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由盛轉衰的著名之戰: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率領50萬大軍征討蒙古瓦剌部落2萬餘人,結果自己成為了階下囚,人數是敵人的數倍,反而差點斷送了明王朝的前程。
既然提到了土木堡之變,不得不説明朝的大太監王振,現代人給他的定義是"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靠着能夠逗朱祁鎮開心,把明朝弄的烏煙瘴氣,如果不是他自尋死路,估計朝廷現狀也不會比土木堡之變帶來的危害好到哪裏去。果真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王振是一個有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宮裏太監們當中他算個文化人)、有理想(他的偶像是朱棣)、有抱負之人,他要效仿朱棣當年橫刀立馬,殺的蒙古軍俯首稱臣。有了這樣"崇高"的想法,王振對於蒙古韃靼部落(此時蒙古部落韃靼勢力最強)有了興趣,因此當韃靼部落在明朝邊境鬧事之時,王振覺得自己"為國爭光"的時刻到了。
![土木堡之變的困局:兵多而慘敗](http://p1.nanmuxuan.com/images/94/cffbdfb97b890944.jpg)
王振劇照
王振也就是指揮"街邊打架鬥毆"的級別,與古代那些名將可是差遠了,他天真的認為人多就可以取勝,這是嚴重的街邊打架的思想,戰場可以不是約架場面可比,豈能依靠人多取勝。即便是帶着50萬人去旅遊,也不可能安然無恙的回來,更何況去打仗,那要面對的問題海了去了。
俗話説"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那是説的韓信,不是説王振,明朝大好河山差點就毀在王振手中。那麼為什麼兵多對於王振來説反而是累贅呢?即便是王振再愚蠢,也不至於土木堡這樣慘敗吧?
![土木堡之變的困局:兵多而慘敗](http://p1.nanmuxuan.com/images/81/4cc0a3d22855a043.jpg)
韓信劇照
首先説説"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句話,正如我們上文所説,街邊鬥毆,對方1個人,你這邊10個人,結果沒有任何懸念。當人數不斷擴大呢?你有1000人,對方1000人,注意此時已經不是街邊鬥毆,1000人對1000人的戰場,你可以選擇計謀,比如分兵前後夾擊,或者埋伏好了伏擊敵人,但敵人也在窺視着你,你有把握勝利嗎?當然,2000人的"羣毆"對於場地要求不算太高,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也就少了些。
部隊人數繼續增長,每一方都是10萬人的話,先別説擺兵佈陣,先要解決他們的吃喝拉撒睡問題,他們的性格不同,方言也不同,在普通話沒有普及的古代,你下達的命令他們都有可能聽不懂,萬一你説前進,有些人聽成撤退,那麼仗還沒開始,人就跑沒了。不僅如此,你還要考慮軍隊的進軍速度、士氣、裝備、士兵水平等等,敵軍指揮官也是你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土木堡之變的困局:兵多而慘敗](http://p1.nanmuxuan.com/images/9d/fc0aff5f3303de39.jpg)
古代軍隊
10萬人的部隊麻煩夠多了,如果在往上增加人數呢?100萬人,可能就要崩潰,平常在幾百人面前講話都會覺得緊張,在100萬人面前是不是心跳的更快呢?沒有任何帶兵經驗的人,面對100萬人,不會是一個強大的軍隊,而是比100萬還要多的麻煩。"多多益善"只是指站在名將"金字塔"頂上那幾個人可以做到,王振肯定不屬於其中一個。
名將也是有級別的,王振勉強算是小學一年級的水平,估計這位老兄也只看了幾本兵書,都到不了紙上談兵的水平,最起碼人家趙括還熟讀兵法,他王振也就是空架子而已。要想成為能夠指揮百萬雄師的名將,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熟讀兵法如果算是成為名將之路邁出的第一步的話,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是第二步,戰場上的殘忍與血肉橫飛的場景要適應,在這種環境下活下來的唯一辦法就是殺死你的敵人,深知戰場的殘酷才能在做出決斷之前謹慎考慮。
![土木堡之變的困局:兵多而慘敗](http://p1.nanmuxuan.com/images/5f/473a864e51bcb49d.jpg)
古代戰場
成為名將還要有以身作則、公平處事的能力,不能因違背軍紀之人與你關係友好就徇私枉法,扁擔尤佳。在戰場上,將領還要保持冷靜,帶頭衝殺也許可以理解,但不能因此熱血上頭,忘記觀察戰場形勢,士兵頂不住如何處理,敵人潰敗要不要"乘勝追擊",都要在短暫的時間內做出決斷,戰場機會稍縱即逝,又有多少把握可以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機會呢?前面只是説戰場對你有利之時,如果戰場上失利呢?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因你而喪命,你內心怎麼邁過這個坎兒?再一次面對戰場時,能否不受上次失敗的影響,還能將自己能力發揮出來?
![土木堡之變的困局:兵多而慘敗](http://p1.nanmuxuan.com/images/bb/6a056309e45e043e.jpg)
古代戰場
部隊的人數與名將指揮固然重要,但也必須考慮軍隊士兵的能力,即便是名將,手底下是一羣烏合之眾、流氓兵,只專心搶劫百姓,那戰場上能夠取得勝利嗎?士兵的能力也是分等級,最低等的肯定就是一羣烏合之眾了,沒有經過任何訓練,也不知聽從任何指揮,這樣的軍隊到那裏也只是給敵軍送人頭。士兵等級再往上,就是有統一的紀律,但他們沒有士氣與鬥志,比如土木堡之變後,北京保衞戰之前,明朝士兵就屬於這一類型,多虧了于謙的努力才讓這些士兵從恐懼的陰影中走出來。于謙不只是讓明朝士兵從土木堡之變的陰影中走出來,而且讓他們更上一個台階,成為了能夠匹敵土木堡之變中明軍主力的存在,甚至這些失敗陰影中的士兵成為了最高級的士兵,他們保持沉默,但復仇的種子在內心中萌芽,這就是士兵的最高級別。
![土木堡之變的困局:兵多而慘敗](http://p1.nanmuxuan.com/images/dc/cfb8b0f1289e3931.jpg)
古代戰場
行了,説了這麼多,繼續土木堡之變的話題,王振不是名將,他也沒有指揮50萬大軍的能力,即便是明朝軍隊在出發前的整體水平不亞於韃靼的蒙古軍,但王振一連串作死的指揮,讓士氣高漲的明軍沒有了鬥志,本來跟隨皇帝出征可以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但卻被這樣的蠢材指揮官將軍隊士氣徹底消磨殆盡。
戰爭可不是兒戲,王振卻把此當為兒戲,50萬大軍出發才準備幾天,這簡直是一個笑話,在這麼個笑話中,原本是"財狼"的明軍三大營變成也先待宰的羔羊。王振本以為自己數學好,打仗像街頭鬥毆,平均來25個人打敵方1個人。王振帶着炫耀和信心上路了,這也是他最後的終結,往下的故事就是土木堡之變了。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