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德國為了它,跟波蘭鬥了600年,甚至不惜打響二戰,與全世界開戰!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經典

一戰後,德國民族主義分子,指責戰後秩序《凡爾賽條約》、以及不滿英國、法國之時,1個叫但澤的地名往往會被反覆的提及,作為德國受到其他國家欺壓的明證之一。
在當時的德國民族主義眼中,英國、法國為了遏制德國再次變的強大,以給予波蘭人出海口為藉口,搞出了一個以但澤為主體之一的波蘭走廊,將德國版圖東普魯士,完全跟柏林為中心的德國本土隔絕開來。
然而從歷史的角度來説,但澤本身就不是屬於德國,而一戰後這樣對該地的爭議,在歷史上也不是第一次了,它是德國德意志民族和波蘭斯拉夫民族對峙的符號,那邊強盛,那邊就能將其據為所有。
但澤位於今天的波蘭北部,因為地形是大面積開闊的平原有着天然的港灣,加之作為維斯瓦河入海口,可以很好的跟歐洲大陸內部建立溝通,於是但澤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商業發達的港口城市。
目前主流的考古學觀點,認定但澤約是在980年前後,由波蘭國王梅什科一世創立,作為斯拉夫人聚散地,政治上歸屬於波美拉尼亞公爵管轄,在1308年前後,當地居民一度達到了10000人以上,成為歐洲遠近聞名的城市,而此時它的名字還是波蘭名字格但斯克。
直到1308年條頓騎士團的到來,條頓騎士團在教皇“承認騎士團對他們征服的土地的所有權,同時要求他們將當地原住民基督教化。”的擔保下,自13世紀20年代初,就開始征服波蘭沿海地方的普魯士原住部落。
1308年11月13日條頓騎士團沒能經受波蘭城市繁華的“誘惑”,襲擊了非普魯士原住部落,波蘭版圖內的格但斯克。並在那裏製造了大屠殺,將那些不順從騎士團的人統統殺害,而這直接結果,造成格但斯克的波蘭人急劇減少。
而波蘭人並沒有打算就這樣輕易放棄,波蘭為了奪回格但斯克代表的波美拉尼亞,征戰了數十年。直到1343年,實在是疲倦了,波蘭和騎士團達成了一個雙贏和約,即波蘭不再要回土地,但是騎士團必須承認自己的土地,是來自波蘭國王的“恩賜”,表面上間接向波蘭“臣服”,讓波蘭有個面子下台。
隨着騎士團在當地紮根,騎士團代表的日耳曼民族,得以大量的湧入,填補了因為騎士團殺戮而減少的當地局面,漸漸的格但斯克變成了日耳曼人口中的“但澤”。
1466年波蘭曾藉着騎士團衰落,將“但澤”重新收復,但是當18世紀末,騎士團的後繼者普魯士,逐步崛起成歐洲強國。1793年“但澤”來到了普魯士手中,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了德意志帝國。
直到一戰結束後,“但澤”才回到波蘭手中,不過這時都不是完全回到波蘭,“但澤”根據一戰戰後的國際協定,是屬於半獨立的自由市,波蘭對其沒有絕對主權,但有一定的管轄權。
而此時但澤的人口,對於波蘭在當地行使權力,一點都不友好,不完全統計,1923年超過95?人口為德意志人,而波蘭人的比重只有3?當地的德國人,反波蘭的情緒強,訴求回到德國。
正是因為這個情緒,德國國內的民族主義分子,將收復“但澤”作為了自己的宣傳口號,把“但澤”塑造成為德國復興的符號之一。1939年3月15日德國政府,公開要求波蘭歸還“但澤”,遭到波蘭拒絕。德國為此開始磨刀霍霍向“但澤”,試圖以此逼迫波蘭放手。
出乎當時德國意料的是,波蘭的盟友,當時國際秩序的掌舵人英國、法國在7月30日,公開警告德國如果真的這麼做的話,將導致一場戰爭。但是此時的德國,並未被嚇到收手。
選擇在1939年9月1日發動對波蘭的全面進攻,波蘭不但失去了“但澤”,還陷入“亡國”狀態,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以此為開端,所以很多歷史愛好者直言“德國為了但澤不惜與全世界開戰”。
二戰結束後,波蘭基本收復包括“但澤”在內的戰前國土。而這一次,波蘭為了不重蹈覆轍,在蘇聯人的幫助下,驅逐了當地絕大多數日耳曼人,然後移民入波蘭人,將但澤變成了波蘭人的城市,時間是在1946年前後。
從條頓騎士團在1308年佔領“但澤”,到波蘭人民共和國於1946年將其納入版圖,波蘭、德國為了“但澤”爭鬥了6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