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教育本源,評價指揮棒究竟該怎麼轉?這場年末的論壇,“大咖”們這樣説
打破“唯分數論”,教育評價改革要打出“綜合牌”。
12月29日,以“尊重生命,讓教育迴歸本質”為主題的第十四屆上海民進教育論壇,堪稱星光熠熠。與會嘉賓中,既有上海中學、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等滬上名校掌門人,有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胡衞、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戴立益、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金江波等知名教育學界專家,還有“硬核醫生”張文宏。
時值年末,大家打開了話匣子——談教育現狀,談教育改革之難,談教育評價之變,也暢談教育的未來。
01
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手如林,“學霸”雲集。學校裏有一個非常有特色的獎項,叫“永恆獎”,據説是專門用來獎勵那些對自己熱愛事物且有執着追求的學生。比如,有一名學生,竟然憑藉天天拉單槓,獲頒了一個華師大二附中的“永恆獎”。
華師大二附中李志聰在論壇上不僅分享了這個案例,也分享了學校對學生評價的座標系。“我們的學生不是跟別人比,而是跟自己比,要做最好的自己——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也是現在正在被教育界強調的增值評價。”
“要把科學的育人理念落地為辦學實踐,關鍵是靠評價來引領,且這種評價導向和引領應該是長期的。”李志聰特別強調評價的多樣性,評價的內容、評價的形式和評價的主體都應多樣的。他又以學校校訓為例,“追求卓越”,意思就是“卓然獨立,越而勝己”。
02
“以前,學生的成績冊上分數是評價教育好壞的標準。大部分學校採用的是結果評價。而隨着教育改革的推進,如今更強化的是過程評價,強調的是診斷評價和學生的形成性評價。”在胡衞看來,教育問題本來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問題,但在一段時期內,我們把它簡單化了。“比如,以學科分類,按照學科進行評價,就是一個簡單化的過程。”
為了打破“分數”這個唯一標準,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滬上不少名校在教育實踐和改革中,格外注意尊重學生的差異、呵護他們天性。
“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個性化的發展,説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是有些難的。”上海中學校長馮志剛直言:“我和學校老師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高一、高二的時候離高考越遠,學校最後的高考成績或許就越好。”
在上海中學,老師做的很多工作,一言以蔽之,就是“呵護學生的天性”。上中已搭建上百個實驗室。“我們建實驗室不是為了做而做,開設很多選修課,目的是為了給每個學生提供成長空間。所謂呵護,不能只是呵護有天賦的孩子。”
03
教育是面向未來是事業。教育評價,同樣也要着眼未來,要有前瞻性,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的規律,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最後現身會場發言的張文宏醫生,不負眾望。基於這次抗疫,談教育,他別有一番洞見。
“將來我們評價每一個學生,不能只看成績,而是看他(她)的天性是不是完整,能否在社會上和所有人很好的協作,通過合作共贏,使得大家共同成長。”張文宏從抗疫精神談起,分享了他對教育的理解。
同樣是暢想未來的理想教育模型,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金江波“預言”:未來,家庭美育和社會美育將會成為日常。“美,其實就是有温度的生活和温暖的人心。”他提出,美育的實施,從一個人3歲開始,可以一直持續到90歲,在兒童期藝術啓蒙,在少年時期夯實藝術基礎,青年期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為中年期和老年期藝術化生活和生活藝術化提供滋養。
而眼下,好的苗頭已經出現了。從小學到中學,從大學到社會,從學校到家庭,從美術館到公共開放空間,都能成為生活中最常見的“美育的朋友圈”。他的想法是,“未來,應該把創意產業、體驗經濟、信息科技都應用並服務於人對美的需求,教育將再次連接起藝術、社會與人,形成藝術街區,智慧社區,創意城區的理想都市。”
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戴立益直言,過去,我們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弱於體、抑於美,缺於勞”的短板。那麼,突圍之路在哪裏?把原來不受學生歡迎、傳統的體育課上成有趣又科學的“金課”,該校體育健康學院率先開設了一門《野外生存》選修課,包含攀巖、叢林穿越、搭建帳篷等趣味性十足的活動,集體育運動、生物認知和勞動教育於一體。目前,學院提出了中國健康體育模式,在全國50多所中小學校實驗,覆蓋學生羣體達到10萬。
作者:儲舒婷
編輯:顧軍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