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池峯城與電影中如出一轍,而今天要講的這個人正是池峯城的部下乜[niè]子彬。很多人對他不夠熟悉,他也是西北軍的一員猛將,早年跟隨馮玉祥,馮視他為兄弟。可惜,乜子彬晚年獨有一腔熱血卻最終病死他鄉。
乜子彬,字森昌,河北乜村人,1902年3月14日出生於一個秀才之家。乜子彬家境貧困,10歲輟學,給村裏的地主打工,卻經常遭到打罵和歧視。
1914年,乜子彬剛滿12歲,當時馮玉祥的西北軍招兵,乜子彬慕名投軍。乜子彬吃苦耐勞,勤奮上進,短短5年時間便從馬伕、勤務兵,晉升為馮玉祥身邊的傳令兵。
1926年五原誓師後,乜子彬跟隨孫連仲進軍陝西,1927年又參加北伐戰爭。在中原大戰期間,乜子彬所在的部隊奮勇衝殺,擊敗蔣軍張治中部。因其作戰勇敢,在西北軍屢立戰功,馮玉祥贊他為“拼命三郎”。
1929年,乜子彬升任營長,後被送往黃埔高教班2期進修學習,其同窗便有池峯城。1936年10月,乜子彬任第26路軍第61師第91旅第181團團長,當時總指揮為孫連仲,師長為池峯城。
抗日戰爭爆發後,乜子彬隨孫連仲北上抗日,因表現英勇,升任為第2集團軍30軍31師93旅少將旅長。
1938年3月23日,日軍向台兒莊發起猛攻,乜子彬奉命千里馳援台兒莊。31師官兵與日軍殊死搏鬥,24日時,在日軍增援2000人、重炮20門的情況下,乜子彬率兵從後側攻擊日寇,減輕了台兒莊守軍的壓力。
25日,乜子彬親率185團再次向日軍發起攻擊,雙方戰爭激烈,日軍見中國官兵人人脱去上衣,手持大刀、赤膊搏鬥,嚇得他們慌忙逃遁。
雙方均死傷慘重,三天下來,第93旅傷亡過半,但卻阻止了日軍佔領台兒莊的妄想。
但日軍仍在抵抗,4月3日已經佔領大半個台兒莊,師長池峯城下令炸燬運河上的浮橋,切斷後路,率全師官兵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乜子彬奉孫連仲總司令命令:“有擅過橋者,殺無赦!”
乜子彬親自赤膊上陣,全體戰士視死如歸。最終,中國軍隊全線反擊,這場大戰也被稱為“台兒莊大捷”。
台兒莊戰役,31師師長池峯城有”中國戰史上一神人“的稱號,其實乜子彬也是”深藏不露“的將領,不光作戰勇猛,也頗有將帥之才,其中兩件小事非常值得稱讚。
第一件,乜子彬有責任和擔當。
當時時局險峻,大多數戰士都浴血奮戰,將生死致於不顧,但也不排除消極抗戰之人,185團張營長就是個例。
張營長負傷後,曾擅自脱離戰場,身為營長擅自離守,不但沒有表率作用,甚至可能引起軍心不穩。乜子彬知道後,親自將其擊斃,已定軍心,還鼓舞官兵拼死搏鬥、以立軍功。
在嚴格軍紀的背後,是乜子彬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然。
第二件,乜子彬有將帥之才。
雖然是在外打配合戰,但乜子彬常常不顧危險入城視察,他還對團長進言,分析形勢很有章法。
乜子彬認為我軍士氣旺盛,守住台兒莊只是時間長短問題。通過連日觀察,他發現百姓房頂上雜物多是木材,他建議團長要注意防火,防止日軍利用火攻。
同時,他又提出了三點作戰策略:一是”制敵之法,亦惟火攻“,建議多準備棉油彈,點着後射向敵軍,而且他提供了棉油彈的來源——城中店鋪的存貨足夠;
二是他發現敵人害怕官兵”近身肉搏“,建議官兵應多采用大刀赤膊的作戰方法;
三是建議在地下埋伏瓦斯,防止敵軍打”地道戰“,一旦瓦斯爆炸聲響,我軍也好有準備。
乜子彬的三條妙計,讓團長聽後無不讚嘆其機智聰明。
在台兒莊大戰最緊要的關頭,乜子彬高呼:“部隊皆凋零,忠勇鹹效死!”他親率部隊與日軍血戰整整15個晝夜,為大戰的最終勝利立下赫赫戰功,戰後受到五戰區長官部的通令嘉獎。
乜子彬又先後參加了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等,曾7次負傷,2次重傷,險些喪命。1939年2月,乜子彬接替池峯城任31師師長,馮玉祥親自約見乜子彬,並贈其本人照片,背後親筆題字“森昌將軍留念”,落款為“愚兄馮玉祥”。
抗戰勝利後,乜子彬鬱郁不得志,被免職多次,幸得九十二軍軍長侯鏡如顧念,聘乜子彬為該軍掛名副軍長。
1948年4月,乜子彬赴南京看望孫連仲,但卻自此與家人失聯。直到1955年,原西北軍宿將張知行從香港返回北京時,家人才知:乜子彬已在台灣病逝了。
原來,當年乜子彬看望孫連仲時,忽然身體不適入南京陸軍總醫院診治,發現得了鼻癌。住院期間,乜子彬隨陸軍總醫院去了台灣。
在那裏,乜子彬生活困難,還飽受病痛折磨,最終於1951年2月20日病逝,年僅50歲。乜子彬死前連棺材本都沒有,還是孫連仲得到消息後,痛捐1000美金,這才辦了乜子彬的後事。
儘管故事的結局令人唏噓,但將軍故去,精神長存,正因有無數乜子彬一樣的抗日英雄,才有我們的勝利和如今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