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50元才能看作業?誰給了這些教育App收費資格

花150元才能看作業?誰給了這些教育App收費資格

日前,《新華每日電訊》在調查中發現:隨着各地“智慧校園”的建設,越來越多的教育類App成為家長手機中的必備軟件。不少家長和學生髮現,查課表、看作業、查成績、接收學校通知等等,都需要通過這些App才能完成。雖然學校一般不強制學生和家長下載這些App,但從現實來看,這跟強制下載也沒什麼區別了。 

比如,媒體曝光了一個名為“教育+”的App,家長需要一次性交150元的年費或每月交15元月費,才能瞭解學生考試成績、接收學校通知。本來應該通過學校官方網站了解的信息,卻被放在一個需要交錢才能用的App上。這不禁讓人質疑其中是否存在貓膩:商家為何可以利用這些學生教育信息獲利?非學校官方機構掌握了大量學生的成績信息,是否有泄露個人隱私的風險?學校管理者與App經營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得不到正面回答,就會讓學生家長更加心生疑慮,這對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絕無好處。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智慧校園”的建設,通過大數據與網絡技術的幫助,更多教育信息實現了透明化、公開化,並拉近了家校關係。如果能合理運用新技術,這本是一件好事,但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看來,這成了牟取暴利的渠道。 

毋庸置疑,低質教育類App氾濫,已遠離教育現代化的初衷。其實,如果學校想借着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來提高工作效率,增強教學質量,完全可以本着公正公開的原則,讓新技術和平台服務於學生和家長,而不是像上述媒體報道中的那樣,打着“智慧校園”的旗號變相收費。 

面對廣大家長十分擔心的App亂收費問題,校方其實應該開誠佈公地説清楚自己與App開發者之間的關係,並明確收費標準。很多家長未必不能接受收費的“智慧校園”類的App,他們更反感的是莫名其妙收費的情況。 

換言之,關於這些App要不要收費,或者如何收費的問題,校方起碼應該保證學生與家長的知情權,讓用户放心地使用這些電子平台。 

其實,與其縱容低質量的教育類App氾濫,不如精心打造與推廣更有實用價值、用户體驗更好的專業平台。應該讓“智慧校園”技術服務於教育工作,而不是讓人們心存疑慮地被動接受。 

要做好“智慧校園”的技術服務工作,首先應該瞭解家長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努力提升用户體驗,而不是在一些收費的“花樣”上大做文章。再者,保證App的信息安全,防止用户隱私泄露,才能更好地為師生提供服務,加強教學活動的互動交流,為更加人性化、高質量的教育實踐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05 字。

轉載請註明: 花150元才能看作業?誰給了這些教育App收費資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