,打下半壁江山,但此時在劉邦的心目中並不是功臣,而是敵人。劉邦將韓信列為敵人是基於以下幾點的判斷:
一、在韓信攻打齊國之前,劉邦曾派説客酈食其去遊説齊王田廣投降。劉邦此舉一是小投入大回報,避免戰爭成為首選,二是擔心韓信通過佔領齊田壯大勢力,成尾大不掉之勢。但是,當酈食其大功告成後,韓信依舊發動了對齊國的攻擊。此舉説明韓信是在有意積累與劉邦對話的籌碼。顯然,二人雖為君臣,但各打各的算盤。
二、韓信佔領齊國後,派人向劉邦求封“假齊王”,理由雖是為了更好的管理齊國,但實際上是對劉邦的一種試探。齊國為最大、且最為富庶的諸侯國,轄73座城池,如果韓信擁兵自重,如執天下之牛耳。所以,韓信也在為自己的將來未雨綢繆。隨後,韓信被項羽説客武涉及謀士蒯通輪番洗腦,或許已經對劉邦的忠誠產生動搖。
劉邦欲擒故縱,韓信麻木應對,六年後,國士無雙無路可逃
三、劉邦在與項羽達成鴻溝和解後,又與張良建議一拍即合,準備在項羽撤退的時候,突然背後發動攻擊。然而,當劉邦率部隊從陽夏一直尾隨項羽軍到固陵,而事先約好的韓信也未出兵助戰。最終韓信坐壁上觀,看熱鬧,使得劉邦被項羽回擊,又一次灰頭土臉,大敗而逃。如此一來,韓信在劉邦心中的“不臣”形象已經坐實。
綜上三點考慮,劉邦先是率軍攻下曲阜,然後馬不停蹄趕往定陶軍營,奪了韓信的軍權。
劉邦已經不止一次的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奪取韓信兵權,韓信已經習以為常。接下來,劉邦一沒有殺韓信,二沒有剝奪韓信的齊王封號,而是在定陶籌劃稱帝事宜。那麼,劉邦為什麼沒有急着處理韓信呢?因為火候不夠。如韓信一樣,跟劉邦打天下的那幫人都等着榮華富貴的這一天,如果韓信被殺,肯定會“打草驚蛇”,引起其他人的警覺,讓他們產生錯覺與幻覺。這樣一來,很可能會生出變數,到時,局勢不是劉邦所能控制。所以劉邦要穩住眾人情緒,先稱皇帝,然後名正言順地為大家論功行賞。這就是劉邦的緩兵之計,第一步只要將韓信這匹拉過磨的驢控制即可。
劉邦欲擒故縱,韓信麻木應對,六年後,國士無雙無路可逃
劉邦發安慰獎,韓信感覺知足
劉邦稱帝之後,沒有兵權的韓信只能任其擺佈。於是將其由齊王改封楚王,建都下邳。彭越授封梁王,建都定陶;韓王信為韓王,建都陽翟;改封稱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建都臨湘;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趙王張耳封號不變。表面上看,劉邦與大家“苟富貴,無相忘”,漢朝恢復安寧,這種局面是為所有功臣營造的,也可以説是專為韓信而營造。對於韓信來説,雖然新封地與齊國不可同日而語,但楚國也是他的故鄉,更能方便滿足自己“衣錦還鄉”的虛榮。但劉邦給出的理由更加冠冕堂皇:義帝(楚懷王熊心)己死,無後嗣繼承王位,韓信身為楚人,習慣當地風俗,為最佳人選。所以,劉邦明明是貶了韓信,但要奉承他為義帝的繼承人,同時心裏裝作還掛念着義帝。受到“抬舉”的韓信,如啞巴吃黃連,因為於他的功勞而言,楚王只算是一個安慰獎,但劉邦把這個獎狀畫得很漂亮,讓韓信不能拒絕。所以,韓信只能到封地上任,然後備足金子,回到淮陰縣很任性地炫耀了一番。
劉邦欲擒故縱,韓信麻木應對,六年後,國士無雙無路可逃
韓信的性格是低調做人,高調做事,認為只要內心坦蕩,就無愧於心,只求與劉邦相安無事即可。所以韓信經常帶衞隊巡檢縣邑,治理封地,刷存在感。孰不知他這種“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吧”的瀟灑非但幫不了自己,反而很容易遭人妒忌。既然放老虎歸山,劉邦能不安插眼線嗎?當然不可能不。所以韓信的一舉一動再經過添油加醋,很都傳到劉邦的耳朵裏。於是唯恐夜長夢多的劉邦遂織起一張大網,張向毫無知覺的韓信。
劉邦醉翁之意不在酒,韓信束手就擒
通常,皇帝想收拾一個人也需要一個“恰當”理由,但很好找,於是就有人舉報韓信謀反。韓信有沒有反,舉報人知道,劉邦心知肚明,唯韓信本人不知道。但是劉邦還會故作驚慌,如臨大敵般召集君臣議事,採取應對措施。出於對強於自己的人的妒忌,羣臣異口同聲:阬豎子耳!陳平則説,只能智取,不可強攻,因為真打,打不過韓信。
於是,沒過幾日劉邦去雲夢澤旅遊。雲夢澤位於江漢平原,範圍很廣,而劉邦去的地方離韓信很近。還沒到目的地,劉邦就派人向韓信傳話:領導到你附近視察遊玩,請速來接待!韓信雖預感情況不妙,但思前想後找不到自己犯了什麼錯誤,唯一的過錯可能就是窩藏昔日好友、項羽部將、劉邦仇敵鍾離昧。如果把鍾離昧人頭獻上不就萬事大吉了嗎?縱然真的有險,也能化險為夷!話説回來,如果造反一無準備,二顯唐突,萬不能鋌而走險。於是韓信抱着僥倖,提着鍾離昧人頭去見劉邦,孰不知劉邦根本瞧不上人頭,而是為他而來。
劉邦欲擒故縱,韓信麻木應對,六年後,國士無雙無路可逃
就這樣,韓信束手就擒,只能像猴子一樣被裝進籠子裏,然後一路風餐露宿,顛簸到洛陽。到達洛陽後,劉邦又若無其事一般將韓信釋放,因為他實在找不到韓信謀反的證據,但是他卻限制了韓信的自由,串門、喝酒、發牢騷都行,就是不能離開京師。此時的韓信縱有一肚子怨恨,但如同一隻拔掉爪牙的老虎,又如一位功力盡失的俠客,只能偶爾緬懷一下過去的輝煌,而對於自己的將來,一片茫然。
劉邦收網,韓信不能倖免
對於劉邦來説,異姓諸侯王永遠是插在他盡頭上的刺兒,因為他要的是真正的一統江山,而不是與異姓諸侯王共享天下。更何況,只要有異姓諸侯王的存在,即便是有名無實的大漢帝國也很難延續、傳承。所以,劉邦在有生之年,必須要將異姓諸侯王徹底剷除。廢韓信“武功”,可以視作是劉邦向異姓諸侯開的第一槍,接下來怎麼做,劉邦借力打力,但不會急於殺掉韓信,因為殺一個手無寸鐵的人容易,但得不到好名聲。劉邦只需要在收網的時候,不讓韓信露掉即可。
劉邦欲擒故縱,韓信麻木應對,六年後,國士無雙無路可逃
首先劉邦下令追捕項羽舊部,原項羽的躉擁燕王臧荼第一個沉不住氣起兵謀反,然後劉邦順勢殲滅。其次,劉邦將韓王信的封地由陽翟遷往太原,如此如同讓一個坐慣辦公室的人去到門口站崗,勢必會引起對方的不滿。既然心生不滿,就很容易找地方發泄,所以韓王信投降匈奴,劉邦率軍親征。其實,劉邦輕徵匈奴還有兩層意圖,一是在異姓諸侯王立威,二是想再現秦始皇當年派蒙恬擊潰匈奴的風彩。可惜最終一項都沒達成,反而差點命喪白登山。
對於劉邦的乘興而去,敗興而歸,韓信有可能幸災樂禍,而劉邦立威的失敗更讓他覺得韓信如鯁在喉般難受。所以,劉邦髮妻呂雉才會“為夫分憂”,將韓信誘殺。那麼韓信抗爭過嗎?也許心裏有過,但沒有行動,因為一個“廢人”的理想如同幻想,即便去實施,結果都是徒勞。而所謂的與陳豨暗通,或是用矯詔釋放刑徒去攻打皇宮,其實不過是為誅殺韓信而找的藉口。試想,劉邦煞費苦心地將韓信一步步控制,怎麼可能再賦予他如此大的能量。所以,當劉邦討伐陳豨歸來,當聽到韓信已死的消息後,才會流露出意料之中的“且喜且憐之”表情。
劉邦欲擒故縱,韓信麻木應對,六年後,國士無雙無路可逃
總結:縱觀韓信被殺的整個過程,如同一隻被放在温水鍋中的青蛙,劉邦在慢慢的加熱,韓信在不知不覺臨近死亡。所以,韓信的死很悲哀,不是他沒有抗爭,而是在手段高明的劉邦面前,那點所謂的抗爭顯得微乎其微。比如,韓信最初不停的積累與劉邦對話的籌碼,因為他認為籌碼越多,換取的富貴也最多,得到劉邦的憐惜也最多。但是韓信不明白與帝王爭利就是在消耗生命的道理。因為你越能量爆棚,對方越才不安心。
劉邦欲擒故縱,韓信麻木應對,六年後,國士無雙無路可逃
顯然,韓信用不停的宣示忠誠在向劉邦做抗爭,但忠誠有時候並不是一種高超的智慧,最起碼在封建君權鬥爭的旋渦中不是,因為佔領齊國明可以三分天下,但韓信寧願坐失良機;被貶楚王后,仍可以絕地反擊,韓信依然沒有去做;在劉邦眼皮底下俯首帖耳,卻不能保命。這就是在經驗豐富的獵人面前,縱然獵物設有無數條逃生的路線,但是獵人也會一一找到圍捕的方法。所以,韓信之死既是智慧的枯竭,也是時代的必然,更是他向命運的妥協性格所致。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54 字。

轉載請註明: 劉邦欲擒故縱,韓信麻木應對,六年後,國士無雙無路可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