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式樣的人”青少年科學教育及科普出版研討會舉辦

“我覺得物理很好玩,物理很有用,物理很偉大,我希望青少年們在很小的時間裏邊很小的時候就能夠學好物理,愛上物理,那麼長大了以後一一點點不怕物理,而且有理性的思維,有實幹,願意實踐,願意做實驗,願意從實際當中研究。”從同濟大學物理實踐工作站到“不刷題的吳姥姥”,從黑板轉向熒幕,吳於人教授堅持科普事業已經有近20年,她認為科普教育的意義在於“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但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式的人”。

“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式樣的人”青少年科學教育及科普出版研討會舉辦

圖説:“不刷題的吳姥姥”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下同)

如何更好地為青少年進行科學教育?如何在科普內容裏講好中國故事?日前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科技編輯記者專委會主辦,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協辦的“青少年科學教育及科普出版研討會”在華東理工大學隴上書店晨園店舉行,研討會圍繞“青少年科學教育”“青少年科普出版”等內容展開,就科學教育與科普創作及其運營作出分享。

“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式樣的人”青少年科學教育及科普出版研討會舉辦

圖説:青少年科學教育與科普出版研討

《118化學元素》作者,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升教授從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視角出發,立足科普思政,結合豐富的案例探討科學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共同點,發掘科學成果裏的文化印記與價值意義,提出一線學者在培養青少年的科學興趣、貫徹落實“三全育人”中的應有之義。該書上市9個月,加印5次,累計銷售約6.5萬冊,華理社編輯王一佼表示,科普出版應堅持科普圖書原創性和本土化,尊重青少年的認知特點和心理需求,利用好新媒體傳播渠道。

良好的科學教育體系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系所在。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江世亮在致辭中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教育科學界的人士,出版界的同道以及很多的家長都在關心焦慮與青少年的科學教育。研討會從青少年科學教育及科普出版的角度出發,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敏鋭的出版人的眼光。40年杏壇執教,一線經歷讓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社長張輝更能洞察科技原創與學生學習就業之間的交互。她提到,對於出版社來説,目前的責任可能不僅僅是説要把知識變成文字性的東西,而是生產多方面的“出版物”;在科普圖書的出版這件事情上為科普創作者提供更好的平台,用更加豐富的內容和形式以及傳播手段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助力。

實習生 吳茜玥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33 字。

轉載請註明: “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式樣的人”青少年科學教育及科普出版研討會舉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